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7
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因为一直没有买房,孩子们也对此诸多抱怨,一直到年迈之后才在河南许昌买下房子扩建,安顿一家老小。
他的难兄难弟苏轼同样没好到哪里去,后来又是找范镇,帮忙卖掉了父亲买的南园,并且借贷80万文,才得以在宜兴买房。
【世界上首个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是在美国先出现的。】
1998年,美国出现了ApplePay等大量同类型第三方支付平台继之而起,但当时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信用卡消费,移动支付并没有得到大力发展。
但是华夏的支付宝不同,不断地更新移动支付技术,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同时还促进了生活更加便利,得到了海内外的认可,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代表。
.
荆咕去买菜时,顺带采访了一下卖菜的老奶奶:“阿婆,用手机付款会不会不习惯?”
“有什么不习惯的,我孙子帮我设置好我给人扫一下就行了。”老奶奶指了指自己的收款码,“那里有提示。”
正好有人来买菜,不断地有进账的提示音:
“支付宝到账10元!”
“支付宝到账3.7元!”
“以前有些缺德没良心的,看我老婆子眼睛不好,故意给我□□,卖完菜回家孩子们才发现是□□,我心疼的,气得胸口都是痛的。”老奶奶想起自己收到□□,现在还觉得心疼。
“现在有这就不用担心□□问题了。”
除了卖菜的老奶奶,甚至有西瓜摊上完全没有摊主,直接挂了一个纸牌:“自助购买。”
纸牌上还印刷了收款码,标明:“扫码支付。”
这西瓜摊旁边还有不少人在自助买西瓜,荆咕询问对方对自助买瓜的感受,买家道:“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我最不喜欢卖家总是介绍什么,西瓜嘛,我自己也会挑。”
说着,他就专业地开始对着西瓜拍一拍,敲一敲,听一听。
“你这有什么经验吗?”
不会挑西瓜的荆咕真诚地询问,买家顿时来了兴致,开始很真诚地与荆咕分享自己的“拍瓜经验”:
有得西瓜拍起来像是拍脑门,太硬了像没熟好的生瓜;
有得西瓜拍起来像是拍胸口,熟得比较高,很脆甜;
有得西瓜拍起来像是拍肚子,水分应该比较多。
荆咕:“你开一下试试。”
“这个保证甜!”
买家拍了一个合心意的,然后扫码支付,自己轻轻用力重重往下一落,摔裂出一条缝,再用力一掰开:“嘿!看,又红又水润,一看就甜得很咧!”
等到买家离开,荆咕看到旁边有人的西瓜摊上卖家一直在乐,故意走过去采访摊主:“真得有用吗?”
摊主咧嘴一笑:“瓜不熟我们挑出来卖影响口碑。”
“那你给客人挑瓜怎么拍的?”
“首先,表情要自信,要让客人相信这个瓜一定熟得很好很甜。”摊主露出自信的表情,对着荆咕一笑,“其次,随便挑一个。”
荆咕乐了:“哈哈万一不甜呢?”
“现在有甜度检查的仪器,还有各种不同的品种,瓜是甜的还是脆的,我们瓜农知道的最清楚。”
摊主咧嘴一笑,露出一个朴实的笑容,只是眼里调侃的精光怎么看都不那么老实。
.
古代的瓜农齐齐感觉学到了:“学到了!原来卖瓜也要技术!”
“天幕放了之后别人不会上当了。”
瓜农:“没事,我的瓜好,总有回头客的!”
【到现在,移动支付已经在全球190个国家普及。】
支付宝在境外有超过4000万的用户。
北达挪威朗伊尔城,南抵阿根廷乌斯怀亚,都是属于支付宝的“领土”。
2017年6月时,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支付宝已经接入超过20万家线下商户门店,涵盖了餐饮、超市、免税店、机场、退税等几l乎所有吃喝玩乐的消费场景,在地球村打造了一个无国界支付的“支付宝村”。
到2019年时期,这个数据已经增长到了190个国家!
不管你是美元、欧元、日元,也不管你是在澳洲体验潜水,去美国体验西部牛仔,在中东骑骆驼,还是在北欧滑雪……都可以用移动支付支付。
【当然,看到移动支付如此火爆,西方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生意。
于是,西方各种移动支付也跟了起来,想要瓜分市场。】
【但是这个时候,华夏已经朝无设备支付进发。】
【首先得无设备支付就是——“刷脸!”】
荆咕放出几l个阶段的移动支付。
先是扫码,然后有了刷脸,甚至可以手机都不用携带,出门靠脸就可以购物。
而且人脸识别技术其实不是最新高科技产品,只是之前主要用于安保、刑侦、司法之类专业领域。2016年时,支付宝已经借助生物识别技术,开始尝试刷脸登录,现在各大端口已经普遍支持刷脸支付。
在不远的将来,人脸和其他生物特征的验证方式还可能用来登录、改密、支付,验明“真身”后就从此与你的基因写在一起,成为“偷不走”的密码。
而且现在已经有了指纹验证,虹膜验证,荆咕同样在天幕中展示一番,却没想到给古人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启发。
.
“每个人的指纹果然是不一样的,后世能用指纹验证个人身份说明指纹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宋慈激动道。
他办案的过程中就发现犯人的指纹多是不同,在自己的《洗冤录》草稿中也有写道,但是被人颇为质疑,现在天幕说出这个道理,就相当于帮他作证了。
“只是没想到原来眼睛也可以。”高兴之后,宋慈看着天幕上虹膜验证的画面,颇为心动。
“不知道眼睛有哪里不同?难道也是特殊的纹路?”
【世界上的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出现在荷兰。】
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现了无押金、无租金、无固定还车点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但是同样并没有普及,只是有了“共享”的概念。
当时是政府的一个公益项目,普通的自行车给市民免费使用,类似一些公务部门的公益雨伞,只需要记得归还就行了。
1995年,丹麦哥本哈根推出了第二代共享单车,这时候有了定制车辆,也设置了固定的停车桩点,但是自行车依然是免费的,每次使用时投入一枚硬币,结束后将自行车停到任意指定点,就可以退还硬币。
这种模式与现代有些超市的投币储物柜和投币购物车相似。
1998年,法国诞生了第三代共享单车,从投币变为刷智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