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45


朱载堉是河南郑王一系,是明太祖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在他15岁时,父亲遭到诬告,就被囚禁到了凤阳关了19年——是不是与朱橚很像?】

正与父亲朱厚烷一起被关在凤阳的朱载堉原本正看着天幕打发时间,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律圣?我竟然是律圣?”

他因为不满父亲被冤枉,主动一起筑室独居,被关得苦闷,不得不靠音乐打发时间,是写了不少作品,没想到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朱橚写得《救荒本草》受到重视朱载堉都能理解,毕竟可以救人,音乐戏曲一向是小道,自己喜爱音律还被当做不务正业,想不到还能有如此成就!

【朱载堉的成就非常高,甚至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欧洲近代的崛起。朱载堉在天文、音乐、数学三个领域成就惊人,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十二平均律》,解决了音乐领域一千多年来的难题,是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就根据《十二平均律》制造出来的。】

【世界上已知的90%乐器定音,都是依据朱载堉的这一理论。如今,它更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这样点评: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个平均律数字的创建人”,其“著作曾经得到很高的评价”。】

【据《明史·艺文志》载,朱载堉的一生共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音义》一卷、《万年历》一卷、《万年历备考》二卷、《历学新说》二卷等。】

清朝的戏剧家有些觉得很奇怪:“明朝宗室还有朱载堉?我怎么记得他名声不好?怎么还会音律,还是律圣?没听说过啊。”

“我只记得明朝宗室都很荒唐,生儿子生几l百个。”与之一起在民间唱戏的伶人、说书人们凑在一起,说起民间传言都很清楚,但是说起上层的事迹就有些没有途径。

有人猜测道:“恐怕是上面……”

他用手指了指天,暗示“天家”。

一群人齐齐噤声,用眼神示意。

为什么不知道,还能为什么,还不是不让他们知道。

【朱载堉的相关音乐理论的书籍,在清朝时期被封禁了,所以民间对朱载堉几l乎完全没听说过。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随着西方传教士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和《乐律全书》《律历融通》等书籍带到西方,十二平均律理论也被带到西方,王子朱载堉随之享誉欧洲。】

【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朱载堉为现代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曾评价朱载堉:“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朱元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却半天没说话。

他为自己后世子孙的成就高兴,却也为子孙之间激烈斗争、互相诬告的现象感到悲伤。

自己极力想要实行嫡长子制度,就是吸取元朝因为不实行嫡长子制度、王室动乱的教训,但是看来,最终还是没有用。

他各种吸取前朝教训,做出的措施,看来不但没有起到作用,还起到了反效果。

就如同这禁止唱戏,连宗室都去研究戏曲音律,民间又如何避免?

可是重罚宗室吗?

朱元璋不用询问都能猜到,宗室也是不得已,为了不被猜忌才故意放纵自己沉迷戏曲优伶。

一个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一个被关19年,除了研究戏曲音律还能做什么?

若是不找点事情做,恐怕早已抑郁而终了。

朱元璋第一次感到了无力,儿孙还能教育,这隔得那么久的子嗣,该如何教育才能避免悲剧?

【从宗室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明朝禁戏不会长久。】

【明成祖和明英宗时期,各有一条法令,后者为京城五城兵马司禁止流行小曲《小寡妇上坟》,禁止唱这种不吉利的“坟戏”。】

【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就对部分戏曲加以鼓励,极少禁毁。】

【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朝传奇戏曲的繁荣阶段,明宪宗和明武宗还是戏曲爱好者。】

朱棣:“……”

这子孙可真是打老祖宗的脸,生出来就是为了气人的吗?

【到明末时期,随着通俗小说的繁荣,明神宗和明思宗颁布的文化管理政策都转而针对小说,尤其是极易煽动百姓滋事斗殴的《水浒传》等。】

施耐庵:???

怎么又来!

他的《水浒传》这么不受人喜欢吗?!

【明朝既保守,又开放,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政治气氛严峻。尤其是洪武大逃杀时期,明太祖大杀功臣,同时打击知识分子;以及明成祖刚登基时严厉打击建文旧臣。】

【宣德时期,因为宣德皇帝朱瞻基也喜欢玩,政治一度比较宽松;到了明英宗时期,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为代表的文官定年号为“正统”,意思就是要回归到祖宗的法治、圣贤道理。这其中是有个触发点,触发点就与前面所说的《剪灯新话》有关。】

江西吉水人李时勉在北京做国子监祭酒,他发现国子监的风气很不好,于是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

“现在国子监很多学生不学好,不愿意读孔孟之书,而是读歪门邪道的小说,比如《西厢记》《剪灯新话》《剪灯余话》。都是写诲淫诲盗的书籍。”

“国子监的风气需要大力整顿!民间读书人的风气也需要整顿!”

说这话、并且执行的,正是曾经的落榜书生、后来臭名昭著的宦官,王振。

在大臣提议、帝王许可、宦官执行的手段下,民间风气再次变得严峻起来,最体面的职业只有一种:从仕。

【第二阶段,从正统年间到成化年间,从明英宗朱祁镇到明宪宗朱见深。】

【这段时间出了两件大事,就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都与朱祁镇有关系。】

【因为上层的混乱政变,民间出现了一批富人帮助国家赈灾、救灾,朝廷将他们表扬为“义民”,这一阶段的风气渐渐开明;】

【然后就是成化到正德年间,明朝进入了多元化社会,有了丰富的文化。】

北方出现了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南方出现了“吴中四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

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名师讲学:陈献章、湛若水师徒讲学,罗伦、章懋讲学,王阳明的心学出现,各地开始开办私学——在明初前五十年,是不允许私人讲学的。

.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