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4


接告诉傻弟妹怎么操作:

“你们府衙有什么需要其他府衙配合的事情,你就直接代替九卿去对面催。你们是秦王子嗣,大兄不在那谁的地位就都高不过你们,必须给你们面子加紧处理了。”

众人恍然大悟。

“原来大兄是想让我们做这个,早说嘛!”

阴嫚:……

她本来是想给弟妹们细细解释里面的权利博弈的,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次只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进步会很缓慢。

奈何这群弟妹都不想动脑子,真是让人发愁。

最后阴嫚只能警告一句:

“记住你们是替父亲和大兄去盯着他们好好干活的,不要待久了之后把自己当成是他们部门的人了。”

弟妹们不解:

“长姐,你这是什么意思?”

阴嫚瞥了一眼众人:

“有些人就是容易胳膊肘往外拐,在一个衙门待久了,站队就歪了。其他兄弟姐妹过来催进度,反而选择为自己所在衙门的官吏说话,帮忙拖延。”

人都是感情动物,相处久了有偏向很正常。天天和本部门的人待着,大家和乐融融的,官吏再卖个惨说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很难不偏心。

这个时候再遇到其他部门来催促,就会下意识帮着解释,说不是不做事只是真的没有空,再宽限两天。

阴嫚不担心比较傻的那波弟妹。

他们单纯是容易被人忽悠,容易上当受骗。这种弟妹态度不算很坚定的,也没坏心眼,很好解决。

阴嫚告诉其他人,登门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就直接来找她,她帮着去催。

长姐的威压还是很好用的,不信到时候弟妹们不妥协。哪怕再同情自家部门的人,也不敢和长姐对着干。

散发同情的前提是面对的敌人不够强大,否则自己都是被欺负的小可怜,哪有闲工夫同情别人,老老实实猫着吧。

但是倘若弟妹们拒绝配合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同情,那情况就棘手起来了。

阴嫚没有当着所有人的面直说,没那个必要。撕破脸皮不是个明智的选择,而且这种事情也不用让傻乎乎的那部分弟妹知道。

“荣禄、毓秀……你们几个先去衙门当值吧,我和你们二兄他们还有话要聊。”

阴嫚把傻不愣登的弟妹都点了出来,让人先撤。等人走了,又把几个有异心的弟弟打发离开。

剩下的就都是安分的聪明人了。

将闾迫不及待地说道:

“长姐,他们几个肯定会借机捣乱的,怎么办?”

好不容易可以接触实权部门了,有心往上爬的公子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若是能趁机结交几个臣子,或者把权利给捞到自己的手里,就能为自己增添不少筹码。

怀着这样的心思去衙门办差,他们肯定不会为了大兄的叮嘱就配合其他兄弟姐妹们行动。

将闾用脚指头都能想到,自己要是去找他们的部门催促,他们绝对会打哈哈糊弄过去。然后转头去找部门里的官吏卖好,借此拉拢对方。

将闾被自己的设想气到了,眉头倒竖:

“这群家伙真是讨厌,大兄为什么要对他们一视同仁?大兄就是人太好了!”

阴嫚嘴角一抽:

“嗯……怎么不算呢?”

放任弟弟们接触权利不去打压,确实是人好。但将闾这把大兄当圣父小白花的语气大可不必,不至于,真不至于。

公子高干咳一声:

“将闾你冷静一点,大兄肯定有他自己的考量。”

将闾就问是什么考量。

在场的其余几个弟妹小声讨论了两句,其中一个妹妹大胆发言:

“我感觉,大兄给他们安排的府衙好像没什么实权?”

阴嫚赞许点头:

“没错,大兄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到能捞油水的地方去。”

扶苏怎么可能不防着点和他异心的兄弟,真当他是傻白甜呢。

朝中不是只有实权部门的,清水衙门也不少。看着清贵说着好听,其实就是混日子的,但又不能裁撤掉。

比方说管修史书的部门,能有什么好处可以捞?塞钱给史官,让他把自己描写得光明伟岸一点吗?

将闾没忍住:

“噗!二妹妹你不要在这种时候讲笑话!”

二妹妹眨了眨眼:

“但是,但是大兄不就干过让史官把他写得英勇一些的事情吗?”

当初刺客荆轲伏诛的时候,史官在旁边奋笔疾书,她可是听见大兄一本正经地叫史官把他写好点的。

将闾:……大兄原来干过这种事。

学到了。

将闾开始认真思考:

“难道真的可以给史官塞钱改这个?”

公子高打破了他的幻想:

“想多了,大兄又没给史官塞钱。能让史官放弃原则的,只有权势。”

说放弃原则其实也不恰当。

并不是所有史官都讲究秉笔直书,这个主要看个人。私人修史最爱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而哪怕是官方修史,有时候也得看君王的意思。

为了记载事实宁死不屈的,几千年来也就那么些人,绝大多数史官还是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国就不讲究完全遵照史实。

否则也不会出现昭襄王请赵王击鼓助兴之后,秦国史官直接把它艺术加工成“秦王令赵王鼓瑟”了。

孔子当初撰写《春秋》的时候也认为,记载历史应当有所取舍。对于英明的君主,要多记录他的功绩,回避他的过错。

除此之外,孔子还采取了“春秋笔法”这样的记录手段。

春秋笔法本意是对一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记载了,但是不会写的特别露骨,三两句带过,让你自己去推测判断。

有时候还会故意暗含褒贬,委婉而微妙地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看法。

《春秋》在后世看来不算一个很标准规整的史书,孔子写它其实是在写他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评判。

各国记录历史也大多有偏向性。

秦国作为和楚国并列的“蛮夷”之一,自古就不怎么爱遵循中原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中原人都不搞按真实历史一字不改地记录,秦国就更不坚持这个原则了。

不过秦王政并不在乎后人评说,所以没什么改史美化自己的兴趣。

扶苏也只爱在细枝末节里经营自己的形象,正经事情自当按照事实去记录。

看秦王起居注就知道,里面记的全是真人真事。上次扶苏被父亲逮回去喝药,虽然感觉有点丢人,但扶苏也没提过一句让史官删改的话。

其实真让改,史官还是会改的。

只不过寻常公子来找他改,他不一定搭理。王上和太子要改,那当然立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