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5
家暂住。与可虽已成家,与苏轼年纪相差颇大,却也与苏轼十分投契,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两人书信来往是常事,这一回他来信,是想告知程氏他的妻子又有身孕,这算是一个喜讯。
另有几封是苏洵友人寄来的,山遥路远的,不是所有的朋友都知道苏洵外出游学去了,有一两个寄到家中问候的,再正常不过了。其中有两封是苏洵友人史彦辅和陈公美的,又是邀约苏洵搬家到府城同住的,他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信,苏洵早就意动,若不是此次外出游学,他们家可能已经搬到了府城。
可这一封——
程氏看着信封上稚嫩的笔迹,瞧着像是女儿家的手笔,但信封上写着“苏轼亲启”,她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可能偷偷拆苏轼的书信,只能暗自猜测这是谁的书信。
午时苏轼带着苏辙回家来,程氏便将信给了他,苏轼也有点诧异,给他写信的人不多,他不记得自己在府城还有这么个写字秀气的朋友。
回到房中拆开信看过,方才知道这是王浮的信。苏轼看了信,哈哈大笑,提笔就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字“善”,扔了笔依旧笑个不停。之前王浮还在眉山的时候,有一次来苏家做客,苏轼正在书房练字,她一走进来,苏轼就看见她双眸骤亮,之后说话也是三句不离他的字画,最后还跟他讨要练字的废纸,他便知道,十娘是喜爱他的书法。
要说书法,苏轼还是很有自信的,他从小酷暑寒天习字不辍,临摹了许多大家碑帖,虽年纪尚幼,但写出来的字已经很有风骨,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同龄人中无有及者。
而十娘的字,姑且称之为“字”吧,简直不忍直视,十娘显然知道自己和他的差距,平日里能不写字就不写,如今她到了府城,也不怕丢脸了,写了这么一大封信给他,还说“笔墨粗陋,望兄指正”,就是想骗他的笔墨,他当然不能上她的当。
稍后为你更新
第50章
王浮接到苏轼这封只有一个字的信时, 已经十一月中旬了, 此时她正忙着设计蔬菜大棚的图纸, 此时没有塑料薄膜, 只有用油纸代替,但油纸又有一个缺陷,
白天的时候不透光, 这样里头的植物接受不了光照, 可能营养味道上就比不了现代蔬菜大棚种出来的菜了。
接到苏轼的信,王浮深呼了一口气,喜滋滋地打开信封, 发现只有薄薄的一张纸,脸色就有些不好了, 心想自己写了一个时辰两大页字,
苏轼竟然只给她回一张纸的,真是辜负了她一片真心。等她打开纸发现只有一个字,差点没哭出来。
“善”?“善”什么“善”?一点都不“善”!坏透了!
王浮气鼓鼓地将那页纸团成团扔了,一刻钟后又捡了回来,小心翼翼地把纸上的褶皱抚平,就像所有狂热的粉丝一样,
把那张纸夹在厚厚的书本里,收藏了起来。虽然很失望,还是不能丢弃偶像的墨宝, 大不了再写,谁让她只是一个“卑微”的小粉丝呢?
王浮咬牙切齿地又写了一封信,
这次她没有当天寄出去,而是抄写了十几遍,咬文嚼字确认这封信没什么大毛病之后才寄出去,她以为苏轼是觉得她文采不好,字也写得烂才懒得理她,哪里知道苏轼就是想逗弄一下她。
王浮的信还没寄到,苏轼的第二封信就来了,他绝口不提前面那封只有一个字的信,在这封信里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从自己的起居饮食,到学习心得,以及家里的情况,全方位描述了一遍,最后写到他表哥文同前不久写信来说妻子怀了孕,想念府城的父母,因此他决定带着妻子到府城住一段时间,顺便请教名师,游山玩水。文同说好久没见他这个表弟,甚是想念,就邀请他去府城小住,若是有缘,说不定他们俩还能住在同一条街道上。
王浮看见文同的名字,仔细想了想,好像这个人是个有名的画家,画竹子很有心得,还教过苏轼画竹子,瞬间开心了起来,仿佛看见自己的收藏列表里又多了一位“大神”,也就不再计较他前面的“过错”了。
等王家蔬菜大棚里的第一茬菜有了青影儿,庆历五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也落了下来,这一年冬天十分寒冷,雪下得早,虽说瑞雪兆丰年,但如此低的气温还是让人有点害怕。幸而城里的人有了新的消遣,一种名叫“火锅”,又名“暖锅”、“拨霞供”的新鲜食物出现在了府城颇具盛名的酒楼——和乐楼里,人们以往也吃过类似的东西,可没见过直接把生菜生肉摆上桌让你自己动手烫的,而且和乐楼的配菜十分新鲜齐全,酱料又美味,一群朋友围坐在火锅旁,自己吃什么就下什么,三两杯黄酒下肚,全身便暖洋洋的。
更奇特的是,和乐楼允许顾客自己带食物,他们桌椅、火锅、底料、高汤和酱料,而你只需要付很少的钱。不过许多顾客从自己家中带了菜过来吃之后,发现自家的蔬菜肉类不如和乐楼的新鲜,带着菜上酒楼也有失体面,渐渐地就不带了,偶尔买到一些獐子、鹿肉的野味才往和乐楼带。
本来和乐楼的掌柜不同意王浮的这个建议,害怕人们自带食物断了他的财路,结果峰回路转,几天之后,和乐楼的业绩就飙升,几乎整个益州城的人都在讨论和乐楼的火锅,走在路上,没两步就能听见人们相约去和乐楼吃火锅的声音,和乐楼排座都排到了年后,不得不临时又买了两家酒楼,命名为“和乐楼火锅店”,经过装修之后再开张,客似云来。
这一次的火锅店完全修改了先前的酒楼格式,内部格局更适合中低等收入人群就餐,通过价钱的细微差异自然而然地将顾客分了流,有钱好排面的仍旧在老酒楼吃,没钱只是尝个鲜的就去了新酒楼,两家的菜和底料没有任何
差异,人们都吃得出来,但那些有钱的顾客丝毫不在乎。一分钱没花,就让人们都知道了新店,并且趋之若鹜。
这就是营销手法的神奇力量。
等和乐楼的生意渐渐走上正轨,王浮又开始琢磨新的东西了。她发现和乐楼虽然在蜀地已经打响了名声,却很难进入外地市场,程家也来信说过,只要他们在外地想盘个酒楼开店,就会受到种种阻碍,恐怕是当地的酒楼知道了和乐楼的厉害,害怕和乐楼挤占市场空间,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联合起来打击和乐楼,程家虽然有点势力,却也不大,尤其在外地,鞭长莫及,于是广开分店的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王浮自然不肯认输,她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王浮撺掇赵氏买下了一家书铺,这家书铺并不在内城,而在城郭,因此无人问津,但他家书铺面积极大,也有比较完善的校正刻版印刷生产线,价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