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7


的脑袋,吻上了她的唇。

王弗眉眼弯弯,抱着他,十分自然地回应。

那是一种新鲜而奇妙的感觉,对于两个人都是,人体结构的奇妙,昨天晚上他们都已经体验过了,但这种吻,似乎直达两个人的灵魂,温柔缠绵,抚慰心灵,让人欲罢不能。

第三天,正是回门的日子,两人却罕见地起晚了,双喜在院子里晒东西,一边纳闷昨天晚上听到的奇怪声音,一边又在好奇,十娘倒也罢了,苏轼怎么也起得这么晚?听说他从来不睡懒觉,十分自律呀!

两人起床之后,都红着脸不说话,匆匆吃过早饭,就回了王家。家里所有人都在等着他们,不过成了婚的过来人都很能理解他们,于是聊了一会天,就准备吃午饭了。

郑大夫要走了,临走前给所有人都把了个脉,就当是最后的健康体检,家里本来就有半个养生专家,大家的身体状况都还不错。给苏轼把完脉后,他还笑着说:“和仲阳火炽盛,精力过旺,饮食上还是清淡一些,多吃蔬菜瓜果,不要只吃肉食了。”

十级肉食爱好者苏东坡,对此只能无语凝噎,君不见,王弗一控制住苏家的厨房,就把他顿顿都吃的红烧肉给撤了,不论什么肉,都会搭配上一堆素菜来烧,还变得少油少盐,完全不是他所喜欢的纯肉食了。

“谨遵先生教诲,日后一定多多注意,先生此去,也要注意身体。”

“和仲送送我吧,其他人就不必了,我不过是上京,也不是什么大事,日后还会回来的,诸位保重,老夫去也!”不过四十岁,郑为就自称“老夫”了,但这是很正常的事,侧面也说明了这个时代的人寿命普遍较短,四十岁,放在现代还是壮年呢。

苏轼自然答应了,陪着他到了门口。郑为爬上马车,又对苏轼说:“方才说你阳火炽盛,可不是玩笑话,真的要放在心上,尤其与十娘成婚后,你可得悠着点,她虽然看着身体很好,但王兄说过,十娘是早产儿,小时候身体很弱,我给她把脉的时候就发现了,虽然她懂得医理,这么多年也一直在调理身体,但从娘胎里带来的毛病是很难调理好的。医者不自医,她又不肯说,你们大约都不知道吧?她现在年纪小,千万不要让她受孕,生孩子的苦可不是现在的她能够承受得了的,记住了吗?”

苏轼愣在当地,他一直觉得十娘身体很好,从来不用他多操心,一看就是能够长命百岁的面相。上次十娘突然病倒,他到现在都心有余悸,此生绝不想再经历第二次,生孩子更是九死一生,他顿时就想,干脆不让她生孩子算了。

可他是苏家的长子,承担了延绵子嗣的责任,那又怎么可能呢?

“你也不必担心,日后她再长大一些,应该可以怀孕生子,我跟你说这话,是希望你能够体谅她,你也知道,这世间的女子,大多都被婆家逼着生孩子,多少女子,不要自己的命,都要为夫君留下子

嗣,这固然是伟大的,但生命的延续不应该以母亲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你说呢?”

郑为这番肺腑之言,着实让苏轼震惊,医者仁心,郑为完全担得起这句话,而在十娘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也更多地关注到了女子的处境。

送走郑大夫,苏轼换了一副表情,欢欢喜喜地进了门,看见王弗正带着澄哥儿在院子里摘桂花,她们在地上铺了一层厚布,一人牵着一个角,李书文则把树摇得簌簌作响,桂花像大雨一般落下,几个人在底下欢快地笑着。

“嫂嫂,你们这也太效率了,又怀上了。”

“我也没想到,只是近来胃口大开,又有些嗜睡,没想到今天郑大夫把脉,诊出来怀上了,澄哥儿还小,再生一个也能陪着他玩,挺好的。”

三娘说:“生了一个,我都不想再生了,你还这么高兴,真佩服你。”去年她生下梁文修的长子梁音,那孩子继承了梁文修的好样貌,小小一团,就能看得出日后的容貌必定是不输梁文修,全家人都如珍如宝地宠爱着,这次三娘回来参加王弗的婚礼,梁夫人硬是不肯让她带着梁音回来,说是怕旅途劳顿,累着她的乖孙女。

“我生孩子省心得很,十娘在家的时候,诸事都给我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澄哥儿又懂事得不得了,没多折腾我就出来了,不像你,疼了一天一夜才生下阿音来,自然是吓怕了。”

“文棋也很照顾我,为了我生孩子的事,还推迟了自己的婚期。”

“她那是恐婚了吧?”王弗哈哈大笑,她可对梁文棋了如指掌,说是照顾三娘,可三娘那样周全的人,需要她照顾吗?

第117章

王弗嫁到苏家, 完全不像普通女儿家一般不适应, 苏家人待她都很好, 程氏不同于普通的婆婆,从来不故意支使她做事, 反而是很认真地教她处理家务, 还有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八娘以前就和她关系好,虽然是和离归家的女儿, 还带着孩子,但苏家人对她一如未嫁时, 也把小石头当做自家的孩子。苏洵和苏辙就不说了, 谨守本分,待她温和亲近又不失分寸。再加上苏家如今还住在青神, 她回个家也就是一刻钟的事情,便觉得恍如昨日在阁之时。

苏轼成了婚,在苏洵眼里就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而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 所以苏洵给苏轼的任务也就加重了不少。

这也让王弗不禁感慨,人人都以为苏轼是天生天降的“文曲星”, 好似学什么都那么容易,写首诗词、作篇文章, 都是信手拈来, 但他所付出的努力,却往往被人忽视。王弗看过他的书房,磨秃了的笔都有一大箱子, 更别说那些密密麻麻写着注解的书籍,或者全文默写的副本了。听任氏说,他小时候并不是如此爱读书的,虽有苏洵和程氏的刻意引导,但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就算智商超出常人,他也是爱玩爱闹的。那时候,家里读书最勤奋的,是他的兄长景先。

景先性格温和沉稳,自幼就懂得担负起长子的责任,从四岁识字起,就寒暑不辍,只可惜天不假年,他因病夭折。景先的死,对苏家所有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程氏郁郁寡欢两年之久,苏洵一个大男人,有时提到景先,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作为次子的苏轼,在此刻突然被推上舞台,他不能再肆意妄为,必须学会懂事。

苏洵对于功名的执念是很重的,他也是一个天才,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是个天才。年轻时不屑学习,学习后不屑功名,却一头栽倒在进士的门坎上,一年又一年,这件事都快成为他的心病了。

他期盼苏轼和苏辙成材,两个孩子也不负所望,一直都十分优秀,眼看着就要登堂入室,他自然不能让他们松懈。

故而,王弗和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