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3
、不知道什么材质制作的毛衣,和厚实的棉袄。
“谢谢!慷慨的先生!”
李修竹非常小心翼翼的把衣服穿上,他个子很小又瘦,这套衣服有一点点偏大,但他还是喜的眉开眼笑。
还是个小孩啊!
“慷慨的可不是我,”给他安排的船员回答,又直了直腰,一脸骄傲道,“安宁伯说了,每一个船员都要吃饱穿暖,平安回去。”
“安宁伯?”李修竹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是一位尊贵的伯爵吗?”
“伯爵是什么?反正是很大的官,安宁伯的女儿可是皇宫里的娘娘,孙子是二皇子。”似乎觉得提到这个不好,船员禁了音,但又从另一个角度吹嘘安宁伯,“安宁伯可是上天派下来的福星,他拯救了不知多少人命,他……”
李修竹听不懂这些东西,但顺势一直在夸,同时他脑中也把这位伯爵爷牢牢记住,其他不说,他只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大方和善的老板,而且应该很受人们尊敬。
出了船舱,来到甲板上,船长和船员们正围着锅炉喝茶。
他们也递给李修竹一杯。
李修竹有点受宠若惊,这可是茶叶,在荷兰只有上层夫人先生们才能喝到的茶叶,如今却被他捧在手心里。
他小心翼翼喝了一口,这是普通的绿茶,苦涩味并不重,但他还是喝的拧了拧眉毛,实在不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喝这种苦苦的水,但又舍不得倒掉,还是全部把它喝完。
喝的多了,好像也不那么苦,还有一点点清甜?
众人见到他的表情和动作,也笑了,他们也知道茶叶对于西方人很珍贵,因为能够换得许多珍贵的东西。
这一搜商船漂洋过海半个月左右,终于抵达大清。
李修竹对于东方的印象都来自小时候的父亲与叔叔,父亲与叔叔他们提到故土,全都是露出怀念已久的悲伤。
但有些东西、有些场景是话语难以描述的,想象力与现实有差。
大清的一切对于李修竹来说都很特殊,有的东西符合他的想象,有些东西超出他的想象,总之,和荷兰不一样。
其次,李修竹对于未来生活是很忐忑的。
因为在大清,这里的人大多都会大清的官话,他的大清语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他失去了语言优势,还有一双和当地人不同的蓝眼睛,有的人甚至被他吓到。
李修竹担心自己被放弃掉,又不能很好的在当地生活。
忐忑十几天后,他被安排到一个漂亮的小院里,院里种有很多五颜六色的花,还有池塘,像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
这里不止他一人,还有其他许多人,大多是本地的,白种人与黄种人的混血儿有且只有他一个,不过还有一个纯外国人。
李修竹被安排在这里并不是干苦力活,而是——读书习字?
李修竹不会以为这是大清的习俗,因他的父亲不会识字,那一位叔叔倒是会,曾经说过他出海是为了儿子读书。
而他竟然有学习机会?!
李修竹很是珍惜,他非常认真,但因基础太差以及思维水平,学的并不算太好,成绩距离吊尾车没几名。
但他还是靠自己努力识了许多大学字,而且听说好多文学典故,那些书里面讲的东西和表达的意思可真美好。
李修竹学的不好,但非常痴迷于文化。
等三个月后被安排语言相关工作,李修竹挣了钱,也会咬牙买一两本汉文书籍,如痴如醉读了起来。
不久又是第二次出海、第三次出海、第四次出海……李修竹在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工作,地位一次次上升。
他不在是商船上的无名小卒。
马佳芸兰从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开始,不断从海商账本与情报网上看见这个名字,也对他有了很深的印象。
她对于是否把李修竹加入海上基建筛选也是犹豫的,而最后让她下定决心的是李修竹喜欢阅读书籍的这个日常举动。
马佳芸兰让人传信息给阿玛,给李修竹出了一张文学试卷,得出结论,这些并不是作秀,他是实打实对于华夏文化很有认同感,而且非常喜欢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
???
关于这一点,她也很诧异,这似乎成为了李修竹的信仰。
而遥远的海边县城,李修竹在填写那一张试卷时,也很诧异,而且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所以他一笔一划写的非常认真,真的是绞尽脑汁来填写答案。
只是上交试卷后,却未得到除了对错以外的任何反应。
有点失望。
好吧,他的错误也的确不少,从这份试卷他又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不少的书单。
但在大概一两个月后,元宵节过后,李修竹收到一个任命,让他从闽南地区入京,安宁伯要见他。
第128章
收到消息后,李修竹一路快马加鞭,花了三、四天的时间,抵达京城。
一路风尘仆仆,于是他在京城郊外的小客栈住了一个晚上,调整作息与状态。
客栈老板差点拒绝他,只因他的蓝眼睛高鼻梁,有点像是外邦人。
自五贝勒爷揭露外邦人的狼子野心后,本来被以礼相待像是南怀仁这样的传教士,居住生活便变得尴尬起来。
各地的教堂不说新修,甚至有旧教堂都在官府的插手下,被强行拆掉。
本来已经有一些迹象的西方信仰传播又缩了回去,在大清的传教士不得不被迫与道士、和尚多多交流,念经论道,乃至于品读了解一下《道德经》、《常清常静经》、《清心经》等等。
美其名曰:“文化交融,海纳百川。”
不管是什么文化,在华夏传播都得过了本土文化这一关。
此前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在佛教,不典型不成功的例子在摩尼教、明教、白莲教等。
传教士们:“……”
西方的新教旧教能够打的不可开交,正是因为他们彼此无法调和,这还让他们多去了解一个其他信仰?从其他信仰出发?
这个时候还没有尊重信仰的说法,因而严重涉及到底线问题,他们根本无法接受,也很难像什么群神群像。
对于这个,这里要做一点补充。
因荣宪长公主对于中亚与罗刹国东亚版图的野心,她对于道教与佛教的了解并不是浅尝而止,非常看重这一部分。
尤其是佛与道。
不再是各地的和尚与道士各写各说,而是把得道高僧们结合起来,让他们尽量统一一个直白易懂的说法,然后在蒙古、中亚等新占领或商业涉及的地点传播。
因效果不错,京城这边也在慢慢地借鉴与规范。
也正因为这些,越来越多的人真正了解西方信仰不像是他们以为的佛道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