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9
陌生。
冯国用叹了口气,“怎么就不能砍准一点,直接把那家伙斩于马下多好?”
朱元璋比他清醒,“死一个张弘范还有李弘范刘弘范,大宋气数已尽,他张弘范也只是赶巧了。”
冯国用又是一声叹息。
【蒙古百姓和色目百姓因为徭役倾家荡产的事情多到数不过来,但是元朝对百姓的压迫不只有徭役和苛捐杂税,他们还有一个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这个操作也是造成百姓苦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那就是放高利贷。】
【纵观历朝历代,不管民间高利贷如何屡禁不止,在官方那里对高利贷都是能打击尽量打击的态度,但是元朝不一样,元朝官方就是最大的放贷者。】
【当官的利用手中权利放高利贷不稀罕,《红楼梦》中凤姐放利钱人尽皆知,平时民不举官不究,但是到贾府抄家的时候,凤姐放利钱的事儿一抖搂出来,贾府立刻罪加一等。】
【元朝厉害就厉害在“官方”两个字,别的朝代的官员干这种脏活儿至少会偷偷摸摸的干,但是在元朝官员眼里脸面不脸面的都不是事儿,为了赚钱干什么都不丢人。】
【当时的高利贷叫斡脱钱,由一批专门发放高利贷的回回商人来经营,这个翰脱钱离谱到什么地步呢,年利率高达百分之一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窦娥冤》,窦娥的父亲借了二十两两,一年之后需要还四十两,她父亲实在无力偿还,这才不得不将窦娥送去给债主当童养媳。】
【翰脱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快,除了利率高之外,放贷的人还能随意把利息计入本金后重新计息,反正没人管得了他们,他们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借钱的人就像他们圈养的牛羊一样一年一年的还利息,本金永远也还不上,因此民间也称翰脱钱叫羊羔息。】
【皇帝一缺钱就任命回回商人去民间放高利贷,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看到皇帝都这么搞纷纷上行下效,百姓在这一重又一重大山的压迫下没有活路,这就带来了元末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流民。】
【元武宗年间有官方统计,因为破产而从草原流浪到内地的蒙古百姓高达八十六万八千户,大家想想整个草原才多少人?】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顺帝年间,黄河南北的流民已经多达五百多万,这还只是黄河周边,算上元朝统治内的所有地区,这个数字再加个零都有可能,】
【要知道当时的人口顶天了也就□□千万,十个人里面就有两三个倾家荡产沦为流民,可见当时百姓的有多苦。】
【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早已辞官并屡召不赴的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因过于劳累死于任上。这位写过《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老人在临终前留下了一曲《哀流民操》,里面写道: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元朝身为中国唯一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大一统王朝,这本身就已经能说明问题所在。怎么说呢,活该它短命。】
第33章
张养浩少有才名, 辞官归乡后朝廷七聘而不出,若非当时关中大旱,他不忍见百姓父子相食的惨状遍布关中, 他也不会再出任为官。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如其名, 张养浩不在意高官厚禄,他在意的是百姓的疾苦,奈何朝廷已经救无可救,他耗尽家财累死在任上也于事无补。
赈济救灾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没有朝廷做后盾,再怎么痛心疾首也起不到多大用处。
张养浩积劳成疾去世时是文宗天历二年,距今还不到三十年, 老朱家的几位对这个人可能不熟悉, 李善长和冯国用听到这里却都是感慨颇深。
“哀哉流民, 为鬼非鬼, 为人非人。”
“张文忠公一心为民,可惜了。”
【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上士农工商四个群体各安其业互不干扰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社会状态。】
【流民的存在会威胁王朝的统治,流民没有土地朝不保夕,古代也没有追踪的手段, 官府也没办法管理他们,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流民数量少还好,一旦数量变多, 只要有人振臂高呼, 他们就会聚在一起为祸乡里,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流民问题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 而且往往和王朝的灭亡一起出现,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都会打击人口流动,即便不能将所有百姓都束缚在土地上,也会尽量减少流民的数量。】
【元朝的流民问题不是王朝末年才开始的,而是从建立开始就非常严重。有资料统计,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元朝的流民数量就能达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五以上的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这还只是王朝建立之初的比例,大家想想那是什么概念?】
朱文正鹦鹉学舌,“爹,什么概念?”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流民走投无路就会啸聚山林,只等一个契机就会揭竿而起推翻朝廷。”
红巾军为什么能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内号召几十上百万的百姓加入,还不是因为不造反就会饿死?
朝廷不给他们留活路,他们就自己拼个活路出来。
这傻小子怎么憨兮兮的,这点道理都琢磨不明白,将来怎么独当一面?
朱文正一看他们家老爹脸色不对,立刻闭嘴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问。
好在老朱接下来也没空骂他,因为天音又透露出一个和将来有关的消息。
【蒙古人对中原没有任何可持续发展的想法,大军南下往往和劫掠相配套,所以终明之世都在恢复被蒙古人破坏过的民生。】
【都说历史上流民最多、范围最广要数大明王朝,证据就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的流民数量达到了六百多万,而当时的在籍人口只有六千万,流民数量几乎占据了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但是明朝和他们的前辈元朝相比,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意思。】
朱元璋和他手下的人听见“大明”两个字下意识竖起耳朵,听完之后表情如出一辙的嫌弃。
“啧,老刘不行啊!”
有道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明朝把元朝给灭了怎么还能和元朝犯同样的毛病?
啧啧啧,指指点点.jpg
纳哈出不明所以,神明说的是流民问题,这几个人怎么忽然说起“老刘”了?
他耳朵出问题了吗?神明也没提到“老刘”啊?
还是说他汉语学的不好,刚才神明说了但是他没听出来?
他觉得他汉语学的挺好的啊。
纳哈出摸不着头脑,又不想和旁边几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