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


起,就这么踩着泥泞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施工现场。

参与建筑的百姓们都有些意外,这苏大人放着官府的锦榻不睡,天天来和他们凑一起同吃同住,他图啥?

苏轼自己是来参悟人生哲理的,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来杭州任职,胸中满满的不平,当时觉得自己一腔才华抱负却不能去京中施展,那时候的他也负责水利工程,一边像今日这样来回奔忙一边写诗发牢骚,活脱脱一个落寞文人。可今日再来,脚踩污泥,他却欣然乐在其中,胸中再无半点不平之意!

【西湖水利竣工后,苏轼又命人修了一条长堤用来通行排水,人称“苏公堤”,此外,老苏特别懂循环经济,安排人在西湖种,每年卖菱角换来的钱就充当西湖清淤的经费。当然,以老苏不俗的审美,西湖边的垂柳、三潭印月、也都成为了别致的美景。】

天幕外的王弗看了看尚且年轻的丈夫,开口道:“夫君,要不你以后还是别去汴京做官了。”

苏辙也附和道:“是嘞,哥你觉不觉得,你只要离开京城,就会浑身流露出应有的智慧......”

/

西湖景成,苏轼俨然把这里视作了第二故乡,凡有空便来逛悠。

晴日里,阳光洒落湖面泛着粼粼波光,犹如宝石藏于湖中;而到了雨日,云雾缭绕,远山若隐若现,泛舟西湖又能生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错觉。

苏轼提笔,记下了这种奇妙的感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3:好气哟,怎么会有人随手一写就是千古名篇!】

北宋的读书人们:好气哟,让我留这么一篇也行啊!

【其实要说有关杭州的诗词,柳永那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绝对能排得上前三,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有关柳永和苏轼在词坛上的battle了,两位当事人或许没有关注过这种比较,但总有人拿柳永的词和苏轼的词出来一较高下。】

【123:俩人一个婉约派一个豪放派,物种不通啊?】

【丐帮帮主:对对对,我记得李清照说过苏轼的词不协音律,好像是柳永的词可以唱出来,苏轼是抒发感情不管用词在不在调子上。】

见评论有人提到李清照怼苏轼,明意笑出声来:【这个评价是出自李清照的《词论》,里面可不仅是批评了苏轼,当时的李清照估计还没有我们年纪大,她在《词论》里直言:柳永的词有音调但过于庸俗,苏轼、晏殊、欧阳修写出来的词不协音律过于粗糙,王安石你写文章就行了你的词我真的读不下去,秦观的词就像穷人家的美女少几分气度、贺铸这人写词不会引经据典......】

【喵呜:不愧是我李姐,这北宋大半个文坛你是要一口气怼个遍啊......】

【啾咪:可是,她完全有这个底气这么怼啊!这种人美路子野还有实力的样子我爱死了好嘛!】

北宋,凡是刚刚被提及到的文人们一起黑了脸。

这个叫李清照的究竟是哪里冒出来的小丫头!每一篇词之于作者都是宝贵的心血,如今却被指出来公开处刑,他们倒要看看这小丫头片子写出了什么惊才绝艳的词句,才能放出这种狠话。

欧阳修活了半辈子,久居高位,已经很少听到有人这般说自己了,第一时间竟然是感到新奇,莫不成这女娃娃对于词学颇有研究?若是能召她来和士子们讨论,共同促进词学兴盛,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沈括:不知道这位李姑娘家住何处?何方人士?】

明意回道:【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也是北宋有名的才子,最有趣的是,苏轼从杭州回去李格非还拜入了苏轼门下,被列入苏门“后四学士”,不过按照时间算苏轼指导李格非文章的时候李清照大约还在摇篮里吐泡泡,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批评起父亲的老师来也丝毫不留情的。】

天幕外,一名甚是年轻的读书人愣住了神,这个读书人就是李格非本人。现在他又惊又叹,他以后会有一个女儿,还是千古第一才女,这么盛的名头?

【其实苏轼的词反而开创了词的另一种写法,那便是忽视音律的限制,将词变成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这样一来,只要文人心有所感,便可写词纪念,这种法子对词的兴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幕上,头发花白的苏轼才不管什么词风之论,近来闲暇,又逢雨季,他出不了门,便一头扎进厨房研究美食之道。

东坡肉的做法他已经驾轻就熟了,并且将这个法子送给杭州城的食客店家,赢得了一致好评。这给了苏轼莫大的信心,他今日就在仿照着怎么把这道“东坡肘子”做的更出色。

猪肘子的肉要比其他地方更厚一些,这就十分依赖掌厨者对火候的把握,若炖的时间不足则生硬难嚼,若火势过旺则又容易让肉质变柴。

但苏轼俨然是个好厨子,这道“东坡肘子”被他做的烂软细嫩,热滚滚的酱汁淋在肉上,加以葱花点缀,一口下去满齿留香,既不感到油腻又能饱尝猪肉的鲜美。

主菜上桌,若无美酒实在是一大遗憾。

苏轼又取出自己珍藏的佳酿,这酒是他在黄州时自己琢磨出来的方子,取糯米和蜂蜜混合酿造,再藏于瓮中窖藏,待到取出来的时候,满室飘香,是为“东坡蜜酒”。

吃一口肉,喝一口酒,吃饱喝足泡个澡倒头就睡,苏轼觉得比起弟弟在朝中诸事缠身,自己快乐的好似神仙。

【123:老苏这一路走来,写诗搞厨艺,愣是一样都没忘啊!】

【丐帮帮主:而且杭州政绩搞得也不错,害!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猪肘子的差距都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来以迷人的风光引文人墨客驻足流连。苏轼这种爱吃爱玩的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处风景。

四月春盛,当年白居易在西湖旁留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名句,苏轼当然要去赏一赏这湖畔繁花。

同伴邀约,宾客尽欢,苏轼提笔写下“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来赞颂西湖风光。

恰逢飘雪,西湖周边被一层浅白覆盖,苏轼提着温热的酒壶,踏雪走过溪桥,眼见西湖湖水未冻,泛舟游湖赏雪又是一番乐事。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未持续多久,自他上任以来,杭州地区灾害频发,先前的旱灾还未缓过去,一场水灾又将周边淹了大半。

苏轼忙于治灾时,弟弟苏辙也是在京中一路高升。

【大家在网上所津津乐道的,苏辙为了捞哥哥一路坐上了宰相,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苏家兄弟两个在仕途上向来是共进退的,此次苏辙在京中被提拔为了尚书右丞,位列辅政之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