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2
守着两板车包好的中药。
顾淮之前因为宋知时的缘故,跟武大斌有过一面之缘。
武大斌记性好,一看见他就想起来了:“是你?”
顾淮颔首:“武教授。”
武大斌大手一挥:“我不来这些虚的,我们中医系又是出了名的穷,这些草药都是上个月我们系的孩子们亲手采摘炮制的,防暑散热驱寒的都有,全部捐给灾区。”
邱顺成鄙夷地看了一眼躲在人群后面的孙友国,抬高了嗓门道:“武教授大义,在这里替灾区人民向您道谢了。”
武大斌说:“道谢就不用了,赶紧尽快把药材安全运过去才对。”
这些东西其实已经超过了学生组织捐款的范畴,但顾淮却觉得药品物资对于唐山人民来说肯定也是稀缺的,所以准备跟院方打个招呼,看看能不能亲自走一趟。
谢兰君带着学生会的人把药材一一清点登记好,才对顾淮点头示意。
顾淮朝着武大斌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武教授和诸位同学的慷慨解囊!”
他话音刚落,学生群中顿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欢声雷动,震耳欲聋。
热闹的捐款现场很快吸引了更多的师生,大礼堂前被挤得水泄不通。孙友国眼看着人群越来越挤,大家捐得热火朝天,咬了咬牙向办公楼跑去。
办公室里,孙友国老老实实地向李爱华报告看见的一切。
李爱华听完孙友国的报告,若有所思道:“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孙友国站着没动,他踌躇了一会儿,犹豫着开口了:“教授,我看不少院系和社团都组织了捐款,刚刚医学院的武教授捐了两大板车的药材,劳动社社长也捐了一箱的衣服……咱们社真的不捐吗?”
李爱华有些诧异,随即反应过来似的说:“捐啊,我会把钱直接给顾淮,免得数额太大出了差错。”
孙友国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心下松了口气。
不过李爱华又意味深长地说:“但是,捐款这事儿全凭自愿,更懂得有多大能耐办多大事儿的道理,你要是生活费有富余就多捐点,没有就少捐点,毕竟捐多捐少都是一份心意。”
孙友国听了连连点头,下放多年,他早就养成了扣扣搜搜的性子,原本他也可以不捐,可到底受到良心的谴责还是捐了,结果呢,他被邱顺成几人当众羞辱。
这口气真是咽不下去啊!
孙友国忿忿地说:“教授,您说的真是太对了。还得是您学识渊博,心胸开阔。不像有些人,拿根鸡毛当令箭!”
李爱华劝道:“小孙啊,不要逞一时之气,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你是华清大学的高材生,未来前途无量。”
这话简直说到孙友国的心坎上了,更让他感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是是是,您说的对,做人做事这块,我跟您还有的学呢。”
李爱华又循循善诱道:“你能这么想真的太好了,明天下午老地方,我们继续进行英语研讨会。”
英语研讨会是英语社最重要的社团活动,每次研讨结束只需要交一篇报告就能拿一元到三元不等的活动经费,因此每一位社员都特别期待这项活动。
由于地震这事儿,校方暂停了一切校内社团活动,已经有一个月之久了。
对此,孙友国早就急不可耐了,听到社团活动重新开启,他不由大喜过望:“是,我一定准时参加!”
顾淮那里忙得热火朝天,宋知时这头也没闲着。
经过一个月的抢险救灾和全国各地地援助,唐山那边的情况已经稳定了下来,目前正在陆陆续续地灾后重建中。
从广播里听到这一好消息,全国人民悬着一个月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中国的解放军战士,即便这个国家此刻是如此的积贫积弱,但他们每一位都是如此有干劲,为国为民奉献牺牲的事迹不在少数。
巧的是一直远在边防巡演的乔雪宁带着她的团队回来了。
于是,以总政歌舞团为首,几个文工团共同商议以后一致决定,组织一个义演团队,由乔雪宁带队,远赴河省唐山为灾区人民献温暖。
主席台上,尹朗月做了最后的陈词总结:“……此次义演活动遵循自愿报名原则,有意向的同志可以来拿申请表。”
总政歌舞团一直都有边防巡演和下乡送温暖的传统,但宋知时进团这一年多时间以来,还从来没有机会出去过。
这年头要出省一趟可不容易,通行证介绍信一样都不能少,还得有金钱的支持,所以跟团队出去算得上公费旅游了,不过这一趟是去灾区,比下乡还要艰苦一些。
前几日的捐款,宋知时已经捐了不少,但他仍感觉不够。因为交通不发达和消息闭塞的缘故,所有信息全部依赖广播和收音机,现在真正知道唐山地震严重性的,可能也就他一个,他想亲眼去灾区看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一下。
宋知时问:“师兄,你去吗?”
周矜白无奈道:“这次我去不了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原本他打算国庆结婚的。地震还没来之前,他正忙着装修新房呢,结果一时脑热,捐款捐了大半的积蓄。好在妻子陈兰琴善良体贴,非常理解并且支持的自己行为,否则这婚能不能结就是另一回事了。
宋知时点头表示理解,又去找了其他人商量。他是古典舞队的,表演这个舞种的人本来就少,到时候总不能他一个人上台独舞吧。
一下班,宋知时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回去跟顾淮商量一下这个事情。毕竟现在去唐山,还是有一定风险存在的。
经过保卫科的时候,宋知时被人喊住了。
“找我?”宋知时点了点自己。
“就是你,宋知时对吧,是你老家打来的电话,打过来好几次了,都没找到你。赶巧今天碰上了,你赶紧回拨过去,估计人还在等呢。”
老家打来的电话?
宋知时下意识地以为是宋知音打来的。
唐山刚刚地震那几天,他跟顾淮一直联系不上河洛那边。
八月份中旬的时候,宋知时率先联系上了在商阳的朱芳婕和在扶岐的二姐宋知音一家。得知陕省虽有被地震波及,但并不严重,无人受伤以后,宋知时就把这事儿给忽略了。
怎么现在又打电话来了,还打了那么多,难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宋知时按照号码回拨了过去,电话很快被接通。但接电话的人,却让他深感意外。
“是宋知时同志吗?”
听着这道熟悉的女声,宋知时竟有一种恍惚感。
“是我,怎么了?”
“你可算是接电话了。”
电话那头不是别人,正是已经两年没见的朱露莎。
朱露莎缓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