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5


周伯试探着问:“世子是知道的?”

“是他求我……带走妹妹,让他留下来。”

两人俱是一怔,银绸沉吟半晌,叹了口气:“青儿自从谢家遭祸之后,确是一夜间长大了般,心思太重,也未免太懂事了。”

周伯恻然道:“不论如何,王妃都只请安心上路,好好照顾自己与郡主。我们这么多人留在王府,除了尽己所能、竭力保护世子之外,再没有旁的念想了。”

谢竟颔首:“我自然信得过你们,只是还有最后一个恳求,在我走之后,烦请将府中我的所有旧物、旧迹全部付之一炬,半点痕迹都不要留下,就当昭王府……从来没有过我这个王妃。”

喧声渐歇,谢竟对着满室梅山雪酿的醇香,在空无一人的中庭坐了彻夜。

直到天边隐隐泛白,他站起身,提了一盏火光微弱的灯笼,向通往花园的角门走去。

正是万木凋零的时节,门一推开,萧瑟寒风立刻就将谢竟的外氅吹得鼓起来。他径直上了台阶,沿着挡雨遮阳、供游人赏玩的回廊向前走去。

假山后有几株桂树,去岁在树下铺着绸布接来做点心的桂花,还剩在库房中没有用完;秋千架就藏在桂树不远处,精巧的太湖石林立,当年成群结队、晾晒鲜艳夏衣的姑娘们,如今大半已嫁作人妇;往右便是谢竟书房内间的窗,陆令从为他移栽过来的紫藤萝不值花期,只有藤蔓落寞地缠绕在檐下。

上到台阶最顶端,便连通了西北角小楼的二层。谢竟怀上陆书宁的前几个月,早睡早醒,因此也总在这个将明未明的时辰上楼来。中秋前后,风里有微微的凉意,阖府都还未起,他独自趴在栏杆旁,看着远空雾蒙蒙的蓝色,看晨星落下去,白月的残影印在天幕上。四下有鸟雀鸣叫,可却并不吵人,只让他觉得心里静得舒服。有时候就那么看得倦了,翻身钻进卧榻的软裘里,再睡个回笼觉。

横穿小楼,自另一侧出来,能看到后湖畔的石舫上还放着几个小竹凳,不知是哪一场宴会请的乐工曾在此就坐,过后便忘了收起来。陆书青背不上书,也总一个人跑到这里来躲清静。

从复道再一路下去,行过曲桥,便是后湖与欹碧台了。谢竟不知在此消磨过多少时光,春日抚琴弈棋,夏带儿女放舟戏水,秋听残荷接雨声,冬煮化雪烹茶,不管窗外风啸,在暖香氤氲中与陆令从欢好直至三更——

而今俱往矣。

陆令从曾向他抱怨过秦淮两岸寸土寸金,这座园子实在算不得宽敞,可此刻只剩下他茕茕独游,目力所及,无处不空,无处不寂。他即将与自己这个小家天各一方,而当年那些日日出入王府的旧游、师友、同僚、宾客与至亲,恐怕也再难齐聚一堂,把酒言欢……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天要亮了,谢竟慢慢踱回房中,发现他与陆书宁的行囊已然整好放在桌上,大概是银绸命人打点的。想来下人也知晓他此行前路坎坷,往里塞满了银票与药草。

谢竟换上不起眼的素衣,昔日五花八门的荷包扇带宫绦环佩全不见踪影,他只是将装着结发的银香匣藏进贴身里衣中,又把那块没雕完的玉璧揣在袖里。

他兀立原地,环顾这间起居十年的卧室,最后将目光落在高大的立镜上,镜中只一个单薄伶仃的人影,怔怔与他对视。有无数个清晨他站在这里更衣束发,陆令从悄悄走到身后,冷不防一把将他拦腰搂入怀中,亲吻他半露的肩头,双眼都笑成一道缝。

现在他们都要走了。

陆书青还在榻上睡着,谢竟几乎是用尽了所有意志力,强迫自己不要打开帐子,不要作别,生怕只要多看一眼就走不了了。

他裹上斗篷,背起行装,转身径直去对面的东屋,抱起陆书宁就往外走。然而就在行至花厅前时,身后还是传来一声熟悉的呼喊:

“娘!”

陆书青连袜子也来不及穿,三步并作两步赶上来,将一个小暖炉塞进陆书宁怀里:“宁宁难得出趟远门,不要冻伤了手。”

他眼下有些乌青,显然也是整宿未眠,但却是笑着的。谢竟见长子强作出云淡风轻、若无其事的神情,那用来安抚母亲的笑容僵在了脸上,殊不知,最最熟悉他的母亲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张皇。

“那,娘……我就送到这里。”

谢竟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凑近一些,在陆书青额前落下一个匆匆的吻,然后快步踏出花厅。门在他身后毫不留情地合上,那一瞬间,谢竟分明听到了陆书青再难自抑的哭声。

昭王府内全不见人走动,寂然得能听到银针落地,谢竟只顾向前,无暇去细想其他,直到他推开前院的门,猛一抬头,彻彻底底地愣在当场——

昨夜饮过那盏梅山雪酿的所有仆婢,此时正一个不少地站在前厅外,静静等待着送他启程。

谢竟如鲠在喉,身体微微颤抖着,一步一步从他们之间穿过去,离王府的正门越来越近。

在手触上门环的那一刻,他实在忍不住回眸看了一眼,但见几十口人齐齐向他施礼,却是缄默无言,连一句“一路顺风”都不被允许说出口。

大门推开,羽林卫已经驻守在了王府外。陆书宁这时候才朦朦胧胧醒转过来,困倦地动了动手脚。她从不知起床气为何物,只是伏在谢竟颈窝里,小小声问:“娘亲,怎么啦?”

“你安心睡罢,”谢竟回答她,用唱一支挽歌的轻柔调子,“娘带你去一个能看到雪的地方。”

第112章 二七.一

景裕五年六月十四,天子骤崩。

没有后嗣,也未立遗诏,顿时群臣无首,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一切尚未过明路,但是朝野却已心照不宣,将这一场政变的发动者——昭王的谕令,看作是最高指示。

金陵之外,长江边的流血冲突并没有持续多久,郑骁并儿女一起接管了淮阳守军;李岐率领虎师与京畿军押送张延、程炆回到城中;谢浚则带着宣室去城郊接应陆书宁与银绸等人,以防再次生变。

陆令从命人直接将张延带到了神龙殿上。

太初宫这几日被崔济世带领羽林卫控制,大殿的内监宫人早就全被看守起来,铜门推开,密布乌云中漏出几缕稀薄的日光,吝啬地洒在地面,洒在张延的脚边。

他没有跪,陆令从与谢竟也没有强迫他跪。

空阔的大殿中只有三个人,显得彼此之间疏远寥落。张延立在龙椅下的玉阶前,背对谢竟,而陆令从挡在他们之中,横刀腰间,手始终按在鞘上。

谢竟仰起脸看着雕龙画凤的横梁,轻声道:“我十六岁上殿廷试,便是在此处第一回与您相见,老师称我有‘书生骨相,将帅襟怀’。我那时不识天高地厚,不觉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