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5


再来;没登记过的百姓们,则需拿着过去的鱼鳞册来重新登记原来田地;始终没人来登记的田产,在清查后会直接收归公家;以及官府再度重申允许开垦荒地——前三年不收税,但若是申请开垦荒地后,到期却做不到最低限度的交税,最重刑罚可入狱。

与此同时,开始新政的科普宣传,重点放在田税和户税上。

田产税安临琛用的是大锦版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不管你地里种了什么,只要将规定的税部分交完,剩下的不管多少,都是自家的;且明确规定了可以以银代税,以及写明功名的免税额度。

其他产业税则按‘户税’走,按照盈利多寡收税,不达到最低征收限一律不收;同时废除‘人头税’,降低商税。

不管是哪项,都比前朝要低太多。

最后一条最为炸裂,朝廷明确通知,以后要‘官绅一体纳粮’了。

不过身具功名者和已担官任者,会根据功名大小和官位品级有一定的免税额度。

这条政策上明确标注着:大锦是天下人的大锦,纳税者缴纳的税钱最终定会回馈到百姓本身。

不管此时相信的人有多少,朝廷都已经明确地将态度摆了出来。

免税三年即将结束,不少百姓从太和三年的正月就开始等待朝廷公布新的赋税政策。

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土地才是生存根本,新朝廷一日不公布新的税收政策,人们的心就一日落不到实处。

却不曾想竟等来了如此宽宏的政策!

不少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听完科普后便默默流泪;一些热情赤诚的,更是拿出自家的土特产送给当地的父母官以及给他们科普的小吏们。

感情都是相互的,这些赤子之心,让不少新上任的官员内心火热,愈加克己奉公,以民为邦本。

新政无形中将官民的距离拉近,更是增加了人们对新朝的信心和热情。

普通百姓在感恩戴德,普天同庆,但对于一些大家族们,则是一脸便秘色了。

他们手中恒产众多,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交的税也更多。

再者,又不是家家都有身具功名的读书人可挂靠的!

之前皇帝下旨废除贱籍的时候,最懵的就是他们;尤其皇帝这一手突然,打了不少人一个措手不及,导致很多原本是他们‘家生子’的奴隶们,突然就自由了。

这可是吃着他们家米面、穿着他们家的布匹长大的奴隶!

凭什么!

现在突然田改,更是伸手到他们的田地上了。

现在能被称为大族的,哪家没点祖产族田;田越囤越多,税能免则免;大家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到他们就要交税了?

这是在要他们的命,掘他们的根啊!

但‘官绅一体纳粮’此项一出,所有不满的人集体哑巴了。

人家当官的都要交,自己有什么底气不交?

是以最后这些人嘴上骂骂咧咧,行动却相当老实迅捷;深怕拖拉着不去登记惹上大麻烦。

开朝至今,朝廷关于田产这块的登记就一直在继续,但直到现在,才算初步登记结束。

各处忙忙碌碌之中,太和三年慢慢过去。

太和三年十一月中旬,淮南省临延府怀翼县,县衙后厅书房。

怀翼县令嵇春生默默盯着手里的舆图,热泪盈眶。

他带点鼻音感慨道:“终于做完啦!”

这是朝廷给每一位县官下达的最基础也是必须完成的第一要务:测绘当县舆图。

舆图上包括但不限于地形勘测、山川河流;还要有民居分布、道路走向、作物种植等等,越详细越好。

在绘制当地县城舆图之前,他们先拿到手另一份更大更广阔的舆图——自己所在省的所有府城舆图。

发到他们手中的舆图,详细到省内各个府城,描绘的甚是详细;县与县之间的轮廓同样清晰,但到了县城范围内,就是一片空白,等着他们把自己所管理的县城内容填上去。

据说这些地图会上交汇合,共同绘制成全新的大锦;以后的官道、民道的铺设,都会依据这份舆图。

光想一想,就令人热血沸腾。

这事情太过重要,他是半点也不敢懈怠,更不敢出错。

嵇春生到任后,除了当好本地的一方父母官以外,最多的事情就是带着属下们用脚丈量这怀翼县了。

知道他们要画舆图,不少百姓自发帮忙,很多地方他根本不知道还有人家还有路,都是当地人帮他介绍带他过去的。

思绪转了一圈回到眼前的图上,嵇春生由衷佩服皇帝;这些舆图那么精细,怕是已经准备好多时了。

陛下当真是,走一步算百步。

感喟完,他将备份好的舆图与备份的新黄册、鱼鳞册一起收好,火速投递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

靠着这些陆陆续续从各地汇集过来的数据,太和三年末,安临琛算是完成了大锦第一次的‘人口普查’。

各处一派顺畅的情况下,大锦进入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期,一路高歌猛进。

因着朝廷新官派到哪、新路就铺到哪的架势,各地的人们总算脱离报纸、亲眼见识到水泥这种混凝材料的实用性与速干性。

说句神物不为过!

崭新的水泥路瞬间引爆了人们对水泥的热情,使得水泥成为一款人尽皆知的粘合剂、建筑材料。

实用当前,它的使用范围被迅速推广扩大——从铺路到房屋建设,从塑形到填充石墩桥梁。被朴实又聪明的百姓开发出了无穷的用法。

不少水泥工坊一跃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太和四年正月,年节假期一过,安临琛就召了几部重臣齐聚,开起了不算小的小会。

三年已过,他的人才培养计划总算能搬上日程了。

“铺设学院?”

“专业化?”

“从上至下?”

皇帝的话让不少人陷入沉思。

大锦在教育这一块的后劲相当不足。

不说前朝战乱多年,民不聊生下自然读书人减少;只说在前朝还算平和的时期,上层的高位者们对知识的把控也相当严密。

彼时不管是当政者还是其他高位者都对知识开放报以最严苛的态度,愚民政策从上至下贯穿彻底。

百姓都被教化成无知无觉的傻子,他们才稍感安心。

但其实再往前数不是这样的。

比如宋代,仁宗以后,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至宋徽宗时期,全国由官府负担食宿的州县学生人数更是达到了十五、六万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官办学校以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出名的书院相当之多。

再反观如今的大锦,多少地方连县学都凋零了,更别说往下的镇村了。

如今世道太平各处安稳,百姓对朝廷的信任稳步升高,现在还不办学什么时候办?

眼见下面的人都陷入思考者模式,安临琛微咳一声,将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