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7
只是简单问候,从第二张信纸开始才是重点,穆月辉竟把江南的仕族贵女都列了出来,连同姻亲背景也一同标注出来了。
黛玉没想到好友会如此用心,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又想到月辉此举是担心她安危,唯有认真记熟, 谨言慎行才不算辜负她的盛情。
想到这里黛玉更加用心, 将后面几页从头至尾看过一遍, 不得不感叹朝廷对江南一地的重视, 单就扬州城中就卧虎藏龙,放眼两江之地, 显赫仕族多如水中之鲤,自家这样的都不算什么了。
扬州城中最大的官是两江总督于大人,于家跟林家类似,都是开国功勋之族,侯爵传到他这里是第四代,圣上额外开恩再袭一世,因此于大人不仅是正二品两江总督,亦有侯爵之尊,在江南一地只有甄家能与其一较高下。
于大人的子孙早过了进内宅的年纪,与女眷并不相干,只有一个孙女需要黛玉特别注意。
于姑娘是于家唯一的嫡出孙女,今年八岁,被于大人视为心头肉,对其爱如珍宝。
其人娇蛮霸道,喜怒不定,遇到她时需要格外小心,要是惹她不快,回到家跟祖父歪歪嘴,就会给家里带来好大麻烦。
再就是从二品江苏巡府孟大人家的两个庶出姑娘,一个十一,一个七岁,惯会奉承说小话,穆月辉在两人后面打了个叉,可见有多讨厌她们。
黛玉忍着笑接着往下看,同为从二品的布政使唐家有三个姑娘,最小的都十三岁了,跟她们玩儿不到一处去。
正三品按察使姓卫,三品将军爵,其人狡诈多疑,跟盐商走得极近,很不得同僚待见。
卫家四个姑娘都不是好相与的,她们出手大方,最擅长拉帮结派,很多盐商出身的女孩儿都听她们的,黛玉身为盐政之女,是她们的主要敌视对象,对她们的堤防之心须与于姑娘相等才行。
接下来的官员品级虽低于林海,微末爵位也拿不出手,可能在江南当官的多少都会有些背景。
穆月辉提醒黛玉不要小看扬州城的任何官员,很多五六品的小官都是功勋世族出身的捐官,他们之间又拉帮结派相互庇护扶持,得罪一个就相当于得罪了一群人。
除了官员,最有势力的六家盐商也要格外注意,田解两家明面上低调,实则再记仇不过了,就连于姑娘都不敢对这两家的女眷太过分。
陈褚两家的姑娘自带侠气,表面上还算可交之人,可内里如何也是难说。
吴刘两家是盐商里最张扬骄横的人家,两家共六个姑娘,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穆月辉给两家打了个大叉,足见对其的厌恶。
除了长住扬州城的世家,还有在金陵的甄家也需要注意。
当今圣上视甄家老太太为自家老人,甄贵妃盛宠了几十年,所出的皇子也极得圣心,甄家手眼通天,树大根深,说是江南霸主也不为过。
甄家老爷是圣上钦点的金陵体仁院总裁,品级为正三品,是监管两江的言官御史,随便一道密折就能决定官员升降,威势之大就连两江总督府都不得不退让三分,从金陵搬到了扬州城。
他们家在扬州城里也有别院,庶出的大姑娘还嫁到了盐商吴家,如此明目张胆的政商勾结,也就甄家能做出这种事。
甄家的其他姑娘还好,都是知书达理,温柔随和的性子,让人头疼的是甄家的凤凰蛋甄宝玉。
仗着甄家老太太的宠爱,他总喜欢在内眷里面私混,尤爱对各家姑娘伏低做小,要是有谁看着不像话想远离他,他就做痴做狂的闹起来,像有人把他怎么样了似的。
甄老太太岂是个讲理的,每当遇到这种事都会倒打一耙毁人名声,穆月辉在最后着重提醒黛玉,千万千万要离这个甄宝玉远远的。
黛玉轻叹一声合上信,要不是好友提醒,她都忘了红楼原著中还有个跟假玉齐名的真玉,如今看来这甄宝玉竟比贾宝玉可恶十倍不止,甄家也不是早已失势的贾家可比,还真是难办啊。
还有那个甄应嘉,有他在,自家爹爹这个兰台寺大夫就显得有些尴尬了,同为御史,却要低人家一级,虽有个一等男爵位,又如何能跟皇子的外家相比。
爹爹隶属于都察院,人家却能直达天听,在各方面都处于碾压自家的地位,如今就要看圣上如何处置利用美婢渗透各家的三皇子了。
皇上要是一心维持局势稳定,轻轻揭过此事,只会更加助长甄家的气焰,江南政局被这种人处处辖制,爹爹想大展拳脚是没可能了。
原著中甄家虽然被抄了,也是在林海身故几年以后的事,显然即便三皇子被处置,圣上也没有动甄家的打算,亲亲老爹还是得在甄家的阴影下憋屈到离任为止。
黛玉正寻思着扬州的事,又有管事来报说佛堂里的女尼已经送去了城外庵堂,问姑娘如何收拾那个院子。
想到堂中的木雕塑像不知见过多少肮脏事,黛玉心里直泛膈应,让人把所有东西都搬到西路的禁院去,清扫了留待日后再布置。
管事去后,又有外院嬷嬷来报衙门里发生的事,听说盐农送来了账本,林生已经亲自送人回去了。
黛玉感叹林生叔的侠义心肠,又担心盐农住得太远,天黑关城门前他回不来,便安排人带着暖炉和厚衣服驾车去迎,要是赶不上关城门,在外住宿时也能暖和些。
林海自接了盐农的账本,就知道接下来会有一场硬仗要打,他刚想回到后堂细细研究,就听到后头干嚎声响成一片。
林福跑过去询问,没多时就囧着脸回来了,上任曹大人因痰痈之症,挂了。
林海也傻眼了,虽说曹大人在他来以前就要死不活的,可好歹也挺了这么久,怎么说没就没了?
死在前后任交接的时候,是算卒于任上,还是卸任后亡故,二者的待遇千差万别,这要如何判定?
林海让曹家人收敛尸身,挪出衙门后堂,而后招集来衙门内的所有官员,商讨曹大人之死应该如何定性。
最终大家决定还是给曹家人行个方便,定为卒于任上好了,好歹能多拿些抚恤金,也算大家共事一场的情分。
盐运使衙门在接近傍晚时发出讣告,没到一个时辰上任盐政曹大人挂掉的事就传遍了扬州城。
对于盐商来说,马上就要卸任的上官毫无价值,只打发下人封张银票就完事了。
他们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林海身上,由吴刘两家起头,晚膳时众多盐商聚在邀芳阁,商议如何给上官添堵。
林海接下盐农的账本,对盐商来说无异于开战信号,他们之所以不肯付清购盐费用,为的不是那几两银子,是要以此来要挟上官,占据主导权。
本朝规定,盐商贩盐必须持有盐运使衙门发放的盐引,否则就是私盐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