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2


再三请辞,唐玄宗只好给了他左武卫将军的职位,还给他特权,让他不用理朝政。】

【虽然不用理政,但是那个时候有了官身那可就不一样了,还记得我们的陶渊明吗?有官身,不用服兵役,不用缴赋税。像杜甫这种凭着祖上官荫也是这样的,但令人悲伤的事,后来杜甫的小儿子还是被饿死了,那个时候战争还没开始,可想而知,古代的生活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什么!”

杜甫蹭地从椅子上站起身来。

饿……饿死了?

第48章

杜甫

杜甫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

他的小儿子竟会被饿死……

虽说他和杨氏还未有子嗣,可是听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会让他觉得心痛。

如今家中虽算不得富裕,但到底是衣食无忧,如何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他沉默一阵,恍恍惚惚地朝着自己家中走去。

【曹霸有个徒弟叫韩干,但是杜甫觉得他画得不如曹霸,他说:“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从这也能看得出来,杜甫他不在意马是不是肥硕,但他很在意其精气神。】

【他还曾经专门写过一篇《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不管是前后中期都是写的瘦马,能够看出杜甫对瘦马是情有独钟的,但是从他评价韩干的画看得出来,他在意的这个骨,更多的是马的生气,而不是虚有其表就行。】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最是喜欢马的,尤其是突厥马。

毕竟没有马就没有他的今天,他们李唐江山就是从马背上打下来的。

马不管肥瘦,能跟着战斗就是好马!

虚有其表当然不行!

最好是壮硕而善战。

【在齐赵之游中,杜甫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望岳》,他一共有三首望岳,分别描写了泰山、华山和衡山,每一首感情的表达都有所不同。】

【写这一首诗时可以说是杜甫最恣意畅快的一段时间,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他见识过繁盛的开元盛世,游历过山川湖海、名胜古迹,也经历过科举考试的失败,但这时他并没有对整个社会失望,对于科举的失败他可能只是当成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挫折,想要达成所愿还有很多条路,所以他始终坚信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这句诗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写出来的啊!

“好一个‘会当凌绝顶’!”

李世民很欣赏这个叫杜甫的后生,只可惜他们并非一代,否则他定将重用此子。

他本想将此子也写进遗嘱,可又觉得如此太过儿戏。

褚遂良他们应当也会把这事情记录下来,史书有记载,再加上口耳相传,想必也能让后世子孙知晓。

只是……

李世民陷入沉思,万一得了此等天机,日后那姓杜的都叫杜甫了,这可如何是好?

所以这事情得压下来,不允许一直谈论,也不允许他们取诸如李白、杜甫之名?

不妥。

似无解乎?

【这首诗除了表达了杜甫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也是十分精彩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泰山之景,作者抛出问题,这泰山之景到底如何呢?走出齐鲁之地,泰山之景依旧抬眸可见。】

【这一句描写很妙啊,我们都知道泰山巍峨雄壮,在描写时顶多多用几个形容词将它描述出来,或者干脆给一句无法描述,而杜甫以齐鲁大地做背景,一下就见泰山之磅礴给描写了出来。】

【明代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说道:“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两年前李白刚去过泰山,他也写了几首诗,自觉精妙。

可这时看了杜二甫的这诗句确实也觉得不错。

虽与他风格不尽相同,但已经很好地将泰山之雄展现于世了。

乃妙句也。

只是这“题诗谁继杜陵人”之句似乎过于夸大了。

岂不闻后生可畏之理?

【能写出这样气势的诗句与杜甫傲然的性格分不开,正如李白的那些气势磅礴的诗句亦是如此,对于他们这样的性格可能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很不喜欢。】

【不过他们的傲然并非只是对于自己得一种自傲,是对一切的狂傲。】

【比如杜甫描写这泰山之景,再比如他在《春日忆李白》里写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说李白诗歌无敌,思维不群。所以我们在说到李白、杜甫狂傲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这个狂傲就是他们看不起其他人的那种只有贬义的狂傲。】

【这其实就是思维的不同,我们看到的是游鱼飞鸟,而庄子看到的就是鲲鹏,这不也是一种狂吗?】

李白诧异,不曾想杜甫对自己的评价如此高。

他名声已显,遇到过许多文人在他面前低头哈腰,尊敬讨好,可与杜甫相处时并没有那样的感受。

所以两人相处起来也还算舒适。

听女子说到庄子,李白又有些激动起来。

凡人之游,游于困塘,庄子之游,游于天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描写泰山之景并不是从细节上来描绘的,而是仿佛将完整的泰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钟”是聚集的意思,将一切神奇秀美都聚集在了一起,而后一句也辅助了前两句体现泰山的雄伟,而这整个两句,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现了出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看着山间云雾心情激荡,美景就在眼前舍不得挪开视线,鸟儿都已经归巢了,作者还睁大了眼睛欣赏着美景,仿佛眼睛都要炸裂了一样。】

【这一句比较夸张,但是也很有代入感。】

东晋。

谢灵运已经许久没有见过如此豪情万丈的诗句了。

同是写山景,他自己确实极少从这样的角度去描写。

不过他更在意的还不是这个问题,不同角度只因人心不同。

但上次看了陶渊明的诗句之后,谢灵运隐约觉得自己的诗句写得太佶屈聱牙。

诗文不该只是士大夫之专属。

要想更多人懂其意,或可注意一些。

【在描写了他心目中的山景之后,他才发出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有没有登上泰山之巅我们不知道,但这里表达的情绪显然不只是单纯地想要登上山顶,而是一种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唐玄宗挑眉,俯视一切,他倒是敢?

不过这个杜甫是真有点才情,写的诗也不错。

让他一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