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


个略带温和的小老头,也表示自己当年不应该过分固执,而应当寻求朝中君子的合作。二人把酒言欢,王安石三番五次劝苏轼留下来别走了,因为他一个人在金陵养老还挺闷的,就缺苏轼这种没心没肺整天乐呵的人!】

【123:啧,苏王happy ending,只有司马光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喵呜:君实表示很屑,还不如回家砸缸!】

天幕外的王安石因为这番话陷入沉思,他是个倔牛他承认,但是自己真的做错了吗,天幕降下以后,像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君子会愿意加入到变法里面来吗?

与此同时,欧阳修和司马光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即便有天幕解说未来,他们依旧感觉王介甫的主张惊世骇俗,未来如何取舍,这实在需要当面和王介甫长谈。

【其实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可能也存在着性格上的瑕疵。儒家提倡固守传统,王安石当年锐意求变,历代反对者在史书上对其大批特批时,应当也未想到有朝一日后世之人会为他正名。不过王安石也是幸运的,宋神宗不是一个轻易被人言左右志向的人,即便迫于舆论压力将王安石罢相,新法依旧在王安石罢相后施行了数十年。】

【我们中学时应当还学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中有一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种毅然决然追求志向的风采哪怕放在今日依旧令人动容。】

讲到此处,明意终于归于正题:【按照我们先前的讲述,中年苏轼这个时候已经离开黄州到达金陵,下一步估计就要升官了。这个时候的王安石也不再批评苏轼不靠谱,而是在读完他的诗文后长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123:懂了,君子之交,生气的时候互相骂,冷静下来拼命夸!】

【奥特伯爵:王安石夸得很对诶,确实过了几百年也就出了一个苏东坡!】

【喵呜:对啊,宋朝也就出了一个王安石。】

天幕上,缺席了良久的投影再次出现,逼真的让人身临其境。

画面中的苏轼站在船头,小船悠悠靠岸,他看清了岸边的人。

岸上的不是别人,正是骑着毛驴来接他的王安石。

江南风细,杨柳垂地,轻舟缓缓停下。一路舟车劳苦的苏轼和衰病缠身的王安石相视而笑,这一次,抛开了曾经激烈的争执,只余故友重逢的喜悦。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参考:

1.《王安石传》梁启超

2.《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苏轼:介甫,拜拜了,我要升官了!(跨起小包袱)(昂扬迈步)

第23章 扶摇直上(一)

【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当都知道,苏轼并没有像王安石期待的那样留在金陵与他作伴,因为他接下来马上就要升官了。】

【就在苏轼拜访过王安石后不久,年仅三十三岁的宋神宗英年早逝,这位有理想有抱负、倾尽心血支持新法的皇帝一死,意味着保守派要再次上台。历时九年的王安石变法也随之付之一炬。】

天幕外的王安石神色一黯,没想到,变法才执行了九年,这对于改变宋朝贫弱交加的局面是万万不够的啊!

虽然早就听这天幕上的女神仙提及过赵家的皇帝们都不太长寿,但再次听到一位年轻的君主逝去,赵匡胤还是跟着揪心了一把,在位者不能康健长寿,就意味着颁布施行的政策有可能朝令夕改,再加之这几个皇帝都是年纪轻轻就薨逝,留下的继任者年岁必定不大,长此下去主少国疑,这皇位很可能就落在旁人手里了啊!

不行,他这就下令让太医署给宫中的皇子皇孙们调养身体!不过转念一想,这些英年早逝的皇帝们论理也不算是自己的后代啊,这样一盘算,他看向赵光义的眼神就更加复杂了。

另一时空下,围在宋仁宗身边的一众大臣正在犹疑不定互相争论,那天幕上所说的王安石变法,到底是福是祸?经这女神仙一捣鼓,官家不会真的把王安石喊来中枢提前进行变法吧?

【宋神宗死后,他的儿子哲宗继位,但是哲宗继位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屁孩,宋朝一直有太后临朝的传统,这个时候自然就把宋神宗的母亲、小皇帝的祖母高太后搬出来垂帘听政辅佐政务了。】

天幕外的一些臣子闻言哗然:天,那可是一国之君,这女神仙竟然直呼小......小屁孩?

【宋朝前后一共有八位太后临朝听政,在位期间大致都体现出求稳的施政风格,不过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也许这当中也有太后想过效仿武则天当年的风范,但迫于朝堂上文官的势力束缚只好作罢,最后不得不还政给皇帝了。这次临政的高太后就是比较偏向保守派的一位太后,在神宗死后她便立即召回了司马光、苏家兄弟等人,改年号为元祐,企图效仿宋仁宗当年仁慈的风范。】

【123:我一时竟然不知道该高兴老苏终于升官了,还是悲哀安石的心血付之东流......】

见到这条评论,明意善意提醒道:【你先别纠结,你且看着,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书生意气的苏轼了,他对于新政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天幕上,全息投影像一幅画卷慢慢展开,栩栩如生的苏东坡再次回到观众的视线里。

朝廷下令,召苏轼为礼部侍郎、苏辙为右司谏,苏轼一开始是强烈拒绝的,自己从乌台诗案流落黄州吃了不小的苦头,再不懂点官场的智慧就真的是傻子了!兄弟两人这次一起被提拔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凭借着他在黄州吃糠咽菜四年养成的直觉,他觉得自己应该拒绝!

可是太后的意图也很坚决,无论苏轼怎么推三阻四,就是一心要请他回到汴京来任职,不仅要回京任职,还又赐予了他中书舍人这样的高职,苏轼推脱不了,只能立即风雨兼程赶到京中受命。

虽然不想当出头鸟,可一想到在京城就能每天见到弟弟,苏轼顿时又觉得自己可以!

于是苏家两兄弟就这样扶摇直上,一起成为了太后面前的红人,有人追捧讨好、有人眼红嫉妒、也有人瑟瑟发抖,因为他们想起了自己当初在乌台诗案是怎么不遗余力地把苏轼往死里整的......

【苏家兄弟度量大,对于当年攻击自己的大部分人是一笑置之不再记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过那些为谋私利不择手段的小人们。比如当年在乌台诗案颠倒黑白想方设法想要苏轼去死的李定等人,这么多年借着新政的名义排除异己祸害忠良,苏家兄弟俩一点情面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