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4
”
有人试图跟宋知时抢夺,却被周光和几个知情人士拦了下来。
现在理亏的可是他们……
宋知时快速地翻阅起了剧本,这是一本手写的剧本,用的还是最普通的草稿纸,确确实实是当初姚万春记录的那个本子。
只是当时他没看到元宵节目就回城了,根本不知道节目最后呈现的效果如何。
如今看来这个节目虽然脱胎于赵林云的《送礼》,又跟它有所不同。人物设定、剧情、立意都改得更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跟三十年后的那个小品已经不同了,姚万春确实是个有才华的人。
宋知时气消了不少,但还是想要周光或姚万春一个解释。
他把封面合上,“创作者崔霞”五个大字瞬间映入眼帘。
结合姚万春不在,宣传队大换血,宋知时已经差不多猜出前因后果了。
再看创作者这三个,宋知时只觉得是那么的刺眼。
他扬了扬手里的剧本,问众人:“这又是怎么回事?有人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吗?”
宋知时本就出身豪门,加上跟顾淮待在一起久了,久而久之,把他的威严竟然也学了个十成十。
周光从来没见过宋知时发怒,没想到竟然如此可怕,他双腿一软差点跪下。
两人来到一处隐蔽地点。
宋知时直截了当地对周光说:“周光,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要么退赛,要么……”
宋知时话还没说完,周光已经拼命地摇头了:“不,这不行!不能退赛!”
现在的他身上肩负着十几个人的命运,不是他想干嘛就能干嘛的。
“要么你把原创赵林云老师的名字写上,尤其是二创姚万春的名字加上,把那个什么崔什么的名字去掉!然后跟评委组说清楚整个的创作过程,那你们可以继续演。”
周光陷入了无言的挣扎,过了半晌才艰难地开口:“这……这也不行,对不起。”
“知时,算我求你了,让我们演吧。不就是个节目嘛,就当是我买你的,买下来行嘛?”
看见周光希冀的眼神,宋知时只觉得恶心。
钱?他宋知时缺钱吗?
“周光,你真的以为这就是一个节目这么简单吗?这是赵老师的生前最……我跟你说不通,反正这是我的警告,希望你照做。”
说完,宋知时就大步离开了。
回到观众席,宋知时已经面色如常了。
朱芳婕跟他交流心得体会,他也能一一回应。
晚上,躺在床上的宋知时却陷入了失眠的状态,回想起白天发生的种种,他感觉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地结束。
彭素涛的呼噜声骤起,宋知时扔了一个枕头过去。谁料对方抱着枕头翻了个身,继续呼呼大睡。
他只能强迫自己赶紧入睡,毕竟明天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第92章 五一(四)
虽然一夜没睡好,但宋知时的精气神却出人意料的好。
上午七点,文工团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着大剧院出发。
他们是今天下午第一场,所以还有一个上午的准备时间。
朱芳婕给所有的演员们做了最后的辅导。
“大家别紧张,昨天我看见不少人都跳错了。”
“发挥出正常水平就行了。”
“成大爷,李大爷,您二老躺着就行了,躺完全程,不要有大动作。”
“知时,露莎,还有小彭,你们仨的戏份最重,记住一定不要紧张,就算实在是跳错了也没事,反正咱们是原创的……”
朱芳婕一番话,逗得大家都痴笑起来。宋知时哭笑不得:“老师,我咋感觉您比我们还紧张呢?”
朱芳婕假装气恼地教训他:“你小子还在这儿取笑老师?”
李逢春拍了拍手,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行了行了,要比赛的最后再练一遍吧,不要比赛的去看一下人家的节目,学习学习。”
陕甘煤矿文工团的舞蹈类节目是今天下午第一场,又肩负着所有人的期望,压力不可谓不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到了下午一点,比赛即将开始。
大伙儿紧张得饭都没吃就站到了幕后。
可能是觉得这次获奖无望,这回再也没有人偷偷挑开大幕去看到底来了多少观众,又有几个评委。
大家只想认真把初赛跳完,给自己一个交代,至于观众、评委和分数,都已经不重要了。
红色的大幕慢慢拉开,众人立刻就被座无虚席的观众席惊呆了。
什么情况?今天怎么会有这么多观众?
大家面面相觑,要知道今天可不是休息日啊。
一时间,哪怕明知进入决赛希望渺茫,大伙儿也依然控制不住体内的热血。
观众永远是最能激励表演者的。
大家相视一笑,没有了追求奖项的负担,终于可以全然放松地享受这个舞台。
更加激情地演绎!
更加享受这个舞剧本身!
宋知时把舞剧定名为《矿难》,本意是为了纪念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最后朱芳婕还是给它改了一个更文艺的名字,叫《舍与救》。
朱芳婕说:“这个舞剧最重要的不是矿难本身,而是通过这场灾难,所呈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在绝境中,人们展现出来的勇敢与希望,坚信和坚守。我们要让全国人民看见我们工人阶级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宋知时戴着一副老旧的木制眼镜,身穿笔挺的中山装,拿着黑皮包缓缓走到了舞台中央,。
一束射灯从头顶下来,把他笼罩在光晕里,四周一片黑暗,只余一人浅浅的呼吸声。
与其他舞剧不同,宋知时一上场没有直接开始跳舞,而是对着观众们深情地抒发了一段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这样朗诵和舞蹈相结合的新形式,让台下所有的评委都感觉耳目一新。
对于观众们来说,这同样也是一部让人闻所未闻的舞剧。
看来这次真是来对了!
故事设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大量的留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地回到了祖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留洋高材生许治国也是其中一个。
他坚信一切要从基层做起,坚信困难磨炼人,所以并没有选择首都这样的大城市,而是回到了老家洛城。
在这里他成功被分配到了当地一家大型矿场做煤矿工程师。
许治国新官上任三把火,准备大干一场,却没想到碰了一个钉子。
矿场的老队长何三多以他不通实务、纸上谈兵为由,让人把他赶出了矿井。
许治国是什么人,他可是留洋回来的高材生啊,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呆在办公室。
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