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2


来自《苏轼传》资料整合)

大雨倾盆没人离开放弃,他们顶着风雨,听着叫嚣的洪水,硬是修出了一条生路到城墙下,再不断清理堵塞的缺口,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徐州城遭了大难,他看在眼里,上书请求减免赋税,还请求征调人手修筑徐州旧城,以防洪水再来。

他的果敢和无畏,以及与百姓一体的决心,获得了整个徐州百姓的赞扬。】

*

【宋神宗位面】

赵顼沉默,整个徐州百姓的赞扬?

他都没有听说过有哪的百姓这般推崇他。

可是这样的政绩,他也确实没有做出来。

王安石倒是十分欣赏赞扬,“苏轼当如是。”

其他人纷纷看向他,心里腹诽,你两不是不对付,怎么现在还夸起敌人了。

【世宗位面】

柴荣原本还以为只是个文人文臣,也就是写点文辞,诗歌,散文的,估计是说那些名传千古的作品。

可他万万没想到,还有这么不凡的一面。

这哪是什么简单的文人文臣,这是个贤臣啊。

他又慕了。

果然这种人才,都是别人家的。

【楚霸王位面】

项羽是见过凶猛的黄河的,听上面说黄河水泛滥,他几乎可以想象那个画面,忍不住赞叹:“此人勇猛,心志坚定,决策果断,是个狠人。”

敢于和黄河水对抗,这是不怕死啊。

虞姬靠着他,含笑点头:“确实是个狠人,也是个让人敬佩的人,就如大王一样。”

·

【秦始皇:好一个不畏生死只为百姓的人,朕敬佩。】

洪水当头,没有被吓得逃跑已经不易,他还留下来共抗洪水,真真是难得。

群里其他人也很是感叹。

【纣王:寡人没有经过什么洪水,但也见过远古记载,妖兽掀起海浪如洪水一般冲毁了城池,数万人遭难,这位苏轼,确实是英雄也。】

【李世民:我知道他为何明明一生都在被贬,却还能被后世记的那么深,那么喜爱了。】

【刘邦:我就一个问题,这位大佬不会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干出一件大事吧?】

苏子言眨眼,好像,还真是。

【苏子言:他真的是个奇人,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有名传后世的佳作出来,也都能让当地的某一项存在,名声大噪。】

【朱棣:这个我会,他发明了好多美食。】

【林黛玉:确实,苏先生最出名的美食东坡肉,现今在我们这,是御用,其他人想吃,都不易。】

【秦始皇:东坡肉?】

【刘邦:!!!苏东坡的肉?这也能吃?】

【罗睺:什么,你们还吃人家的肉?太重口了吧,都这么多年了,不会腐坏吗?】

【苏子言:...】

【朱棣:...】

【苏子言:属实是想多了,这个东坡肉是猪肉,不是苏东坡的肉!】

在这样,他都要不能直视东坡肉了。

作者有话要说:

苏东坡: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苏子言:跟我无关哈,是他们说的!

秦始皇:朕没说,是刘邦和罗睺。

刘邦:...

罗睺:...

——

上歌:小天使们,明儿见~

——

第52章 痛失挖墙脚的明成祖和积极挖墙脚的李二陛下

【罗睺:吓死了,还以为你们后世那么可怕,都开始吃人家的肉了。】

【纣王:说到这个,我就想到了白骨精那的唐僧肉,啧...你们真是重口,好可怕哟,不敢与你为伍。】

【白骨精:...说就说别cue奴家,奴家可没吃,奴家饮食清淡。】

【朱棣:头次听到娘娘说饮食清淡,认真的吗?】

【刘邦:反正我不信。】

【李世民:我也不信。】

苏子言默默的加一句,好巧,我也不信。

【白骨精:滚,老娘可是正经妖精,不干那些不正经的事。】

【秦始皇:...说得好像你干过正经事一样。】

【苏子言:对呀娘娘,您有干过吗?我们怎么不知道?】

拱完火,苏子言迅速开溜,继续打字。

【苏轼没过多久,又被调任到湖州任知州,他写信给神宗回复表示自己到了,在发表一下对这的感受,这本是例行公事的行为,却被一群鸡蛋里挑骨头脑子有病的大臣曲解成是在挑衅神宗,并把他以前的诗词中较为直白的句子拿出来过度解读。】

【斥他,包藏祸心,不尊帝王,罪不可赦,死有余辜,让神宗处死他。刚刚上任的苏轼就被押往京城,还有数十人受到了牵连,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来自《苏东坡传》资料整合)

【这件事成了苏轼的一大打击,也成了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他于死地,可想要他活的也在不断运作,他弟弟苏辙更是为了能够救出哥哥,上书请求用自己的官位赎罪,曾经与苏轼不和的变法派也在此时上书给神宗劝谏,为苏轼博命。】

【当时,神宗经历了一次失败,锐意进取仿佛一夕之间就被人打落了谷底,自甘怯弱,回到了最初,导致变法失败,王安石也退出京师居于金陵。】

【可王安石在得知苏轼的消息后,昔日的政敌却是紧急上书给神宗,言:“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这场乌台诗案,因王安石给神宗做了最终的定案,也因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定下过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保住了命,被贬黄州。】

宋神宗不言,神色复杂。

他原来,最后还是妥协了吗?

他是想要改变的,可...

王安石只是叹息一声,对此并不觉得有多大的意外。

他的变法无外乎两种结果,成功,失败,从他变法开始,他就做好了准备的,甚至也把生死看淡。

前有商君,后有他王安石,不论下场,只论成果。

守旧派的此时是心梗的想要骂人了,王安石是不是有毛病啊,居然还去救政敌,好气哦。

这下,苏轼那边的人,肯定都偏向王安石了。

那王安石失败的变法,说不定也能成功了啊。

真是无语。

苏轼自己也惊讶,他和王安石其实并不熟,即便是在朝为官,可时间短,再加上好友欧阳修等人皆因为他远走,他是不满的。

对于新法,更是觉得有不少的弊端残留。

但对于王安石这个人,他也听人谈起过,除了新法外,大家都挺赞赏。

只是没想到,对方能在那个时候,还能对他伸出援手。

还有变法派的人。

是他想左了,其实大家都是同一个目标,为了国家更好,只是他们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