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5


我知道你担心我,但儿子这不是好好的,还立了好多战功!”

谢将军还没想好怎么办,便又吼道:“滚你犊子,给老子看书去!”

他对着副将吩咐道:“你这就去边境城池找知州把他们家儿子十几岁到二十岁看的书都搬过来!”

“还敢逃学!到了老子身边,老子看着你学!”

谢小将军手中提着的刀“咣”一声掉在了地上,人都傻了。

军师和副将也傻了。

后来,回到盛京的谢将军不死心,在将谢小将军的战功上报之后。

特地和楚深和求旨,不用给谢小将军论功行赏。

他自己的功劳赏赐也不要了。

他只求个恩典,求陛下能派朝中最厉害的翰林院的几个大学士、状元及第的修撰、国子监鼎鼎大名的那几位老师去给谢清时上课。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臣子这样奇葩的要求的楚深和是差点没反应过来的。

在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他简直哭笑不得。

然后,下了一个让谢将军“感激涕零”的恩旨:“朕虽亲政,但每日仍要上课,朕的老师皆是大宣学问最高、见识最广、见解最深之人,倒是符合谢将军想为清时聘请的老师条件。”

“不如便让清时进宫跟在朕身边,当个伴读,每日同朕一同上课吧?”

“闲暇之余,朕也能当一当清时的老师,顺便让大臣们教教清时以后该如何为官。”

谢将军战功赫赫,朝中不是没有人担心功高震主。

但大宣边境未平,强敌环伺,未来几年,谢将军势必还要上战场,势必还要立功。

楚深和自然相信谢将军忠君报国,但也担心到了后期封无可封。

深谙赏赐要落到“实处”、落到臣子的心巴上的楚深和自然知道。

对于谢将军来说,独子谢清时的学业、前途才是他最关心的。

谢家满门忠烈,谢清时也立下大功。

他也不是不可以给对方一个机会。

于是,他的恩赐暗示明显到:只要谢清时有点用,他定然能让对方如了谢将军的意,入朝为官。

是的,为文官,而不是武将。

果然,谢将军激动地语无伦次地谢完恩后,据说回家高兴地几夜没睡着觉。

大概是觉得,老谢家多少代了,终于出了一个文化人。

他们谢家世代大老粗们,即将要有一个文官了!

他无愧于父母的临终遗愿!

只是……

楚深和有些心虚,他辜负了谢将军“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拐了谢小将军进宫之后,他自己倒是和对方学了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

然后,和谢小将军合起伙来瞒天过海。

一年后。

谢将军去了与周国接壤的边境驻守。

他转眼就将谢小将军派去了对付齐国,直接让对方领了副将的职位。

再后来,就是主将,将军。

甚至在最初的几年,因为有楚深和在盛京,有领了楚深和吩咐的众臣帮忙隐瞒。

谢将军完全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就连翰林院的大学士都难得昧着良心,有些勉强地说:谢小公子的进步喜人。

可不么,进步岂止是喜人?

才当上将军第二年,都把一直和大宣作对的齐国快打灭国了。

这战绩,都快比他老爹、谢将军还要牛了。

只是,这“进步”不在“学习”上罢了。

但,确实不是楚深和想要说话不算话。

实在是,谢小将军爱逃学,但与此相对的,在军事上的天赋太出众了……

他只是不忍明珠蒙尘,作为帝王,要懂识人之术、让臣子们发挥所长而已。

楚深和如此劝服自己。

至于后来知道真相、彻底傻眼了的谢将军:“……”

简直还不如不要知道真相!

谢将军觉得天都要塌了。

他当然不是不为自己儿子为将领的天赋高兴。

只是,他老谢家多年的殷切盼望,他父母的临终遗愿,他到底还是没有完成……

而且,他最为信任爱重的陛下居然骗他!

而且是联合了满朝文武一起骗他!

这让谢将军觉得自己就像个蠢货,被所有人耍得团团转。

打了胜仗凯旋归来的谢将军闹了脾气,拒不接受帝王赏赐,把自己关在府里。

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尚且勇猛无前的谢将军居然被气出了病。

病倒了。

不得不说,楚深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有些慌的。

但是,谢小将军比他还慌。

千里迢迢赶回来装伴读、实际已经统帅过十几万大军的谢小将军,自责地差点落下泪来。

他在父亲床头跪了一日,谢将军气得把他赶了出来。

后来,事情其实也很好解决。

楚深和效仿前人,以天子之躯,亲自背了藤条,去了谢将军的府上“负荆请罪”。

谢将军当即受(差)宠(点)若(吓)惊(死)地什么病都没了。

而且他本就难过,不仅难过陛下骗他,也难过自己居然与陛下置气。

闹了“负荆请罪”这一出之后,急急忙忙从病床上下来的谢将军被感动地热泪纵横,与楚深和恢复如初,再无嫌隙。

再加上谢小将军立誓,要当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官!

在当将军的同时,还要读好书,和翰林院的大学士好好学习,以后上战场也带着书去看。

谢将军本就只是一道弯转不过来,他又哪里不高兴旁人说的“虎父无犬子”呢?

得了儿子这一道保证,当即胸中的郁气尽出。

彻底痊愈。

而且,文武双全,听起来更厉害了好不好?

他儿子,以后就是武将里读书最好的,文官里最会打仗的。

嗯……没错。

为了弥补,楚深和给谢小将军在翰林院也挂了个职位,是真真正正的文官。

至于怎么不需要科考就当上文官?

那当然要归功于大宣本就有的察举选官制度了。

翰林院的大学士、宰相、吏部尚书一致举荐,联合担保。

流程完全合规合法。

只是,后来……

谢将军只要在盛京,必定哪儿也不去,看着谢清时看书。

若是两父子“有幸”同上战场,据副将说的,你就会看见一副奇景。

深夜歇战的夜晚,谢将军和谢小将军同处一帐,在盯着谢小将军看策论……

因此,都知道这么桩“趣事”的几人此时都忍不住“善意”地调侃好笑。

姜云天更是夸张,他非常坏心地决定效仿谢将军督学。

下午特地跑去海市的书店订购了高中生的全套教材、课本、最受欢迎的教辅书。

第二日,扛着大包小包,和楚深和等人抵达了桂省。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