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4
不敬于天,谁又敢说什么自古男在上,女在下,男为尊,女为卑呢?
柴绍嘴角抽抽,他要怎么接话?接不上。
武德六年,他并不希望眼前鲜活的妻子就那样的离去,如果让她自由自在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可以活得长一些,更长一些,和他白头到老,他觉得这样很好!
【平阳公主香消玉殒,柴绍的人生却没有结束。自武德七年三月起,突厥不断入侵唐边,八月十二日,秦王李世民在五陇板击退突厥军。为配合李世民,柴绍于二十三日在杜阳谷击败突厥军。武德八年,突厥又多次南下攻扰唐边,突厥侵扰鄯州,柴绍奉命前去救援。武德九年正月,柴绍率军攻打
胡人,六月,玄武门之变,都知道了结果了。柴绍拜右卫大将军。】
【柴绍一直在前线抵御突厥的侵扰,说是救火队都不为过。七月初三,柴绍在秦州打败突厥,斩杀突厥特勒一名及将士一千多余及,凯旋而归。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大封功臣,柴绍实封一千二百户。果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瞅准了时机,趁唐高祖李渊身边无人才动的手。”】
李世民??天幕,你这才知道吗?
谁谋反不得瞅准了机会?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可不是一句虚言。李渊!!!否则你以为李世民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得了手?沈悠:说得好像跟李世民来硬的你能斗得过似的。李渊……
【之前说过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们都是按灭国论的,嗯,柴绍参与灭了哪个国?梁国还记得吧。之前讲李世民在突厥内乱时,进军梁国,夺回朔方。这梁国,那是大业十三年起,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据朔方郡起兵反隋,后称帝,国号就是梁。大唐建国后,梁师都依附突厥,经常引突厥南下侵扰,唐军虽然屡败于梁师者军,但因其受突厥保护,未能将其歼灭,故而对梁师都,大唐的武将都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瞅的就是一个机会把人灭了。】
【终于,李世民瞅准了机会。突厥内乱,自顾不暇,哪能管得上梁师都,李世民从来都是一个擅长把握机会的人,他手下的人也一样。一边李世民派人用书信劝梁师都归附,一看对方不从是吧,行,软不行就来硬的。李世民让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伺机出动,刘旻得令那必须得严格执行。反间计了解一下,内部瓦解从来都是最好攻克的法子。】
【君臣不和,这国还能强盛都有鬼了。梁国之内降唐者接踵而至,梁师都名将李正宝本来打算捉着梁师都投唐的,没想到事没成,那没关系,他人降唐,大唐必须也是高兴的。这样一来,梁师都还敢信人吗?他不信,那就更让众臣不安了。恶性循环之下,这梁国能不每况愈下?】
确实是恶性循环,但要说解,也不是不能解的对吧!
秦始皇眼中闪过一道冷光,最后又确定了一定,这要是个有本事的,能败得那么惨吗?正是因为这梁师都无能,也就注定他的结局。
【好,局都已经开好,贞观二年,唐太/宗即命柴绍和殿中少临薛万均率军攻打梁师都,同时又遣刘旻等进屯朔方东城进逼。这种时候,梁师都必须得找
突厥救援,突厥也是不容易,自家都乱成一团了,还能派兵救援梁师都,毕竟是战略要地,卡着不归唐,对他们突厥百利而无一害。大军不能来,小股兵马支援还是可以的。】
【突厥来援就来呗,谁还怕他们不成?大队兵马,此时的大唐都未必没有一战之力了,更何况不过是小股的突厥兵马罢了。突厥兵至城下,唐将刘兰城偃旗息鼓,按兵不动,看起来像是怕了,不敢打对吧!直到黄昏,黑夜降临,梁师都一看对方没有战意,只好退兵,就在这时候,刘兰成大举进攻,大败其军。】
【突厥再忙与内乱,这种时候也反应过来大唐不趁乱出兵突厥,而是要攻下朔方,明摆着是要先收回这战略要地,将来再慢慢收拾突厥。突厥援兵驰救朔方,大唐能不防着他们这一招?柴绍在离朔方数十里处与其遭遇,柴绍率军奋勇出击,大破突厥军,随后乘胜包围朔方城。这一回突厥算是看出来,他们要是再敢派兵前去救援,下场都只有一个,有去无回!】
【诚然朔方是很重要,可是再重要也不能一直不断白白的搭上突厥将士的命。再说,突厥内部人心各异,再派出兵来送死,只会让颉利再一次失人心,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再次引发内乱。颉利哪能再让此时的突厥再生事?失去最强力的外援,朔方的结局昭然若揭。】
第125章 引人非议的功臣
提起朔方,大唐不少人都觉得扬眉吐气了。梁师都仗势欺人,真以为大唐就没有奈何他的时候了?
哼,怎么着了最后?
【随着城中粮尽,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堂弟梁洛仁杀梁师都,举城而降。朔方归唐,为大唐日后反击突厥准备了前进基地。柴绍也被论功行赏,转左卫大将军,又为华州刺史。】
【贞观三年,突厥进犯,李世民诏令各路军马反击突厥,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与其他四路总管皆受李靖将军节度,,于贞观四年正月出征,终于灭东/突厥,大唐得以扬眉吐气。但凡能够参与此战的将士们,必无一不为之而觉无上荣幸。】
那是自然,对于贞观一朝的人来说,灭掉最强大的敌人,从今往后,大唐的耻辱得以清洗,他们所有大唐的都可以最头挺胸的告诉天下人,辱我大唐,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贞观七年,柴绍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为谯国公。贞观十二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柴绍去世,赐荆州大都督,谥号襄。贞观十七年,太/宗命画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柴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四名。】
李世民听着自家的姐夫,最终和姐姐一般早早离他而去,这心里依然不是滋味。逼李渊退位的平阳公主侧头问:“世民竟然没有让你陪葬昭陵。”
可不是,李世民对身边的那些重臣可是个个都希望他们能够一直伴着自己,生荣死哀,他在,大唐在,这些功臣都随他一直受香火。
柴绍和李世民之间关系不差,他仗打得也不差,竟然没有陪葬昭陵。柴绍瞪圆了眼睛道:“我与公主自当生同床,死共寝。”平阳公主一顿,淡淡的道:“你这又是何必。”
是啊,她都入了黄土了,葬哪儿都没有记载,嗯,死了十几年柴绍再来打扰好吗?柴绍亏得不知平阳公主想法,否则怕是…
【平阳公主与谯国公柴绍,他们既是少年夫妻,不难从一开始的史书记载中看出,他们的感情不错。夫妻两人也曾一道上过战场,为攻克长安而努力。若是他们夫妻能继续一道征战沙场,为大唐而战,必能再谱一段流芳千古的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