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
重的声响:“苏子由,那是我留给你珍藏的,你怎么都拿来送人了!”
苏辙被自家老哥整的很懵:“哥,你的字我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吗?不至于现在就开始珍藏吧,以后有的是呀!”
好吧,你说的有道理。苏轼咽下自己那点稍纵即逝的不开心,重新提起了笔开始写,一边写一边不忘叮嘱道:“虽然你要多少有多少,但送人也要适可而止,你老哥就一双手,这样下去要累死了。”
【明朝梦里:哈哈哈你就宠他吧!】
【123:懂了,找苏轼本人讨字画不一定成功,但找弟弟要一定不会落空!】
【其实到这个时候苏轼的名头已经响彻全国了,甚至在苏辙出使契丹的时候,一进城就在契丹的酒馆墙上看到了自家哥哥的词。】明意顿了顿,继续道:【可能小苏被一群契丹人围着打听自家老哥事迹的时候也是又惶恐又惊喜,原来自家老哥已经这么火了。】
天幕上,苏辙奉命作为使者出使契丹。苏轼一夜未眠,天还未亮就站在了送行的驿站。
虽然契丹近些年来和宋朝也算和睦交好,双方之间礼节也甚是充足,但万一子由去了回不来呢?自己可就这一个弟弟啊。
苏轼检查了一番弟弟的行装,恍然想起来,二十多年前自己第一次去凤翔上任,弟弟也是这么骑着马来送自己的,那个时候的子由清瘦年轻,一晃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二人又在分别。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还未分别,苏轼就已经开始畅想自己和弟弟隔着云海相望了,“更沾巾”大家有没有很熟悉呢,没错,此处和那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在告诫弟弟不要因为路远就伤感。】
【123:老苏你看清楚,伤感的到底是你自己还是弟弟!】
【丐帮帮主:综合来看,苏轼自己更伤感一些哈哈哈.....】
明意继续解读这首送别诗:【“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这句苏轼笔锋一转,把兄弟之情上升到了国家角度,是在鼓励弟弟你这次冒着风雪和路途艰辛前去,就是要让契丹人看看我们宋朝杰出的人才是什么样的!老苏他鼓励式教育有一套的,很自信自家弟弟就是那个人才!】
【但是这首诗最后一句又是怎么说的呢,“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单于要是问起你的家世,你可千万别说夸耀自己在宋朝的盛名,你万事低调一些,平安回来就好。当时辽国经常会扣押一些宋朝有才学的使者,苏轼一联想苏家在朝中的风头,更加为弟弟的安全提心吊胆,这才免不了嘱托弟弟要万事小心谨慎。】
【这首《送子由使契丹》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一向豁达乐观潇洒豪迈的苏轼在这首诗里变得小心谨慎,一边鼓励弟弟要为朝廷争光,一边又叮嘱他不要出风头,可谓是把离别的不舍、家国的大义、作为兄长的关切叮咛、殷切盼望弟弟平安归来的感情全部糅杂在了一起,字句之间都是复杂情感的自然流露。】
【丐帮帮主:我宣布,这是看了这么久直播苏轼最靠谱的一次!】
【咖喱饭:也是最像哥哥的一次!】
天幕外的苏洵连连点头:“说的不错,我赞成。”
作者有话要说:
1.《送子由使契丹》这首诗的时间要更靠后一些,是苏轼准备离开京城去杭州的时候,特此提醒,希望不要误导大家。
2.苏轼说司马光那段,参考《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第25章 扶摇直上(三)
【上次我们说到苏轼写折子请求外放,已经做好准备不去上朝了,整日里躺家里睡大觉,可没想到高太后并不答应他,直接把他叫到了皇宫,开始打感情牌。】
天幕上,铜制金兽香炉内燃着只有宫廷才能用的上的荔枝香,丝丝缕缕的烟雾从香炉上的小孔飘出,又在大殿内散去,无影无踪。
苏轼来到殿中行礼,见到偌大的宫殿内只有太后和小皇帝二人,其余大臣下人一概回避,不由得内心纳罕,太后她老人家这是要跟自己说什么泼天的机密,竟然连伺候的近侍也不曾留。
“苏学士免礼。”
主座上雍容华贵的女子首先开口,小皇帝哲宗也学着祖母的样子给苏轼赐座。
娘娘和官家这么客气?自己最近也没写啥过分的文章啊?至于发发牢骚和同僚开开玩笑,这也能被叫来单独谈话?
“苏学士,你请求外任的折子老身看过了,学士性子耿直,在朝中想必受了不少委屈,但无论旁人怎么说,老身和官家都是相信学士的为人的。”
苏轼感动道:“臣叩谢太后娘娘和官家,既然娘娘也知道这朝中对臣的忌惮,不妨选一处偏远的州郡将臣派了出去?”
高太后但笑不语,也不去接苏轼的话头,顿了顿反问道:“苏学士可知当初将你从黄州召回,又不顾群臣阻挠一路提拔,这是谁的旨意?”
苏轼愣住:这还能是谁的旨意?难不成您老人家梦里受神仙托梦要将我高升?
“重新起用学士,既不是老身的意思,也不是官家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先帝临终时的托付。当年乌台诗案先帝身不由己将学士下狱,而后又将你们苏家兄弟俩贬到穷苦的地方上任职,为此先帝不知道感叹了多少次屈才。学士在黄州写的文章,先帝每隔一段时日总要派人特意抄来品读,让苏家兄弟才尽其用为国尽忠,是先帝死前未能完成的遗憾,苏学士听完这些,还想着要退避地方明哲保身吗?”
苏轼心中大动,古往今来,没有什么比君主的知遇之恩更让一个忠臣感到热血沸腾了。收拾好情绪,郑重地行了一礼后,苏轼回道:“臣此后定当忘却私利,尽职尽忠!”
走出皇宫禁内,想到太后方才屈尊讲的一席话,苏轼仍旧感到眼热。他是个感性的人,当年在狱中想到吾命休矣落过泪,出狱后看到弟弟写的那篇《为兄轼下狱上书》老泪纵横过,经历了黄州的一番磨炼,已经很少有让他眼热的事情了。可想到先帝临终前对他的牵挂赏识,苏轼还是触动颇深。
一介文臣,无所回报,他只能多为朝廷揭发几个小人、多指出一些时弊来回报官家的信任了!
于是朝臣们第二日上朝,便看见已经有大半个月没露过面的苏学士身着绯袍、腰间挂着御赐的金绶玉佩,脚登花纹皂靴,昂首阔步地从他们面前走了过去。
朝臣们纳闷,这位主子不是祈求外放吗,这是又改主意了?
【123:老苏这身帅嘞!有模有样的!】
【喵呜:宋朝低品阶的官员都是穿绿袍子,五品以上大官穿这种绯红色官服,你看这么站一排,果真有文人风骨的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