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77
都靠不住,还是得靠自己。”
无论什么民族,在此刻达成统一战线。
他们要发展武力,日后无论是荷兰人还是日本人,或者其他欧洲列强,想要□□,都给他们滚!
【我们能从史书上看到,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征战不休。
虽然他大多时候都是战胜的一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大清财政的紧张。】
康熙皇帝在位时,西灭准噶尔,南平三藩,北拒沙俄帝国,东南收复.台.弯。
忙着到处打仗时,到了康熙五十一年,他的晚年,才有空整顿税收制度。
这个时期,因为常年征战,财政勉力支撑,康熙的税收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百姓交税缓解财政压力。
【雍正时期,对官绅阶级开刀,也是国家财政危机的另一个体现。
毕竟,官绅阶级比平民有钱多了,在户部干过的雍正皇帝深刻知道官吏的本性。】
雍正一上台,改变了税收制度,把按照人头征税改成按照田地征税,这样对于喜欢隐瞒人口的官绅阶级来说,是动了他们蛋糕的措施。
人口可以隐瞒,可是田地无法隐瞒,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雍正时期,税收是实实在在收上来了,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
【乾隆时期,人口达到了古代巅峰时期,然而生产力跟不上,反而带来了饥饿与贫穷。在文人的吹捧下,出现了一个虚假的“康乾盛世”。
这一点,从英国来的使者马嘎尔尼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
马嘎尔尼访华时,是满怀着对《马可·波罗行纪》中遍地是黄金的期待来的。
但是抵达之后,深深的失望了。
广州城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哪来的黄金和珠宝。
接待的清朝官员为了大清的颜面,还安排了奴仆伺候这群来自西方的洋大人:“这是你们的奴仆,你们可以尽情使唤。”
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最喜欢有人伺候,在洋大人面前不管用。
在马嘎尔尼的眼中,清朝的官员和奴仆,竟然都是同样的面黄肌瘦,与街头见到的百姓一样。
他让瘦弱的奴仆收拾自己吃剩的残羹剩菜,允许他们自由处置时,奴仆竟然感激涕零:“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然后把他们的剩菜带走自己抢着吃了;
他让奴仆收拾自己泡过的茶叶时,奴仆们再次感谢:“谢谢洋大人!”然后用泡过茶水的茶叶继续泡茶。
马嘎尔尼并没有太大的优越感,反而很失望。
他是来打算来探查情况后在这里做生意挣钱的,看这个国家如此贫穷,他岂不是白来了?
马嘎尔尼与同行的洋人说:“大清连官员也很瘦。”
他们一路所见的清朝官员,没有英国那些大腹便便的官员。
同行者表示怀疑:“这里真得是马可·波罗提到的华夏吗?”
“如此贫穷,如此懦弱。”马嘎尔尼都看不下去,“这个帝国,已经腐朽了。”
.
胤禛有些怔愣。
官员都说自己过于严苛,没想到对于自己的评价却比汗阿玛与儿子都有。
那“康乾盛世”的名称,单独把自己忽略,听起来格外尴尬。
但是现在他突然知道为什么自己被忽略了,这与后世更认可自己是同一个原因——按田亩征税。
想通之后,胤禛笑了。
他扫视着下面噤若寒蝉的官员,还有多次挨揍后屁股肿到现在还没好的弘历,心情好极了。
知道你们才是不对的那一方,那就对了。
弘历却心情糟糕极了:原本只是屁股被打的疼,现在觉得脸也在被天幕啪啪打的疼……
【我们能看到的清朝黑白照可以看到,从太后皇后等女眷、到皇帝亲王等贵族、还有平民,全部都很瘦。】
【这并不是清朝以瘦为美,以瘦为美也不会吹到皇帝身上去,看乾隆的画像就知道,乾隆富贵圆润,很地主。但是乾隆死后,嘉庆皇帝元年,起义军不断,国库危机重重。】
乾隆帝的儿子,嘉庆皇帝在位期间,起义军全国开花。
最严重的时机,白莲教起义持续了九年,波及五省。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在紫禁城城墙上竖起了起义军的大旗,皇子们在太和殿齐齐拿上武器备战。
嘉庆尽管抄了和珅的家,折合白银10亿多两,相当于清廷20年的财政收入。
但是嘉庆在位期间,全国各地都在起义。
到处打仗,不需要钱财吗?需要。
这笔钱财用于军费开支都不够,嘉庆元年时国库存银还有5000多万两——这里不算和珅的抄家。
八年后,国库锐减到不足2000万两,各地地方政府大量出现赤字,让嘉庆不得不开始提倡勤俭持家,严禁地方上贡宝物,过生日时送字画就够了。
.嘉庆皇帝很想哭。
终于有人懂自己的苦了!
嘉庆皇帝大逆不道地在心里想:为什么他要生在汗阿玛后面,要是生在前面多好?他也想让汗阿玛感受一下,自己拼命花钱,让儿子到处擦屁股是什么感受!
汗阿玛在位时享受奢靡潇潇洒洒,为什么轮到自己就得勤俭持家?
嘉庆皇帝想到自己还是太子时期,看到的乾隆自己祝寿、给太后祝寿的排场,再想想自己,悲从中来!
他好穷啊!
【当乾隆皇帝沉浸在虚假的盛世之中时,英国人打响了对大清掠夺的第一枪。】
【这一枪不是鸦片战争,是华夏在海外市场立足几千年的制造业——陶瓷!】
【欧洲发现了陶瓷的秘密,研发出来了比大清更好的陶瓷——骨瓷。】
欧洲贵族极为痴迷华夏陶瓷,从唐宋时期开始,华夏的陶瓷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16世纪,意大利各地开始仿制华夏的软质瓷器,但是生产出来的原始陶瓷无论是胎质、釉色都相差极大。
直到清朝,法国耶稣会士殷弘绪来到华夏,在景德镇传教的同时,收到法国科学院委托,在景德镇“考察”陶瓷的制造技术。
最终,殷弘绪发现了陶瓷的秘密——高岭土。
欧洲之前失败的陶瓷,是因为没有加入高岭土,而华夏的瓷器中,高岭土要与瓷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并且烧制,才能生产出硬制陶瓷。
殷弘绪把这个发现传信回欧洲,欧洲人恍然大悟,快速开始加入高岭土研究。
18世纪60年代,英国掌握了硬质瓷器技术。
工业革命后,一位出生在陶瓷世家的陶瓷学徒乔赛亚·韦奇伍德,与人合办陶瓷厂,投入资金与精力多次研究,最终研究出来了质量更高、生产力更快的新型陶瓷——骨瓷。
.
天幕放出了同一时代的陶瓷厂的生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