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0
的财富得分华夏一半!”
然后嘱咐自己的大将们:“出海之后记得给朕取回来。”
将军们:“……”
他们敢说不吗?
【在佛罗伦萨巅峰时期,曾经有83家丝绸厂,33家银行,66家药店,84家木雕店和镶嵌工艺作坊。其中,米开朗基罗的家族一直从事纺织业,后来他选择了艺术,但是他的兄弟依然从事丝绸生意。】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这位著名的雕塑家、诗人,在诗歌与给家人的书信中记载了与华夏丝绸以及桑蚕的关系。
米开朗基罗嘲讽一位“穿着丝绸衣服并且衣服带扣子”的官员来看自己的壁画,冷嘲热讽说:“你看起来很不错!如果你的内心变得和我看到的丝绸外衣一样好,那将对你的灵魂有好处。”
他给自己的朋友路易吉·德尔·里乔写信:“比起粗制的衣服,用丝绸和黄金做的衣服会让人看起来更英俊。”
给自己的侄儿莱昂纳多写信:“我希望你帮我买一件8布拉恰的黑色羊毛衣袍,选最精致且最上乘的那种面料,还需买2布拉恰的丝绸。
除了极为喜爱丝绸,米开朗基罗还很喜欢来自华夏的春蚕精神,写诗道:
“正像春蚕为了世人的高兴/忍受无私的痛苦,留下珍贵的白茧/在死亡时给人以丝质的礼品/死后却以这一赠礼重又复生。
他写了许多诗歌赞美春蚕,或者以春蚕自喻,或者借着春蚕的奉献精神自我鼓励。
【英国也曾经想要学习华夏的丝绸技术。
1608年,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要求土地所有者购买并种植10000株红桑,以发展丝织业。但是家蚕不爱吃红桑,英国丝绸产业计划夭折。】
【华夏的家蚕能够被顺利饲养,离不开华夏桑树的不断改良和贡献。】
【桑树曾经被评为人类最受尊敬的树。】
【原本桑树在自然状态下寿命可以达到千年,因为人类的干预,寿命缩短到几十年,短短的一生,根、茎、树、叶、果实,全部都贡献给了人类,连蚕食它叶子的昆虫蚕也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幕重新放出那棵古老的桑树,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它自由自在的生长,一直长到了1600多岁,依然健壮。
它遮天蔽日,枝叶繁茂,树冠如同一把巨伞,为一方天地的生灵提供庇护。
再放出人工养殖的桑树,个头矮了许多,树干也瘦了许多,叶片还总是被摘下来喂虫子,果实来不及落下繁衍就被人类摘走吃掉。
哪怕它死了、倒了,树干树皮也全部要被人类使用,甚至是树渣也要被用掉。
而且,它的寿命从1600岁缩短为20多岁,甚至可能更短。
“辛苦了!
蚕农们忍不住的眼眶湿润起来。
原本他们最在意的是蚕,因为这小家伙娇气的很,家里脏了点,桑叶湿了点,都容易拉肚子,生病,甚至直接死去。
他们总觉得蚕才关系到一年生计,桑树那么多,偶尔浇浇水就可以了,却没想到桑树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为了表示对它的喜爱和敬意,在林奈创立的植物分类学中,桑树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名字:桑树,桑科,桑属。】
【对于这样的纪念,人类必须得说:
它值得!】
一阵清风吹过,拂过华夏大地的桑树林。
人们走出家门,提着水桶,走到桑树下,为这位奉献了几千年的沉默朋友浇水捉虫,行礼感谢着它的奉献。
桑树叶子哗啦啦,仿佛在对着人类微笑。!
第66章 第 66 章 植物间谍8
【大豆起源于华夏,这同样是中外学者公认的,全世界的大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引自华夏。】
【因为大豆在华夏名叫“菽”,许多国家文字中大豆一词的发音与“菽”相似】
【国内部分考古学者认为,早在8000年前,大豆已经被华夏居民开发。】
“8000年前华夏是什么时候?”嬴政难得有些茫然了。
天幕之前讲四大文明古国对比时,好像也没说过华夏八千年前的历史。
淳于越快速翻自己的笔录,然后肯定道:“天幕确实没讲过。”
“想不到,大豆原来历史如此悠久。”嬴政不由感慨。
前面讲桑树7000年历史,感慨都没大豆强烈,因为桑树自身长寿,在遥远的山涧存活,一活就是1600岁。
可是大豆看起来如此渺小,脆弱,低矮,竟然也有8000多年的历史,大豆是怎么活这么久的?
【2013年,考古专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通过浮选发现了野生大豆,在10个遗迹单位中获得了距今约8500-8000年的共131个野生大豆遗存。】
【到龙山时代,大豆称为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大豆的最早栽培区域是在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以后,殷商之前,距今3900-3600年间,洛阳皂角树遗址二里头文化层中再次发现大豆,此时的大豆确定为栽培种,即已经经过人工培育后的大豆。】
【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浮选中,周代地层发现了大豆69粒,此时的大豆已然是完全驯化的作物,属于栽培大豆的成熟阶段。】
【通过这些考古资料可见,东北、华东、华北、华中、洗白等多地均出土过春秋时期以前的半栽培或者栽培大豆品种,大豆从野生逐渐被栽培驯化,到商周以后已经趋于成熟。】
一系列的考古历史可以看到远古时期的先民是如何驯化大豆,并且栽培和食用大豆。
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先民已经成熟的栽培技术,大豆迅速上升到主食的地位。
“菽粟不足,未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李斯遥望着天幕上熟悉的大豆,念出了《管子》里的词句。
“圣人治天下,使得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淳于越瞥了竞争对手一眼,念出《孟子》里的话语。
秦汉时期,大豆依然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尤其是秦朝,不止百姓,官吏里也有继续吃豆饭的。
所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民间百姓,对大豆的种植十分重视。
官吏在感叹菽对于国家社稷的重要,百姓实在的想到了它的口感:“豆饭豆粥虽然不好吃,好歹能活命。”
家里的小孩听到豆饭就撅嘴:“我不喜欢吃豆饭!”
大人一巴掌拍过去:“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大人对小孩的挑剔完全不放在心上,一心想着庄稼地里的事。
如果不是大豆长得好,就家里那点粟,全家早饿死了。
粟米饭口感好,味道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