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
代发展成了秦国贵族中的一员。
但是令扶苏十分费解的事情在于,秦国的宗室里居然真的有人笃信这种血统纯粹论。
一开始扶苏在知道宗室跟着胡亥闹事的时候,以为宗室只是为了废除分封、不重用宗室子弟这件事在表达不满,想迎立一个偏向宗室的新皇。
后来扶苏才发现,大部分人确实是这么想的。可也有老古板真情实感地认为扶苏血统不纯,不如胡亥合适。
这很难评。
祝愿他们死后见到先祖时不会被出身他国的祖母、曾祖、高祖、天祖等吊起来打。
话题扯远了,总之扶苏将这些奢华的玩具拿给父亲看,并不是为了告弟弟的黑状。他是在提醒父亲,不要忘了防备这些姿态过高的秦国旧贵族。
因为赵姬的事情,父亲其实很反感前朝后宫过度牵连。
正常的守望相助无可厚非,他们送女子入宫本来就是为了吹枕头风的。难不成还真是想送个美人讨好王上?那送贵女干什么,普通歌妓还更美更会侍奉人呢。
合理范围内的为家族谋利无伤大雅,但是做过火了就不行了。
此时的胡亥还没有凭借他的小聪明成为秦王第二宠爱的儿子,他只是众多公子中的一个而已。他的母亲也没有十分受宠,在后宫中顶多算是脱离了透明人的处境。
这样一对没有宠爱的母子,家族为何要花费大价钱资助他们?连玩具都做得这么贵重,明显有更高的野望。
不然有这个钱,重新培养一个或许能争到宠爱的女子,性价比不是更高?
胡亥母子目前唯一的优势就是生了个儿子。
秦王政放下手里的竹简陷入沉思。
投资一位公子,不一定是指望对方能当上秦王。也有可能是希望公子以后能被封为君侯,在朝中拥有足够惠及家族的权势。
但此前他和扶苏关系闹僵,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位长公子做继承人。只是碍于他年岁最大、最得王上看重,这才不敢表露出支持其他公子的意思。
在这样的时期,家族开始向胡亥进行巨额投资,很难不让人多想。
王上还年轻力壮,保不齐等他驾崩的时候公子都老了,反而是幼子正当壮年适合继承王位。
前有昭襄王之子孝文王因为父亲太能活,继位之后只当了一年秦王就死了②。退一万步说,就算到时候还是扶苏继位,他们也可以期盼一下扶苏两年内暴毙,然后借机成事。
至于扶苏的儿子,争夺王位的时候连人家儿子都没信心干掉,那就别下场了。胡亥的第一竞争对手说到底还是长兄扶苏,他们最要做的是先把扶苏拉下来。
秦王政揉了揉眉心,对这些人的算计感到一丝厌烦。
他知道自己重用六国之人让旧贵族和宗室生出了不满,但是这么早就开始为王位继承做打算,还是叫他很不爽。
这群人是想扶持一个傀儡秦王吗?
现在还只是不重用他们,等到天下一统,他宣布废除分封,这群人岂不是会更加怨恨?
扶苏适时提议:
“父亲身边的守卫还是不够森严,这些内侍里也不知是否有人被贵族收买过。不如先调查一番,再加强守备。如今是灭韩的关键时期,难保韩国不会狗急跳墙,派遣刺客潜入咸阳宫。”
秦王政颔首:
“蒙恬在外征战不得空,那就将蒙毅调来寡人身边,领郎中令一职。”
蒙毅虽是文官,但作为将门虎子,身手不凡,也学过统兵操练之事,掌管宫中禁卫绰绰有余。
明眼人都知道秦王调他到身边只是为了给他镀一层金,人家日后还是要回到朝堂中的。
秦王政让他来管理禁卫,除却上述理由之外,还有一点是想培养蒙毅。对一个文臣来说,长期近距离接触君王,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他准备让蒙毅贴身跟随自己,而非守在宫门处操练卫兵。给不了解内情的别国一个“这个郎中令确实不会带兵,只是领个名头”的假象。
贴身侍卫要看起来不能打、其实很能打,才能既保证自己的安全,又能成功地引人上钩。
韩国最好派个刺客过来,这样韩王的罪名就又多一重了。
扶苏慢条斯理地喝了口水。
内侍的问题解决了,咸阳宫也加强了守卫,胡亥的奢靡被父亲看到,还顺带给宗室贵族上了眼药。
完美。
作者有话要说:
听闻蒙毅的职位变动李斯:(病中垂死惊坐起)我的日夜祈祷生效了?!
注①胡亥生母无记载,这里是私设。
注②孝文王继位之后没着急改年号,先给父亲服丧一年。他是改完第三天暴毙的,不代表他只当了三天秦王。
第11章 着眼于大事
胡亥跑回了生母胡姬的住处,红着眼睛气冲冲地控诉了一番长兄有多过分。
胡姬十分溺爱儿子,闻言眉头一皱。
胡亥才五岁,何至于给他安排这么重的课业?长公子必然是不安好心,看来他平日里对弟弟们好也不见得是真心的。
但这个念头刚升起来,胡姬就自己否决了。
由于胡亥是个小孩子,转述事情的时候有点颠三倒四,也没办法把兄长的话全部复述出来。
这让胡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众人皆知公子扶苏头铁到和王上硬刚,根本没那么多心眼。所以胡姬认为扶苏应当不是故意折腾弟弟,而是另有原因。
大概率就是长公子为人太过耿直脑子不会转弯,一门心思想着让弟弟多学点是好事,所以才下了这样不合适的安排。
不过想明白了也不妨碍胡姬琢磨着该怎么利用这件事给扶苏上眼药,扶苏又不是她儿子,她才不会帮对方澄清呢。
胡亥跑得太快,等到他叭叭叭说完一通,胡姬也想出对策之后。胡亥身边侍奉的宫人才气喘吁吁地赶到,想要汇报情况。
胡姬摆了摆手:
“你不用说了,事情我都知道了。”
侍者欲言又止,他怀疑公子胡亥根本没有把事情讲清楚。
胡姬平时对自己儿子的滤镜有点厚,总觉得胡亥是难得一见的聪明孩子,天底下没谁能比得上。正巧胡亥的天赋点在了讨好长辈上头,把胡姬哄得很高兴,让她越发坚定了这个想法。
所以胡姬根本不知道他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不太行,反倒是上课时也要跟随侍奉的宫人对此一清二楚。
可面对胡姬时,宫人不敢说什么泼凉水的话,怕自己被责罚。
既然胡姬不想听,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哄着儿子去殿内玩玩具之后,胡姬也歇了让胡亥去上学的念头。在解决掉过于繁重的课业之前,她可舍不得儿子过去吃苦,左右少学一天也不碍事。
“你过来,我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