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43
成果太好,对实验区的影响挺大的,然后就是沈禹行够年轻。在一众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中,他实在是符合年轻有为这个形容的。
姜越山对这种有出息的年轻人,格外的看重。
回到军区之后,姜越山就针对实验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
除了实验区自己提出的要求之外,他自己也有考量。
比如继续往边区调知识分子,这个事儿还要继续办。以前是尽量调动理科类人才,现在文科类的人才也可以调动。因为他准备开办夜校,培训学校之类的。
之前开办的培训班的,也着实是给新开班的工厂提供了许多人才。通过这一点,姜越山觉得还可以将这个成果扩大化。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
目前这个情况,这知青下乡已经成了大趋势了。每家每户年轻人都要下乡,以后来他们这地方的人估计不少。也不知道他们要在这里劳作多少年。总不能真让他们就只开荒,把学到的知识都扔一边了。这太可惜了。
而且除了这些外地青年,那些本地青年也是应该得到培养的。以前是没这个资源,这边识字的人就不多,更何况是高级知识分子呢。现在有了,那就为兵团的人创造学习的环境。
事实证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啊。教育还是很重要。
大学不招生了,就以工厂的名义开培训学校,开夜校都行。为边疆地区多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所以只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就往这边调动。与其让他们在其他地方荒废了时间,还不如来这边发光发热。
这一提议,自然得到了已经尝到甜头,看到了成果的众人支持。
连严军长也是没说什么。
原本建设兵团带着一群年轻娃娃们开荒的,如今这开荒工作也办起来了,还办得有声有色,其他事业也没闲着。
总而言之,他们这建设兵团的建设大业可真是干得红红火火了。
……
天气渐暖,又一批年轻人离开了亲人,响应号召下乡支援建设。
往边疆的人是非常多的。
大家坐在火车上面,开始畅想未来。但是也有人心里有些担心。
下乡活动从去年才开始的,已经有一批人下乡了,也开始和家里人写信,说起自己在乡下的生活。
有些人倒是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但是也有人说起来自己的迷茫。
下乡的时候,已经想着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帮助农村建设了,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压根做不了什么。他们只能跟着老乡种地。
甚至有些人因为无法适应劳作,所以还给老乡拖后腿了。
这可给一些年轻人泼冷水了。咋感觉和自己想的不大一样?
这会儿坐在火车上,有人想到这些‘前辈’给的信息,就忍不住紧张。“听说是去开荒,前些年开始,就有人去建设兵团开荒的。其实就是种地,只是这是有组织的种地。”
“种地就种地,我们有知识,我相信就算种地,我们也能种得更好。”
“种地是光荣的,可是……”要一辈子种地吗?
这话没人问出口,因为下乡是光荣的,劳动是光荣的。觉得种地不好,那是思想觉悟不高。
哪怕很多人心中其实忐忑,面上也是表现的很积极的样子。
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众人终于踏上了目的地。
开始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直到到了连队,他们才发现好像有点儿不一样。
比如他们连队里面机器是不是太多了?
开垦土地有机器,播种有机器,听说收割都有机器。
他们晚上还要参加学习。不是单纯的学思想,而是学数理化。因为不管是其使用机器,还是施肥,科学种植,都需要知识。
“……”这,这好像比想的要好很多啊。甚至感觉自己的知识有点不够用,还得来边疆学习的。
晚上上课的时候,连队里面的人告诉他们,这个培训班别不当回事。因为他们时常有招工考试的机会。现在边疆建厂越来越多了,他们很多人都有机会去当工人。
当工人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这些年轻人二话不说,都不需要适应环境了,就开始积极的参与学习中来了。都开始努力表现自己。
随着天气渐暖,来边疆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了。林安安偶尔回大院,都能发现路上来往行人比以前多。
要是搁在刚来这边的那会儿,这里可真是荒无人烟的。
可现在道路两边竟然也建了营地,搞开发了。两边路上工厂也立了起来了。人来人往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林安安琢磨着,这样发展下去,以后买东西就不用去城区了。这边就能发展出一个街道出来了。
除了年轻人来得多,从各地也陆续调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过来了。隔壁的三区住不下去,就开始建设四区了。
除了建设实验区,各地开始建设学校了。夜校,培训学校之类的。
倒是不需要林安安他们去教学了,因为到时候会安排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教学。都是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可比林安安她们更适合教学工作。
……
林安安也乐得解放自己的时间,全身心投入研究。最近还在继续研究计算机语言。
虽然已经出了成果了,可林安安总觉得还不够好,还能更好。邱福生教授倒是给她很多支持。将他自己积累的一些成果资料都分享给林安安阅读。丝毫没有藏着掖着。
按照邱福生教授说的人,人都到这里来了,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还不好好培养下一代接班人,那这一身所学岂不是要浪费?
最重要的是,林安安用实力证明了,她在这方面有极高的天分。
他也希望林安安能让华国的计算机语言飞跃发展,也许有一天还能做一个领先世界的美梦。
就在林安安埋头研究的时候,沈禹行的研发团队终于攻坚成功,攻克难题。获得了成功。研发出了属于华国的光刻机。
林安安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涌现出一股难言的欣喜。
她不懂光刻机技术,但是她知道,这个技术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而且也知道,国外将这一技术封锁得多严重。研发这个技术,就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面进行研发的。
沈禹行竟然成功了!
第101章
光刻机技术的成功, 可让实验区热闹起来了。
因为光刻机技术科不单单是对半导体有用,许多实验室都是用得上的。有了这个技术支持,好些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要不然国外也不可能将这个技术封锁得这么紧密。
林安安作为计算机相关研究员, 跟着几个教授一起, 也见证光刻机技术的验证过程。
这台光刻机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