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1
事。”
“苏哥哥,你这签判,都能做些什么事啊?”
“我主管刑狱断案,只要犯人不是罪大恶极,都会酌情减刑,早日放他们归家,所以如今衙门积压的案件不多,才有时间出来。”
王弗沉默,不知道该说这种法律是好还是不好,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只要不是什么大罪,都不会判处死刑,一般都是刺刑、流放、发配。
宋朝的死刑条目虽然多达三百多种,却极少有人受判死刑,有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犯罪率低的原因,也有朝廷主要对百姓教化安抚的原因,不希望人口因此减少。另外,宋朝的司法制度也十分先进,不仅程序繁琐,还有着“疑罪从无”、“多层重审制度”等现代司法思想,一个人要想被判为死罪,不光需要他自己认罪,还至少需要十几个司法者同意并签名,最后还有提刑司对案件进行审查,发现疑点即可重审,大名鼎鼎的宋慈就是提点刑狱,负责案件审核,他曾多次否定死刑判决,为嫌疑人沉冤
洗雪。
在这种情况下,包拯那种一判定生死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当然,现在的包拯已经不是开封府尹了,他不久前升任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大夫,如今正在朝堂上尽职尽责地弹劾君王和大臣们,连张方平都无法幸免,在三司使任上因购买了土豪的财产,受到包拯弹劾,丢掉了三司使的位置。
苏轼要把牢房里的犯人都放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人确实有罪,王弗虽然觉得他这种做法有违她对法治社会的认知,却也不会说什么,因为在这个时代,确实就是那样的。
两人在集市上逛了一天,回到家中,七喜已经把阿弃哄睡了,听说他午睡起来还找过王弗一阵,遍寻不着,他就在水边哭了一阵。后来隔壁的小孩子在门前空地上踢球,他听见了动静,立马不哭了,跑出去看人家踢球,自己在一边摇旗呐喊,还把厨房里放着的所有糕点都拿出去分给了踢球的孩子,一下子荣升为“方圆几里最受欢迎的小孩子”。
王弗一听便笑了,这孩子,大概是在报复他们两个不负责任的父母,向他们“抛弃”儿子的行为,表达无声的抗议呢。
第150章
苏轼的工作清闲, 王弗也没什么大事要做,两人便常常到附近的名山古刹游玩。阿弃有谨慎可靠的七喜照料, 又不出家门,他们都很放心。
天气越来越冷,苏轼和王弗便不再出门了,改为在家中看书学习。隔壁的琅琅读书声寒暑不辍,钟仪有时还会到苏家来借书给学生们传阅, 与苏轼的关系也越走越近。
进入十二月,街头多了不少寒夜冻死的人,无人收殓尸体,任由野猫野狗分食, 王弗听李书文说了, 于心不忍,便对苏轼说:“活人有一件褐衣蔽体就算是体面, 这死去的人,衣不蔽体不说,还要暴尸街头,毫无尊严, 百姓见了,难道不会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一天么?‘安居乐业’,心中惶恐不安,怎么能定得下来?”
“娘子此言有理,只是凤翔府义庄数量少, 主动去街头收殓尸体的也是少数,看来还是要官府出动。”
“官府的差役,也有他们的事要做,如果你一个不管民生的判官贸然插手,给他们加大工作量,轮到办你的正事时,他们一定会消极怠工,给你找麻烦。”
“那娘子你看,我去与宋太守商量,由他出面,拨一些钱财用于奖励收殓尸身的衙役和百姓,怎么样?对了,狱中还有一批罪犯,让他们出去收殓,以求赎罪减刑,如何?”
不愧是在王弗身边熏陶多年,苏轼已经懂得了避免用蛮力去解决问题,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头脑。
“还有一件事,尸体容易传播疫病,冬日更是如此,收殓尸身的人一定要做好防护与清洁工作,像姜汤、芦菔汤、花椒汤这些东西,都可以煮来饮用,增强免疫力。收来的尸体应在水源下游、密集人群的下风向集中处理,可以深埋或焚烧。城中的饮水问题,你一定要提醒太守多多注意。”
“我知道了。”苏轼郑重点头,穿上轻绒大氅出了门,傍晚的时候才回家。进大门的时候,他看见隔壁三星观来了两个虬髯大汉,抬着一大坛酒,正“嘿咻嘿咻”地往里抬。
他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进了屋子就高兴地对王弗说:“宋世叔说我的提议很好,要马上试行,这几天已经有了些瘟疫的征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住疫情的扩散,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我联系东京的学生,让他们派几个熟手来帮忙。”
“还是娘子想得周到。”
隔壁三星观,十来个身穿毛皮裘衣的大汉聚在一处,都围着火炉取暖,炉上温了黄酒,一人捧着一只碗,随喝随取。
“钟先生,照我看,隔壁那对夫妻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天出门闲逛,也没见过有什么大人物进出家门,您还是跟我们一起回汤山过冬吧,这凤翔府再好,怎比得上兄弟们齐聚一堂,痛饮美酒?”
钟仪看了这醺醺然的大汉一眼,道:“苏夫人恐怕已经开始怀疑我们了,上次我到苏家去借《史记》,她问我,为何司马公要把陈涉、吴广旧事,归于‘世家’一类,恐怕她对我们的身份早有推测。”
“怎么可能?不过一妇人耳,尚且不识得几个字,哪里懂得我们男人的大业?”
“是啊是啊,钟先生,您多心了!”
“哼,她可不是什么不识字的无知妇人,她的学识远在我之上,你们可知,这个苏签判,到底是什么人?”
众人悚然一惊,钟仪从来不说笑话,他说苏夫人不简单,那肯定是个不一般的人物。
“苏签判,益州眉山人,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正是文坛泰斗欧阳公口中时常称赞的奇才苏轼,苏子瞻!他的夫人王氏,出嫁时就带了万卷藏书,有人说这些年到处开办的赵家书籍铺,就是她娘家的产业,还有人说,京中出了个专酿外头买不到的
美酒的陶然居,也与她有关。”
“陶然居?!”在座的人都是杯中俗物,对于什么酒好喝,可谓是了如指掌,这陶然居只开在东京,每日售卖的美酒也有限,像他们这样的人,按说是没喝过的。只是有一日,他们在吴桥至汤山的中游,打劫了一艘客船,船主是东京人士,家里给他寄了一坛陶然居的白酒,他尝过以后惊为天人,不敢挥霍,就留了下来。行船遇上打劫是常事,如果能讨得对方欢心,还是能留下一条小命的,他便主动把美酒献出,只求一条生路。
当时徐虎闻见美酒香气就走不动道了,启了封一尝,那真是他们十辈子都不曾喝过的琼浆玉液,烈酒过喉,却丝毫不剌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