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
屈氏家族的啊。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①。此贵族当是指富贵之族罢。
屈平家族虽已没落,可到底仍应该与他们是同一阵营的人,为何总与他们作对,他们势弱于他而言有何好处?
只能说这个屈平愚不可及。
当世自然是有权有势的人说了算。
得罪他们这些人,他自己的家族亦会受到影响,他不知吗?
可怎么听这仙女的意思,是在赞同他这样的行为?
他们倒是要看看仙女能说出什么大道理来,改革为何就非得从他们这些人手中夺取利益呢?
若是能说出其他令楚国富强的法子那就更好了。
【屈原先进的思想完全得益于他所受过的良好的教育。教育,乃国之根本也。在屈原所处的年代,众人就已经十分重视教育了,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曾提到,春秋以后,“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②”齐桓公开辟了稷下学宫,楚国也扩建兰台,这些都是为了礼贤下士。】
【那个年代确实思想开放、人才辈出。】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如同孔子那般自行束修就不吝教诲,也不像我们现在有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免费让你去上学,在那个饱受战争侵扰的年代,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拿出十条干肉去给老师做见面礼从而得到教育机会了。】
女子说得越多,便有越多的人意识到她乃后世之人。
这南朝既然记载了齐楚之事,当就是后世的朝代了,也不知最后是谁称霸了天下。
“好一个教育乃国之根本!”屈原大赞道,“大王,此女所言不虚,教育亦是使楚国长久之要矣。”
熊槐颔首,默默吐出一个字,“善。”
这说起来倒是轻松,只是让子民免费上学,如何能做到?
楚国军费筹措已是不易,这教育所需费用又何处去寻呢,难不成又要增加税收,岂不会天下大乱?
只盼着此女子能说出一些具体举措才好。
各国看到此巨幕的平民百姓们心中皆是百感交集。
他们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有人将此事提出来,天知道他们看到那些大儒学子们是何等的羡慕?
仙女啊,救救他们吧!
告诉他们要如何做才能改变如此困局啊!
然而女子话锋一转,又说回到屈原身上。
【屈原是幸运的,他出生便是贵族,一生下来就有着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他身处乱世,也不可避免地会被战争所侵扰,传说他还曾召集家乡青年抗击秦军,虽只是传说,可也因亲眼所见,他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贫苦百姓的生活。】
【后来屈原曾在《离骚》中这样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③”我长长叹息掩面哭泣,人们多灾多难真是令人哀伤啊!可他那时所报无门,想要改变现状却苦于没有机会,也难怪会发出如此感叹了。】
熊槐听到前面的话本来是十分自豪的,手下能有这样的能臣,那说明他自己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君。
可此女说的没有机会是何意?
屈卿年纪轻轻便当左徒,多少人能有他这权力?
如此看来,此女是敌是友还有待考察。
真是可惜了。
他思考片刻,安抚道:“屈卿,若有想法可直言,于国有益,寡人自当支持。”
“多谢大王。”屈原也觉得奇怪,自己现在身居左徒之位,又深受大王信任,如何会没有机会?
他心中隐隐不安,联系先时此女所说的自己投江自尽之事,这往后难道还会发生什么让他难以接受的事情?
可不管发生何事,他都定不会抛下楚国而亡。
楚国在,那他屈原必定……
想到某种可能,屈原眸子骤然一缩。
难不成是楚国有了什么不好的结局?
但愿不是他想的那样才好。
“大王,臣以为此女所言不能尽信。”
若稍后,此女当真说出那样的事情来,只怕大王会支撑不住,还是先劝说为好。
“听此女之意,她并非仙人,乃后世之人,或记录史实者有失偏颇,或流传之际有所删改,吾等当对此女言论多加斟酌。”
此话说到熊槐心坎上了,他正欲赞同,却又听一旁的靳尚道:“屈左徒所言差矣,此女有如此神技,就算她乃后世人也,其言可以为天机(1),屈左徒莫在此处乱了大王心智。”
屈平此时本就有如此实权,而后却说自己无机会,定是犯了错被剥夺了机会,还想现在就把错推开,简直白日做梦!
【不过屈原也并非从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公元前317年,也就是楚怀王十二年,屈原担任左徒一职。】
【左徒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呢?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左徒这个位置,“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既要与楚怀王商量着帮楚怀王管理内政,还得管外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可想而知这工作并不好做。】
【但是我们一心爱国的左徒大人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以制定法令为中心的改革之路,不过短短几年时间,楚国便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好像就这么支棱起来了!】
此言一出,满堂欢喜。
毕竟大家都是楚人,谁不想楚国富强呢?即便是那些旧贵族们听到楚国因为屈原的改革而欣欣向荣,都不可抑制地露出了笑容。
众人其实对改革之事完全没底,就是屈原本人亦是如此。
自古改革都是千难万险,能成功,他虽九死亦无悔矣。
“甚好!寡人未看错!屈卿果真能担此大任。”
熊槐哈哈大笑,完全忘了方才怀疑幕中女子是敌是友之事了。
【然而凡改革者,大多没有什么好下场,楚悼王时期的吴起,秦孝公、秦惠王时期的商鞅,后来的北宋王安石,明代首辅张居正都是如此,屈原亦不例外。】
【改革触及太多旧贵族的利益,但屈原改革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还要从那位倒霉大王楚怀王说起。】
咸阳宫内。
秦惠王及秦国诸臣皆是捧腹大笑不已。
原本谈及商鞅,那是触及到了许多人的逆鳞,然而听闻倒霉大王的称呼,众人连那些后来的各个朝代也不觉稀奇了,只想听听这倒霉大王是如何倒霉的。
而楚殿内,熊槐震怒。
“她……她她,此女说甚?”
熊槐指着那巨幕,眼睛睁得极大,眼中也布满了血丝,“此女安敢!”
“此女安敢!”
众臣纷纷跪拜,“大王息怒!”
“此女竟敢唤寡人倒霉大王!”
“当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