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


些。这孩子自幼身子便不强健,但我以为她都这么大了,不会再发水痘了,就没仔细防住了,是我这个做娘的不对。”说着又要流泪。

赵氏便说:“防得住一时,防得了一世?当务之急是好好照顾她,你可别自怨自艾了。这水痘来得凶去得也快,大约明日就能退烧结痂了,两帖药下去又是生龙活虎什么事都没有了,你别着急。”

王浮听见她娘的声音,松了一口气,李大夫是个称职的好大夫,已经把注意事项都吩咐清楚了,不需要她再去出那个“风头”。赵氏曾经教育过她,女子在外,最最注意的就是名声,既不能尖酸刻薄,也不能太掐尖要强,大户人家最忌讳的就是媳妇名声不好,很多时候宁肯娶个籍籍无名的,也不肯要那些个名声在外的,这名声,还不分好赖,好名声会让人显得轻浮钻营,也不讨人喜欢。所以她现在不太敢在外头乱说话,她自己的婚嫁倒无所谓,三娘和家里堂姐妹们的名声,同她也是系在一处的,她做得不好,是要连累姐妹们的姻缘的。

看过八娘,程氏便领着赵氏和王浮去外头花厅说话,王浮本来记着她娘吩咐过让她不要乱说话,但苏家人显然已经知道了她的“光辉历史”,苏大佬应该也不会在乎,所以就直接说了:“阿娘方才看望过八娘姐姐,最好拿艾草熏一熏,等会回家也要沐浴。水痘虽不会传给大人,但小孩子们接触了水痘病人或者间接接触了病人的衣物,也很容易患病。婶娘也要记得千万别让两位哥哥接触了,八娘姐姐的房间和她所使用过的东西,最好都要用烧开水煮过然后曝晒一番。”

程氏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连连称赞,王浮便又说了几个食补方子,还提醒程氏:“婶娘家里到处都种了金银花,这金银花也叫‘忍冬’,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且金银花芳香馥郁,晒干了制成香囊,或用来泡茶喝也是极好的。金银花茶清热解毒,最适合夏日饮用,取未开的花苞晒干,用开水冲泡即可。”

程氏道:“多谢小娘子提点。十娘果然博览群书,名不虚传,若身为男子,必是状元之才!”

赵氏咯咯直笑,连连摇头:“在我眼里,她可是个讨债鬼,折了我的月例银子给她买书,又折了她爹爹的束脩银子花在吃吃喝喝上,眼见的学识没长多少,倒是越来越胖,我都要养不起了!”

“闺阁女儿难得随心所欲,出了嫁受的约束、要操的心就更多了,我只愿六娘和八娘健健康康的长大,快活自在地过完闺中的日子。”说完便露出一个如释重负的笑来,显然被这个话题宽慰到了。赵氏又陪着她多说了几句,说的都是王家兄妹平日里的糗事,把本来愁眉不展的程氏逗得笑个不停,直呼肚子疼,再看王浮的时候,目光里就多了几分怜爱。

两人不知不觉又聊到了傍晚,赵

氏终于想起来她还要回家去给快下学的丈夫儿子安排晚饭,急急忙忙地就向程氏告辞了。

两人刚从苏家出来,就迎头碰上刚下学的苏家兄弟俩,苏轼背着两个书袋,牵着苏辙的手,一路慢悠悠地走着,远远地瞧见了赵氏和王浮,便跑过来同她们见礼。

“婶娘和十娘这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王浮心里默默对了一句——“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要往西天取经而去”,自己把自己逗乐了,躲在赵氏身后笑得不行。

“方才去你家看望八娘,同你娘聊天一时忘了时辰,竟聊到了你们下学,这会儿得赶紧回家烧饭去了,你们也快回家去吧!”

“我送送婶娘和十娘妹妹。”

“不必了不必了,你还是把你弟弟安全带回家吧,我怎么好意思让你送,这也没多远,几步就到了。回家了多帮帮你阿娘,她为了八娘的病,人都憔悴了不少,还是得你们兄弟俩好好劝劝。”

苏轼只好应“是”,站在原地目送赵氏和王浮消失在巷子的尽头。

苏辙扯了扯哥哥的衣袖,问他:“今天还有酥果子吃吗?”

苏轼瞥了他一眼,屈起两根手指给了他一“板栗”,状似严肃地训斥他:“耽于口腹之欲,为君子所不耻。”

苏辙:你好意思说我?

第27章

赵氏和王浮一进门, 王瑾就从后面跑出来, 一边跑还一边喊“阿娘你可回来了!”

赵氏不让他靠近自己, 问他“我不回来你就吃不上饭了?”

王瑾说“三娘午睡睡过了, 四娘子不敢开火做饭又不敢把她叫起来,家里还冷锅冷灶的什么都没有呢!”

王浮忍俊不禁, 笑他“柜子里不是放着云霜糕吗?填填肚子也行呀。”

王瑾白她一眼“那东西只有你爱吃, 蜂蜜味的都没有了, 我才不吃那苦哈哈的东西。”

赵氏想起王浮说的话,怕把水痘传给几个孩子,打算去沐浴更衣再出来, 就吩咐王瑾“你去叫陈三烧两锅水,我和十娘要沐浴, 再去让三娘带着四娘烧饭,

来不及的话就让四娘都做了,今儿个你们爷俩也吃吃苦。”

王瑾苦着脸,委委屈屈地嘟囔着,又往厨房跑,王浮叫住他“既然饿得不行了,就别开火炒菜了,

三娘肯定已经焖了饭,让她把食材都切成薄片,按去年冬天吃的锅子那样烫些菜就行了。”

王瑾顿住, 感受了一下穿堂而过的热风,腹诽道“这天气还吃锅子, 晚上有你好受的。”

王浮来这里之后,除了缺少娱乐活动,还吃不惯这里的饭菜,白米饭没有后世饱满香甜不说,但凡做菜,就爱焖煮炖,没有各种各样的佐料,常常是寡淡无味的,辣椒没有,花椒大料倒是有,但放得少,王浮怂恿三娘改良菜品,又央求音娘在外头给她打了一口大铁锅,可别小看这铁锅,北宋时的冶铁技术还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况且盐铁专卖,这些东西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炒菜未能普及,没有炒菜的铁锅是很大的原因。

不过民间还是有铁匠铺的,人们也不是不用铁锅,只是铸铁工艺不成熟,铁锅传热慢,容易生锈又容易坏,更更重要的原因是买不起,很多人便放弃铁锅选择了陶罐,陶罐当然不能炒菜,只能用来熬粥做饭,人们吃菜,往往是炖一炖、烤一烤或者用蒸笼蒸。王浮的改良,不过就是将原来深底的“铁罐子”变成了浅底薄壁的炒锅,使之能够承担炒菜的任务。

经过多年努力,王家人都爱上了炒菜,冬天还时不时吃个小火锅,让他们再去吃那些寡淡的,他们还不乐意呢。据说二房几个孩子到了益州府同父母团聚后,没几天都闹着要回家,说是吃不惯那里的饭菜,都瘦了一圈。赵氏只好让家里的厨娘带着特制王家大铁锅,过去住了一个月,教会了他们怎么炒菜才回来。这不,王家人来眉山,甚至还带着他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