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2
口气,终于开口道:【薄昭干了一件大事,在封地杀了朝廷派去的使臣,细节上没有写,单一句话,“将军薄昭杀汉使者。”为什么杀,没有解释。重点在后头,《资治通鉴》后面继续写着“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什么意思?就是说刘恒不忍心杀了自家的舅舅,然而薄昭犯法,刘恒断不能容忍,于是刘恒让人上门跟薄昭喝酒,希望薄昭能够自杀。薄昭必须不肯,活得好好的人,他哪里舍得死?行,
刘恒一看好说不行,
竟然让人在薄昭的家里哭丧。人没死先哭起丧来,不正是逼得人不死也得死吗?】
!!!无人不惊,如此行事的刘恒,听起来也不是不可能。
【《资治通鉴》记载此事,确实挺像老刘家的做法的,心机手段样样不缺。既没有坏自己的名声,又能平天下众怒,作为一个皇帝当成这样,非常的牛。架不住《史记》没有记载,《汉书》也没有记载!好想问问《资治通鉴》的编写人们,他们是怎么知道这回事的。】
瞧着沈悠意味深长的眼神,谁心里不得狠狠的唾一唾把史书写成小说的人们。
内容确实精彩无比,架不住在事实上不太讲究,并非一桩好事。
【其实我们都知道的,太史公对老刘家的人其实没什么好感,但凡能够体现刘家人薄情寡义的事,太史公不会不记。照旧那句话,史书的记载按规律越靠前越可信,越往后,信不信在各自吧。汉文帝杀舅一事,真真假假,大家伙自己辨别,本人是不信的。】
【可以说,刘恒能够坐上皇位,能够平定诸王叛乱,别的事情上,萧规都能曹随了,余下国政,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治在他手里继续发扬光大。此后刘恒曾两次改赋税,终他之后的大汉一朝的三十税一制,由他定制。刘恒“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如此,汉文帝刘恒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对啊,盐铁允许私营,在我们现在看来是要出大乱子的,在当时的局限性来说,弛禁的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补充一句,汉文帝还允许私铸钱令。】
汉文帝听到这里微拧紧了眉头,不妥吗?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盐铁私营也好,私自铸钱也罢,都是不利于国家经济的事,但在当时的大汉其实有一定的益处,而坏处,汉武帝时察觉了一些,有所补救。政策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影响,甚至是失败得出总结的。对刘恒来说,他认为一系列的操作对大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要做,至于后续,法非一成不变的,什么政策都讲究因时制宜,只要当先祖的别留下什么祖宗之制不可改就成。】!
第280章 削藩
朱元璋眉头跳跳,有一种沈悠在暗暗骂他的感觉。
【汉文帝刘恒的一系列政策于大汉而言是有利的,他在不遗余力的休养生息,也在不断想方设法让国库变得丰盈。当然,对外既然在刘邦兵力充沛,甚至精兵强将远胜于他的情况下都没能打赢匈奴,刘恒坚定执行和亲政策,别管匈奴怎么咄咄逼人,他只一味稳住。】
【汉文帝刘恒在位一十二年,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让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文景之治是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是由汉文帝开启的。既然讲了汉文帝,不得不讲一讲他的儿子汉景帝了。】
【提起汉景帝,第一时间脑子里闪过汉景帝刘启的啥事呢?嗯,七国之乱?杀晁错?往前杀刘邦的侄子刘濞的儿l子刘贤?刘濞可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细论起来何尝不是因为刘启杀了他的儿l子刘贤?不过,汉文帝时又不是没有人造反,都是刘家子孙,纵然不是刘邦的儿l子,并不代表刘濞没有野心。】
七国之乱,杀晁错,又杀堂兄弟,汉景帝刘启听起来故事比他爹刘恒更多。
汉景帝刘启听到自己的名字,不知怎么的,想抹一把冷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是这样评价汉景帝刘启的: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帝之为太子也,吴王濞世子来朝,与帝博而争道,帝怒以博局提杀之。濞之叛逆,势激于此。张释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邓通,文帝之幸臣也,以吮痈之怨,困迫至死。晁错始与帝谋削诸侯,帝违众而用之,及七国反,袁盎一说,谲而斩之东市,曾不之恤。周亚夫为大将,折吴、楚之锐锋,不数月而平大难,及其为相,守正不阿,恶其悻悻不屈,遂以无罪杀之。梁王武,母弟也,骄而从之,几致其死。临江王荣,太子也,以母失爱,至使酷吏杀之。其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际,背理而伤道者,一至于此。原其所以能全身保国,与文帝俱称贤君者,惟不改其恭俭故耳。《春秋》之法,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然陈侯平国、蔡侯般,皆以无道弑,而弑皆称臣,以为罪不及民故也。如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犹称贤君,岂非躬行恭俭、罪不及民故耶?此可以为不恭俭者戒也。】
【苏辙的评价算是将刘启的生平做过的大事都总结了,关于刘启的性格捉重点“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大家伙应该没有忘记我在之前提过的窦婴里有简略带过,窦婴之死,死在汉景帝留下的诏书上,毕竟,听窦婴当时的意思,汉景帝给他留下一份诏书,为的是让窦婴在危难之时得以自救。结果正是这份诏书,让窦婴落入死境。谁让宫里没有留下副
本,根本无法证实窦婴是不是真得了汉景帝的遗诏。假传先帝遗诏,窦婴岂能不死。】
秦始皇此时没有作声,话是人说的不错,仅一个窦婴来说,其实并不能说明汉景帝刘启忌克少恩。窦婴的操作先前听来并不像一个聪明人所为,没准汉武帝刘彻的母亲也坑了他一把。
汉景帝之后的人,但凡知道汉景帝晁错一事的人,无不认同无比那句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
【当然,窦婴之死有没有汉景帝的运作咱们不能确定,咱们说一件确定的事,杀晁错。晁错是谁啊?他少年时师从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