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8
秦皇岛,最东边这一条线路是阻挡东北关外少数民族的。
其实说的是明长城。
秦长城链接燕赵长城,而燕国本来就有的长城部分当然不会在国境内部竖切一个山海关出来,把好好的燕国一分为二。
燕长城基本是平行于北纬线的,是一条横着的长城,把辽东囊括在了其中。
燕人自己也知道躲去辽东没什么用,但有些怕死的人还是会挣扎一下。太子不肯去,就显得颇有气节。
因而燕国都城被破之时,城中燕人感动得眼泪止不住流,觉得这位新太子才是真正的好太子。
之前那个太子丹只会养名不干好事,搞了个刺杀还闹出笑话。而且因此害得燕国被秦国记恨,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新太子听着周围人对他的吹捧,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藏在人群里引导舆论的心腹。心道对不住了丹兄,为了以后能在秦国当个舒服的燕侯,不得不把你弄出来拉踩一番。
燕都的守城之战到后面的时候,太子亲自登上城楼鼓舞士气,所以这会儿就被当着庶民们的面为秦军所擒。
秦军对这位太子还算礼遇,没有做出什么粗鲁的举动来。这是扶苏殿下叮嘱的,说对方颇得民心,不能行事过火引发民众激愤反抗。
庶民见秦军如此客气的,果真不闹了。
有燕宫侍者实在是气不过,想着太子都亲自守城了,大王居然还躲在宫中不出面。于是没等秦军动手,就跑进宫里粗暴地把燕王喜拖了出来。
燕王喜本来还在高兴,觉得秦军终于来救他了。现在被拖了一路,愤怒异常,便开始大声叫嚣起来。
“我乃燕王!秦王会封我做燕侯!你们竟敢以下犯上!秦王不会放过你们的!”
沿路的燕国庶民听得双目赤红,恨不得冲上来咬他两口。
国都被灭了,这人还在想着继续去秦国过荣华富贵的日子。
啊呸,他配吗?!
于是就有人没忍住回怼:
“秦王就算封燕侯也该封太子,你凭什么?”
“就是!刺客高渐离还是你派去秦国的呢,秦王肯定恨死你了!”
“让太子当燕侯!让太子当!我只认太子一人!”
“太子为何不取而代之,之前就继位称王呢?”
“太子仁善,不肯做出逼父的事来。”
太子安排的水军依然在兢兢业业地引导舆论风向。
燕太子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诸位不必如此,我不屑做什么燕侯的。”
秦军:……
不是,你们这就唱起大戏了,当我们不存在吗?
李信从士兵中走了出来:
“都带走,谁当燕侯是王上说了算,你们跟着瞎掺和什么?!”
庶民于是不敢再开口了,怕这凶悍的武将当街杀人。
燕国俘虏连着奏报一起被送入咸阳。
秦王政看完李信那废话一箩筐的信件之后,先对他讲故事的能力表达了嫌弃,认为语言还可以更精炼一些。
接着他看向爱子:
“燕国这个新立的太子倒是比你更会装模作样。”
扶苏:?
扶苏的微笑渐渐消失:
“父亲,您方才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清。”
秦王政自觉失言,连忙让人去取他叫工匠新制的一对华美玉佩来,捡出一条风雅些的亲自替爱子换上。
而后解释道:
“寡人方才说的是,那燕太子太会邀买人心,不如我儿真诚。”
同一个意思,两种表达方式。
扶苏这才满意了,也取过另一条更大气地为父亲换上,示意自己不计较父亲之前说错的话了。
亲子装是最近扶苏突发奇想的主意。
他有一回见自己和父亲穿着款式类似的衣裳,觉得这样很好,一看就知道是关系很不错的父子俩。
于是便让制衣处多做了一些类似的衣服,也能叫父亲换换穿衣风格,比如穿他平日里那种偏雅致的服饰。
还别说,颇有一番风韵。
扶苏当时就眼前一亮,说父亲不该一直穿同类的衣裳,谦谦君子的打扮也很适合父亲呢。
秦王政也觉得很有趣。
而后举一反三,认为亲子配套的思路还可以用在别的方面。不仅是衣服,佩饰也一样。
于是本就喜欢打扮儿子的秦王政开始沉迷各种亲子装扮,玉佩就是其中之一。这样走出去谁都能看出来他们是父子俩,充分满足了秦王想炫耀儿子的心理。
——但不认识他们的城中商家却误以为进来的是兄弟两个。
只怪秦王政如今保养得太好了。
那天扶苏和父亲去城中看新开张的马市交易,就被茶肆的店家询问:
“你们兄弟二人也是来买马的?听闻这都是从西边进的好马,可贵着呢。”
秦王政听得一愣,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把他认成扶苏的兄长。
结果扶苏这个蔫坏的家伙还点头:
“是呢,我和兄长来买马。”
秦王政:……
臭小子占谁便宜呢?果然是越发放肆了,回去扣他一日的糖饮。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大一统改革的相关考题——
后世学生:感动哭了!听说这些政策一开始提出是在公元前231年到前221年之间的,要是按照这个来考的话,每一条都有一个单独的年份。现在全部集中在前220年(大一统元年),就一个年份,还是整数,太好记!
#秦二世总算干了一件人事#
第80章 最多两岁吧
秦王政悄悄瞪了儿子一眼,示意他适可而止,扶苏回了个无辜的眼神。
等店家去准备茶点了,他狡辩道:
“父亲看着如此年轻力壮,若我解释我们是父子,店家必然好奇追问,一个不慎恐会暴露父亲的身份。”
秦王政根本不听:
“明日不许吃糖了,夏无且说你要克制一些。”
扶苏:……
虽然被父亲罚了,但扶苏还是挺高兴的。父亲看着年轻总比看着老要好,这说明这一世父亲的寿数必然比上一世长。
店家送来了茶水点心,点心里有几样是学着西方罗马的做法。
自从大秦和罗马通商之后,商人们就发现了许多新的商机。把罗马的流行之物传入中原售卖,再把大秦流行的传入罗马售卖,赚两份钱。
罗马那边的甜点花样极多,咸阳宫中的厨子也学了不少。
店家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了个皮毛,贵人要是想吃正宗的罗马甜点,可以遣人去隔壁那家西域人开的店铺买点回来。
他这边做的都是根据秦人口味改良的,因为有客人说罗马正宗的点心他们吃不惯。他就想着,不如改良一番,说不定是一门新的营生呢。
没想到居然还挺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