分卷阅读123
那些事情时更加心痛。
长安。
李隆基拳头在膝盖上紧了又紧,他双目凝视着巨幕,思绪却有些飘远了。
他在思考他日后要如何做。
【可如今大势已定,杜甫没有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肃宗,他说:“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青袍白马”指的是梁武帝时期的侯景之乱,他认为肯定能平定,甚至把肃宗比作汉光武帝刘秀和周显王,认为他就是中兴之主。】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刘秀正和叔父刘良在农田边上看巨幕。
突然听到自己名字,他愣了一下,“叔父?此女唤吾……唔。”
话还没说完就被自己叔父捂住了嘴,“休得胡言!不要命了?”
刘秀瞪着大眼睛不说话了,但心里却在反抗,分明说的是他。
【后面就是杜甫的美好祝愿,他希望天地入贡、祥瑞相送,希望“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人们不用再隐居避世,诗人们也都写赞歌,希望风调雨顺,希望“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当时邺城被围,他希望邺城被围困的士卒能早日回家与思妇团聚。】
【最重要的是他希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叹息一声,他也在想啊,何时才能“净洗甲兵长不用”啊!
他是真的很讨厌打仗啊!
与其说是讨厌,不如说是害怕。
但是看了这么久的巨幕,他也大概明白了,要想国家富强,兵强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可这实在太难了!
【王安石在选杜诗的时候,称这首诗为杜诗中的“压卷之作”,这首诗热情奔放,在表达美好愿望的同时,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在喜气洋洋的辞藻里却又给了我们以悲壮之感,极具感染力。】
【然而杜甫的愿望依旧没有那么轻易的实现,因为后来唐军在相州大败,洛阳一带又陷入混乱之中。】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看到的都是萧条、惶恐、骚乱,他走过新安、石壕、潼关,看到了许多老人怨妇、征夫酷吏,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
第54章
杜甫(小修)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唐军大败。
李隆基还以为收复两京后,大唐就算是暂时无碍了。
此时当正是士气大涨之时,为何还会大败呢?
郭子仪等人如今便神武善战,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才是。
怎会如此?
他提笔哆哆嗦嗦把自己日后想做之事记了下来,他此时头昏脑涨,像是随时会倒下去。
【宦官专权早在秦朝起就已经出现,是封建社会很多王朝都有的现象,最严重的就是在东汉、唐朝和明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从这时起就已经出现了宦官乱政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熟知的赵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宦官还不一定都是阉人,到了东汉时才开始全部用阉人,赵高的阉人身份也有争议。】
【赵高指鹿为马,擅用专权,在秦始皇死后,立胡亥为帝,杀了公子扶苏,又陷害李斯、残杀蒙恬等人,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若是没有赵高我们不敢说秦朝能千秋万代,但应该不会灭亡得那么快,所幸最后被子婴设计杀了,但是这并没能挽救秦朝。】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守了这么久,终于让嬴政给等到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他轻笑一声,这个赵高,到底谁给他的胆子?
“胡亥 此时在做甚?”
自从得知胡亥会亡国,嬴政就将人软禁了起来。
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小儿子竟能做出那些事,若说都是赵高的错他是不信的。
如此灭国,他挺厉害。
“回禀陛下,公子正在寝殿读书。”
读书?
嬴政冷笑,没再言语。
【唐朝第一个想专权的太监就出现在肃宗时,李辅国早年就入了宫,肃宗还是太子时就已视他为心腹,而他在后来安史之乱时竭力劝说李亨即位,又逼压玄宗,后来又拥立代宗,好在代宗还算清醒,夺权之后借“盗贼”将其除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东宫。
“太子殿下,奴婢怎敢如此,您可千万别听信那女子的胡言乱语啊!”
李辅国跪在地上竭力求饶,“奴婢尽心尽力侍奉太子……”
看着拎着剑走过来的李亨,李辅国大惊,他瞳孔一缩,下意识地往后退去,“太……太子……”
然后一句话没说完全,已经是血溅东宫。
“太子殿下息怒!”周围一群人纷纷下跪。
而李亨却不为所动,左右他得不了好了,这些人也别想好。
“鱼朝恩,让人来收拾了。”
“是……”
【在郭子仪收复两京后,肃宗让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然而却不相信他们,不设主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作为观军容宣慰使,导致军心不齐,各自镇守,最后在大好局势下与敌军僵持许久,最后大败于相州,也就是邺城。】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女子频频提到邺城,但看这战事曹操着实焦心,虽然跟他也无甚关系。
只是看到那样的大好盛唐以这样的方式衰败,任谁看了心中也不会太愉快。
他常年征战,最是清楚一军主帅的重要性。
主帅都没有,不是一盘散沙?这打的什么仗?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从来没上过战场的武则天都听不下去了。
没打过仗还没看过兵书吗?
即便是被那安禄山反叛的事给吓到了,也不能如此畏首畏尾,实在不行叫那成王做统帅,而后再做打算。
只想着自己身下的位置,没有半点格局,只怕李隆基看了都会气得七窍生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确实气得不轻。
但他想等到幕中女子离开再慢慢算账。
反正他已经做好决定,这太子之位可以换人了。
【唐军败后,艰难守住洛阳,但是伤亡惨重只能继续征兵,杜甫回华州时路过新安,看到此情此景,写下了《新安吏》。】
【这首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讲述被征兵的百姓的凄惨,后半部分对百姓进行安抚,表现了杜甫十分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觉得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太过残忍,另一方面又肯定战争,希望众人合力赶紧将叛军消灭。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杜甫路过新安县时看到征兵的场景,他便问一旁征兵的官吏,“新安县小,是没有可以服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