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9
曾经天幕出现后,各种新法新政策的颁布让李斯只觉得自己一个人忙很要命,现在看着大家一起忙,对比之下,李斯觉得自己心情好多了。
果然是对比产生美。
同为千古一帝,还都是喜欢浩大工程的帝王,这样的名人走廊和无处不在的雕像同样打动了刘彻的心:“大汉也必须有!”
“画像容易破,让绣娘试着刺绣。”
绣娘:陛下你知道刺绣要多长时间吗?!!!
但是,大汉有丝帛画,没有纸张画,可以尝试。
大明朱元璋:“哼,大明也弄起来,还要弄彩色的,印刷成册传扬天下。”
【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说袁隆平袁老?】
【咕咕当然不会忽略这一位农业史上的伟人,只是我决定了在特殊的环境下说。】
【这个环境,就是这里。】
一代代的农学人,是一颗颗农耕文明史上的明星。
墙壁上是历代学农的历史先贤,走廊里是正在学习的农学新人。
他们仰望这先贤的功绩,学习着先贤的科研精神,走出属于自己的农学之道。
【当美国选择用一粒种子来毁灭一个国家的农业基础,用一粒种子来谋取暴利征服世界时,华夏选择用一粒种子来造福全人类。】
【这一粒种子就是,水稻。】
“人生就是一粒种子,我们要做那个最好的,要做那个拔尖儿的。”
墙壁上挂着袁隆平的名人名言,还有他的生平介绍。
荆咕早有准备,开始缓缓用一行实际数据来介绍袁老的功绩:
【袁隆平不但自己做了那一粒种子,还将这一粒种子,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希望。】
袁老不断地攻克技术难关,不断地创下新的世界纪录,然后自己打破自己的纪录。
2000年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达到700公斤,比当时现有的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
2011年,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田达到亩产926.6公斤;
2013年,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田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
“这么多!这么多!”
全是几百几千公斤,砸的哪怕是被夸过“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眼红,哪怕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赵祯也羡慕。
此时此刻,天幕下的所有帝王只剩下一个心思:如此大才,为何不生在我朝!
【我们古话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袁老不仅仅让华夏的13亿人口脱离了粮食不足的危机,也兼济天下,实实在在地造福了全人类。】
从高产量杂交水稻培育出来开始,袁隆平研发出高产杂交水稻后,对于水稻技术并没有藏私,一直以热情开放的态度与国内外的学者合作,数次在国家的允许下参加国外的科研学术会议,做出学术论文演讲与答辩,回答其他国家科研人员对于杂交水稻的疑问。
从屡次有边境摩擦、有着领土争议的亚洲周边国家,到遥远的在大洋之外面临国内通货膨胀粮食饥荒各种压力的美洲国家非洲国家。
从一直对华夏技术有依赖性和野心的日本,到曾经一度放出“粮食阴谋论”说华夏巨大的人口会因为粮食不足给全世界带来压力的美国。
袁隆平一次次参与科研会议,也参与水稻研究所的合作研究,还在试验田对美国的杂交水稻进行技术指导。
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袁隆平去指导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尽管中印一直有边界摩擦,袁隆平依然没有藏私,三次去印度做杂交水稻的学术报告、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亚洲的周边国家,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过,都受到过袁老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指导。
欧洲的意大利,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委内瑞拉、乌拉圭,等等等等,都种下了袁老的杂交水稻。
2018年5月,袁老开始研究海水稻,推出了“中华拓荒人计划”。
“土地不足,那就海里种植,海里既然能长植物,怎么就不能种植水稻了?”
2018年7月,袁老的海水稻团队与阿联酋达成合作协议,在迪拜开展海水稻的实验和产业化推广计划,预计海水稻人造绿洲到2020年将覆盖迪拜10%以上的国土面积。
——在造福了有陆地有水田环境的国家后,袁老的海水稻为临海的沙漠国家也带去了粮食丰收的喜悦。
2019年5月,袁隆平院士团队与赵春江院士团队联合,开始在盐碱地改造与智慧农业相结合领域开展研究。
而全世界的盐碱地,又何止是华夏才有,当在盐碱地也可以种植的水稻研究出来后,同样为全世界生活在盐碱地区域的农民带去了生存的希望……
袁隆平因为他的接触贡献,拿遍了国内外的大小奖项,先后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世界权威学术机构、拥有20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高票聘请袁隆平为外籍院士。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宣布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
“盐碱地可以种,沙漠也可以种,原来只要有地方哪里都可以种水稻,还都可以丰收!”秦朝时期,民间别说百姓,六国的贵族同样羡慕。
“要是我们也有这位袁老该多好!”
要是有了如此高产量的粮食,他们的军队和士兵岂不是能吃得兵强马壮,打起大秦锐士轻轻松松?
农人则是要求谦卑许多:“我们也有农学院就好了,出不了袁老,其他一般的农学生也好啊。”
其他人摇头:“没有一般的,这里面哪一位不比我们现在强很多?”
最后齐齐摇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