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1


谨慎,苏洵得知八娘在程家受了苦,起初也是不信的,后来写了信去程家质问,心虚的程浚看了,对八娘更加憎恨,原本他们夫妻就对程之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娶一个身份更好的妻子,奈何他与八娘的婚事是早就定下来的,不好退亲。程浚因父丧丁忧后,一直在家,他身体越来越差,不能再适应游宦生涯,更对程之才严苛以待,讨厌身份不高,身体还不好的八娘。或许在他看来,程家因为和乐楼成为眉山乃至成都府巨富,却没有相匹配的官场地位,是件很难以容忍的事吧。

夫妻俩甚至使出毒计,一面敷衍苏洵,一面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八娘,仗着公婆的身份,他们让八娘做的事似乎都很正常,只能说“不慈”而已,八娘虽然痛苦,却不敢反抗,直至赵家书籍铺的掌柜得了王浮指示,与她攀谈,帮她出谋划策,对付程家夫妻,又帮她在市井中散布消息,让程浚夫妇忌惮于她。

掌柜的妻子还带着八娘去李大夫那里看病,王浮派过去的两个娘子都是专研妇科,与白芷一样,她们才学出众,经验丰富,立刻就根据八娘的情况提出了治疗方案,不过首要一条,就是让她脱离如今的困境,减少外界压迫对她心情的影响。而这件事,谁都帮不了她,需要她自己面对,自己抗争。

她平日里爱看戏本,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勇气反抗,寄托于戏文中的主角,在所有人的鼓励下,她终于鼓起勇气回到程家,当着程浚夫妻的面提出了不满,收拾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连夜坐车来到了青神。

就在苏轼反复劝说苏洵回眉山看看姐姐时,八娘敲开了苏家的门,跪在门口,泣不成声道:“大郎是我万死不辞生下的孩子,我不愿他活在程家那个毫无人情味的鬼窟里,爹爹,阿娘,求你们帮我把大郎要回来吧!”

言语之间,已经坚定了要与程之才和离的想法。

苏洵把女儿从地上拉起来,望着她消瘦的脸颊和失去了神采的双眼,心中已经有几分相信程家确实欺侮了八娘。八娘是个温柔恭顺的好孩子,能让她连夜逃回来的,不是恶鬼的逼迫,还能是什么?!

“你且进屋,将程家人的所作所为一一同为父说来,不论如何,爹爹都会替你讨一个公道回来。”

八娘泣不成声,程氏把她抱在怀里,也泪如雨下。她把自己嫁到程家发生的所有事情如实说了,见苏洵攥紧拳头,怒目圆睁,似乎就要冲出去找程家人算账,连忙安抚他:“幸而有赵家书籍铺的掌柜帮我,时时开导我,带我去看了女医,女儿才知道,原来我的病并非不能治好,只是有人成心要我抑郁寡欢,自哀自伤,早日让出这个大少夫人的位子。”

“我的儿啊!”程氏放声大哭,她从未想过

,往日对她那么好的大哥大嫂,会干出这样的事,但她稍微平复后,却担心起八娘日后的出路,“可你怎能不声不响地跑了呢,万一日后正辅回来了……”

“正辅”是程之才的字。

苏洵厉声呵斥道:“还提什么程正辅?就是他不知道护着八娘,才出了这样的恶毒事,这人如此没有担当,还同他过什么日子?和仲,收拾一下,咱们明日回眉山,替你姐姐要个公道回来!”

苏轼应声去了,苏辙跟在他身边,突然说:“近几年,大舅舅做的许多事,恐怕都……”

苏轼也隐隐约约知道一点,程家大房和二房不是无故分开的。因为二房的和乐楼太过出名,大房想要分一杯羹,本来程深并没有什么怨言,十分大方地分了几家和乐楼交由大房管理,一年过去,他们背靠着和乐楼的招牌,做了许多倾轧同行的事,还圈地放贷,极力扩张势力,反而丢失了本心,以次充好糊弄顾客,于是这几家和乐楼开不下去了,大房的人又想要二房经营得好的和乐楼。程深不愿再容忍下去,于是在宗族的见证下,自请分家,往日所有积蓄都不要,只把和乐楼完完整整带走了。这事对程氏宗族来说是丑事,自然没几个人知道。

二房走后,大房多了许多银钱,开始在眉山及益州府等地买地买人,期间惹出了不少是非,尤其放贷之事,深为眉山人所恶。

第二天,苏洵带着苏轼兄弟俩回了眉山,亲自与程浚谈判,要求让八娘与程之才和离。苏洵写文章言辞犀利,平时吵架也不落下风,而且他为人刚硬,宁折不弯,不然历史上也做不出为了女儿与妻子的家族当面决裂的事来。这一次八娘还活着,他也就没那么刻薄尖锐,但还是说得程浚老脸通红,屁都不敢放一个。

至于八娘的孩子,苏洵本觉得女儿要是带着孩子不好再嫁,并不想要过来,但八娘一直哭诉,说那孩子自幼体弱,大夫说可能活不过三岁,她不想孩子从小便母子分离,更不相信程之才后娶的妻子会对这孩子好,执意把孩子要过来。

程浚也不喜这个体弱多病的长孙,但毕竟是他程家血脉,怎能如此轻易放手?苏洵费了许多口舌,才把孩子要过来,只是程浚还要求孩子日后不得改姓,只能由苏家人抚养。这也能理解,程氏好歹是他妹妹,让亲妹妹抚养一个注定会夭折的长孙,他还是愿意的。

苏洵带着孩子回来,苏轼抱着瘦小苍白、气息微弱的小外甥,心都化作了一滩水,这孩子生来坎坷,在襁褓中就受了那么多罪,惟愿他能平安长大,无忧无虑地过完这一辈子。

八娘在青神住下,程氏为外孙新请了乳母,并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做“石头”,也是为了应民间所说,贱名好养活的说法。虽然和离了,八娘的气色却一天天滋润起来,渐渐有了十九岁女子的明媚,在医女的调理下,她们母子的身体都好了许多,看起来也不再那么触目惊心了。

苏洵得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王浮在帮忙,对她的印象好了很多,再加上同在一间书院教书,他跟王方的关系也渐渐亲密起来,互相称兄道弟,两家也时常来往。

苏八娘因为和离的事格外感激王浮,于是常常到王家串门,王浮便说:“姐姐如今气色好了许多,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我一起出门走走?”

苏双宜也听说她在组织贫苦女子学习各类知识,若是放在以前,她可能还会害怕,但现在她想通了,女子虽柔弱,却也能自强,如同戏文里唱的木兰一般,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能做,甚至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于是她也常常和王浮一起,参加女学会的活动。她们的女学会,如今有三十多个十四五岁的中流砥柱,还有十来个十二三岁的预备役,再加上几个各地收养的女婴和前来投奔的三十几岁的

寡妇,已经颇具规模。在青神当地,人们常把她们和带发修行的女冠混在一起,而女冠往往没什么好名声,有几个姑娘还因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