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9


解这句话。

他的《风月宝鉴》之中正好写了一个正月初一出生的女子。

然此女该是飞黄腾达之相,可最终还是香消玉殒。

这与迷信无关,与世道相关。

正想着,门外却传来敲门声。

“曹先生在吗?”

曹雪芹蹙眉,忙起身准备开门。

自从搬来这草屋之后,家中一个下人也无,凡事都得自己亲力亲为。

平日里他潜心著书,来找他的人少之又少。

正当巨幕来临,不知是谁这时来寻他。

他刚一打开院门,却见邻人领了几个太监站在门前。

“敢问可是曹沾曹先生?”

曹雪芹诧异会有宫里的人来寻自己,但转念又明白过来,忙道:“在下正是,敢问公公所为何来?”

“曹先生,皇上有请,快准备准备,进宫面圣吧。”

【因为家世还算不错,杜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加上他聪慧好学,于是从小便识文擅诗。】

【虽然小时候的作品没怎么留下,但是他曾经在《壮游》一诗中回忆自己的童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时候就才思雄壮,别人玩泥巴时,我已经开始赞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九岁就有了一定的书法造诣,作品都写了一大袋了。】

【这里的凤凰到底是真的凤凰,还是关于凤凰的那些吉祥、太平、有德、至上等一系列的象征意义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但是家人们,你想想我们七岁的时候要是看到凤凰会说什么呢?】

众人都下意识地思考女子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看到祥瑞之物,当会手舞足蹈特别开心才是。

然而,女子却是停顿片刻喝了一口水。

她将手中琉璃盏放下,才两眼放光地望着他们。

【哇哦,好好看呀~】

【妈妈,我想要!】

我会加油的!

第47章

杜甫

赞叹其美。莫说是孩子,即便是他们看到凤凰,当也会如此感叹。

但妈妈?

众人又是一阵懵,为何如此称呼?

还没明白女子感叹何意,她就继续解说起来。

【至于书法,《书史会要》中提到杜甫“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杜甫唯一流传下来的墨迹是这个。】

【《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 。】

女子说完在巨幕上放了一篇书法,那书法墨迹已经很不清楚,只隐约能看出些字迹。

东晋。

王献之看着这拓本摇了摇头。

他心中还记着方才女子说的杜甫祖父书法自比自己父亲之事,只觉这杜甫书法并不如自己。

有夸大之嫌。

【三月对书法也不是很了解,没办法很好地评价,大家可以欣赏欣赏,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但对于杜甫的书法造诣历来还是有争议的。】

【即便他书法造诣不高,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他在儿时所受到的就是良好的教育。不仅如此,想来他的整个童年都是过得不错,无忧无虑的,《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个孩子一样,朝气蓬勃的,“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八月院中枣子熟了,每天得上树很多回。】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回忆起自己儿时的生活,日子过得似乎确实顺意。

思及此,他不免想到自己过世不久的姑母,他虽记不大清楚了,可知道儿时曾在二姑母家住过一阵,姑母对他极好,往往比对自己儿子还好。

自己和表兄一起生了病,姑母也是先紧着自己,最后表兄病逝,如今姑母也走了,年少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他小的时候不仅家庭教育好,而且见识也广。公元717年,开元三载,六岁的杜甫就在郾城看了当时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舞蹈。五十年后,他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表演时,仿佛那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于是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下,“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 。”这样的诗句。】

【除此之外,他还听过著名乐师李龟年的歌唱表演,总之他的童年几乎可以说是过得多姿多彩。】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儿时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无忧无虑。

可后来自从父亲走后,他与母亲的生活便变得凄苦起来。

如今一看,若想要一直顺风顺水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谁,他只要一想起先辈文人,就鲜少有那顺遂一生者。

当真是自古文人多悲情!

【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漫游。】

【史籍记载,贞观年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安康,而到了开元年间,唐朝商业发达,许多城镇之间皆有店肆,以供商旅,“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十分方便。】

【再者那个时候民风开放,于是给文人学子们漫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这几句话还像点样子。

既然能有此成就,那就守住便是了。

以往只注意当世之事,却不曾看得久远。

如今巨幕一出,众观历史千年,以史为鉴变得更加容易。

他得想个办法杜绝后世晚年昏聩之问题。

也不知这贞观又是谁的年号,看起来还算不错,他日,等他即位,定要广开言路,谨记铁律。

【那个时候盛行漫游之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结交名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时很多人都是那样做的。至于其他的求仙问道、开阔眼界或是观赏风景,那都是顺带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无言,他这次去齐州是真打算请天师授道箓的,如今一说倒是显得他不大诚心了。

不过,旁人如何说倒也无所谓。

随他去吧。

【杜甫的第一次漫游大约三四年,游览于吴越地区,主要是苏杭一带。时间大约是在开元十九年到开元二十三年。】

【我们要想了解杜甫的诗歌内容风格的变化,以及他的诗歌作品中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他的这些经历。】

【这个时期,对于他来说那是国家富强、家庭幸福,他自己又年轻有志,所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并没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他后来的回忆中来找寻这个时候的痕迹。】

李隆基疯狂在脑子里思考开元十九年到二十三年发生的事情。

那时候当是他大唐最繁盛之时。

即便是如此自负的他,再对比起当时与现在时心里也是一阵的不舒服。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