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7
黄酒,果然黄酒颜色变浅,味道却更加香醇,度数也变高了。苏轼的祖父很喜欢这一小坛酒,只有亲近之人才能分得小小一杯。
王浮把信和酒交给音娘,嘱咐她让董阿大把这两样东西和赵氏准备的东西一起打包好,尽快送到眉山去。
此时眉山苏家一片愁云惨淡,因为老人是患病离世,中间经历了许多苦难。苏轼的大伯苏澹十年前就去世了,二伯苏涣在外做官,如今消息还没送到他所在的地方,等他知晓,必然得辞官回乡,为父亲守孝。苏涣有三子四女,妻子杨氏,三子分别叫子正、子明和子安,四个女儿,前头三个都嫁出去了,剩下一个最小的双宓,王浮曾见过的,她因为年幼体弱,无法随父亲赴任,所以留在了眉山,外家怜惜她,常年累月地接了她到自家去住。
苏洵强打精神,送走前来吊唁的客人,一回到家便直奔灵堂,“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磕几个响头,程氏抹着眼泪,忍住伤痛,躬身拉他,却发现他全身僵直,显然是悲伤过度,难以自拔。
苏轼带着苏辙,两人都穿着粗麻布做的齐衰丧服,苏轼与祖父的关系极为亲近,此时自然也是泣不成声。他之所以没给王浮写信,也是为了服侍祖父,心中哀痛,不知如何提笔。
等苏洵平复心情,程氏万分自责地向他请罪“官人,都是我的过错,当年就不该答应让阿翁一个人住在乡下的老宅子,没有亲自服侍他们,忙于家中琐事,一时疏忽,竟忘了派人时常去老宅看顾二老……”
其实程氏真的冤枉,当时苏洵的父母为了不打扰他们这对新婚夫妻,主动提出要住在乡下老宅,不管她怎么劝说,都不肯到纱縠巷来住,还遣退了她送过去的使女,执意独居。铺子上事多,苏双宁又病了,她自己都忙不过来,一时忘记派人去乡下探望公公,再加上苏轼祖父的病恶化得极快,等她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不是你的错,是我不对,早知道科举无望,何必执迷不悟?二哥在外做官,只有我能承欢于父母膝下,我却一去经年,杳无音信,既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也辛苦娘子操劳家事,养育儿女。从今往后,我便断了仕途心思,专心教育和仲、同叔……”又正色威严地向苏轼和苏辙斥问“书都读了多少了?近来有无新作?背给我听听。”
程氏心疼两个儿子,他们俩今天也是跪了一整天,粒米未进,于是劝
苏洵“官人,天色已晚,你今日悲伤过度,滴水未进,还是先摆饭吧!明日再问他们俩的学问也不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书做学问,最忌怠惰,有娘子看着他们,我是放心的,只是怕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空做了无用功,看着是日日不曾松懈,其实半点长进也无。”
“爹爹,我和弟弟都有好好读书,您书房的书我们已经都读完了,同叔的字很有长进,您尽管考校,只是您还是多注意自己的身体,长途跋涉,又哀恸伤身,实在不好。”
“算了,还是先用膳,六娘的身子还没好全,明日再考校你们俩。”苏洵让程氏摆饭,等饭菜上桌,吃了没两口,突然问道“家里的厨子换了么?”
程氏回道“没有。怎么,今日的饭菜不合官人的口味?这是和乐楼送来的素宴,我娘家二哥特意安排的。”
“没有,味道不错,替我多谢希平兄,他有心了。”然而苏洵并不是重口腹之欲的人,父亲猝然离世,他也没什么胃口,强忍着吃了两口,便放下筷子不吃了,看着程氏和几个孩子吃。
苏洵本来有三子三女,前面两个早夭,长子景先夭折的时候他悲痛欲绝,幸而又有了苏辙。因为失去了两个孩子,他对剩下的四个孩子都很疼爱,对女儿他从来没说过一句重话,对儿子则是严格教养,算得上是合格的父亲。
看着几个孩子,他又想起了他的父母,不禁悲从中来,掩面而泣。
众人自是一番手忙脚乱,不停地安慰他。正吃过饭漱口,外头门闩都落下了,忽听得门口一阵马蹄声,接着就是重重的敲门声。
家中有丧事,门口还挂着白幡,这是谁这么不打眼还来敲他家的门?
不一会儿李伯就提着一大包东西进来了,手里拿着两封信,都交给了苏洵。苏洵一看信封上的地址和名字,皱了皱眉,府城的王方王子源?这是谁?
程氏看见了,替他解疑“这位王方先生是隔壁赵家的女婿,家住青神,庆历五年五月的时候来眉山探望赵家秀才公,应张夫子所邀,在私塾教了几个月书,和仲与他家的孩子打得火热,关系甚好。听说他们家入股了我兄长的和乐楼,如今搬到了府城。因他教过和仲,我与他家大娘子关系也不错,所以顺便通知了他家,想必这是吊唁信。”
苏洵拆开王方的信看了,觉得王方虽然没什么大才气,写文章却是简单明了,真情实意,字也写得不错,很对他的胃口。他又看了看另一封信,却是注明给苏轼的,就随手给了苏轼。苏轼当着父母的面就把信拆开了,一目十行地看完,便急着打开那个大包裹,从中间取出一坛子酒,尚未揭开盖子,就闻得到浓郁醇香的酒味,连苏洵也赞叹道“好酒!”
苏洵接过酒坛子,他虽不好这杯中之物,却也是懂得品酒的,这样的好酒他从未见过,光是闻着酒香就能勾起人的馋虫,若是在东京,怕不是千金难买,没想到王家会送来这样的大礼。
苏轼说“这是十娘酿了几年的好酒,因祖父好酒,她便送来这坛酒拜祭祖父。当时她来眉山,也曾与我去老宅见过祖父,与祖父甚是投契,还为祖父酿造了一坛好酒,祖父宝贝了许久,还将自己珍藏的一只葫芦送给了十娘。没想到这才不过两三年,便已物是人非,祖父再也喝不到这样的好酒了!”
苏洵便叹道“父亲与这位娘子,皆是性情中人,极少有人能入得了父亲的眼,这位十娘定然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她送来如此珍贵的礼物,我怎么安然收下?还是择日送回去吧!”
苏轼就劝他“十娘与众不同,她从不在乎这等身外之物,若您把这酒退回去了,恐怕她要觉得是您不喜欢她了。十娘在信中提及祖父,都是
哀悼叹惋之词,她说了,好酒需配英雄,知己不问年龄,她是以祖父知己的名义送这坛酒给我们的。”
苏洵见他不住地夸这个王家十娘,觉得好奇,问程氏“怎么我这一去,和仲喜欢上和小娘子一同玩耍了?”
程氏无奈苦笑“许是投缘吧,自王家来眉山,我带着他上门看望赵家秀才公,也不知怎么的,就和那小娘子玩到一处去了。不过十娘也是好学聪敏的,而且做得一手好菜,还通晓医理,倒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