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
【这两首绝命诗大家可能会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里面做到,但我今天还是想把它们挑出来一起欣赏一下。】
天幕外的苏轼撇了撇嘴:这姑娘好生残忍,那是绝命诗诶,你怎么可以用“欣赏”这个词。
【这两首诗呢,题目都叫做《狱中寄子由》,其一是这样写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大概意思呢就是皇帝您伟大啊伟大,小臣我作死啊作死,没活到自然死,丢下一家十口让弟弟操心。死了以后就随便找个地方把我埋了吧,只是可怜弟弟以后要孤零零一个人在下雨的夜晚思念我。弟弟,咱约好了啊,咱下辈子下下辈子还要做兄弟啊!】
弹幕里飘过来一排省略号。
沈括也学着别人打了一排省略号。
【萌萌哒:主播,我咋觉得本来挺伤感的氛围,被你解释的这么搞笑呢?】
【爱吃红烧肉;赞同楼上,而且让苏辙一个人在下雨的夜思念自己这是什么鬼,苏轼也太懂电视剧套路了吧!】
明意无辜:【这真的是苏轼自己写的,而且死到临头第一件事居然是和弟弟约好了下辈子还要当兄弟,这么好的兄弟情你们没get到吗?】
反正青年苏轼没get到,天幕之上,出自自己笔下的那首诗是那么的无奈悲伤、感天动地,可这女子的解释是那么的......粗鄙?难道现在时代变了,天上的神仙都不读书?
原本想去弟弟那里寻求认同,苏轼一扭头却被吓了一跳,只见旁边的苏辙此刻眼含热泪,一副情绪震荡自怨自悔的模样,分明是被天幕上的那首诗给吓到了。
苏辙眼眶发红,扭过头来看向自家哥哥,语气里满是坚定:“哥,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做官,我绝对不会让这神迹里面的事情发生的!咱兄弟俩下辈子还做兄弟,我做哥哥,我来保护你!”
苏轼是个感性的人,原本还没觉得什么,此刻被弟弟这么一煽情,立刻回了弟弟一个大大的拥抱,于是光天化日,苏家兄弟俩在大街上紧紧相拥,两人都是眼底发热。
苏洵急匆匆赶到贡院外,看到的就是俩儿子这副傻样。
“咳咳”苏洵故意咳嗽了两声:“你俩这是干啥呢?”
老父亲在兄弟俩人心里还是威严的,苏辙连忙松手,弱弱地喊了一声父亲。
苏洵简单应了一声,原本想和儿子们讨论这天幕中的事情,就听天上女子的声音再次响起。
【我方才也和大家说了,绝命诗有两首,另一首主播就不全部拿出来鉴赏了,给大家挑出主播认为不错的句子来品读。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这句出自苏轼绝命诗中的第二首,梦里自己想要去云山归隐的那颗心就像鹿一样飞奔,但现实是自己就像在锅里面煮熟的鸡。大家看这绝妙的比喻!这鲜明的对比反差!苏轼此时觉得自己快要死了的无助和无奈凄惨,是不是一下子就生动形象了!】
【123:我下周要考试了,我像锅里煮的鸡。】
【醉花阴:我下周要跑八百米了,我像锅里煮的鹌鹑。】
【东边雨:我今天加班到晚上九点,我像锅里煮的大闸蟹。】
苏家父子三人看着天幕下排这一连串的比喻:???
苏辙还是问出了心中疑问:“这些人为何也能在天幕上作诗?也是哪路神仙吗?”
苏轼接话,真诚评价道:“那看来这批神仙整体文化水平都不怎么样。”
汴京城内,当所有人都在为天幕上苏轼的遭遇感叹时,只有一个人还置身事外,那就是当朝礼部侍郎、皇帝亲封的翰林大学士,欧阳修。
原因无他,因为就在神迹还未降临前,副考官梅尧臣一脸激动地拿着一份试卷来找他,直言后生可畏、他在一众试卷里发现了天才!
欧阳修向来爱才,一听这话立马放下手头的所有事细心捧读这份试卷。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且不说其中的内容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也不论这一手好书法看的人心旷神怡,就单论这篇文章的行文风格,一改五代以来华丽奢靡追求骈俪的文风,这岂不是正好和自己提倡的古文运动不谋而合!
“妙!写的妙!老夫读完都自觉汗颜,老夫要为这后生让出一条路来,助他一臂之力,放他出人头地!”
发现一篇锦绣文章、一个少年英才,这位大学士内心满是激动,想着自己有为国家发现了一位栋梁之材。只是北宋的考试采用糊名法,即便是主考官欧阳修也不知道这考生究竟姓甚名谁,他下意识以为这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文章,为了避嫌,转念一想,还是将这篇文章划为了第二。
刚刚划定名次,便听窗外小厮着急忙慌地奔来:“学士!学士!官家急诏让您入宫!”
作者有话要说:
小苏,有没有一种可能,努力做官救不了哥哥,你最好直接当皇帝(bushi)
第4章 乌台诗案(四)
礼部省试,为皇帝擢选进士,原本是要锁院五十日的,但皇帝派人星火急诏,欧阳修以为出了什么天塌地陷的大事,急忙命人备车往皇宫里赶。
路上听侍从详细交代了天幕一事,欧阳修才意识到在他沉浸在那篇文章的时光里,大宋都发生了什么。
“苏轼......”欧阳修捋着自己花白的胡子,“若神迹所言为真,忠心耿直的臣子在来日遭到这般迫害,老夫必当极力避免此事发生。”
侍从擦了擦额头上的虚汗,心道自己到底该不该告诉自家大人那个时候大人已经驾鹤西去了。
赶到皇宫中时,宋仁宗赵祯和枢密使韩琦已经等候多时,仁宗免了欧阳修的行礼,开门见山:“永叔,你来了,你可曾听说神迹降临一事。”
宋仁宗向来是出了名的仁慈包容,永叔是欧阳修的字,宋仁宗这般称呼,可谓将自己的身份一降再降。
“来的路上已听小厮转述,不知官家如何看待此事?”
宋仁宗犹豫片刻,开口道:“这神迹大体围绕苏轼一人展开,可见那苏轼在后世定是蒙受了不小的冤屈,我大宋自开国以来一直崇尚文治,优待文臣,朕身为天子,自然不忍看着这种事发生。”
欧阳修俯身:“老臣与官家所想一致,苏轼既然才学过人,自然应当留在朝中长久效力发挥作用,而非被小人所害。”
“可是,那神迹中的女子称大宋为北宋,朕思量着,难不成在后世还有个南宋西宋不成?还有那宋神宗到底是赵家的哪个子孙?”宋仁宗终于问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无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