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0
徵灵柩所去的方向痛哭,竭尽哀思,命百官送灵柩至长安郊外。晋王李治奉诏致祭。李世民更是亲自为魏徵撰写碑文,并把它书写在墓碑上;之后更是为其创作挽词十首,以表哀思,再赐其家封户九百户。不得不说,太/宗待魏徵是真好。既是感激于能遇上这样一位纠正他一生的臣子,也痛心于魏徵的去世。】
这回就连魏徵都忍不住了,李世民如此厚待于他,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他分明只是尽了为臣之忠,没有想到竟然让李世民如此铭记。在他以为李世民待自己已经足够厚待的时候,天幕却告诉他,不止于此,还有其他,还有更多。
臣,谢陛下。”魏徵感激涕零,李世民哽咽道:“你们要是想要名利富贵告诉朕,朕一定赐给你们,别一个个先朕而去,朕受不了。
沈悠数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李世民听着他们一个个的名字,想着他们一个个的死去,心痛不矣。
但凡这些人活着,再多的功名他都给他们。一干臣子无奈之极,生死有命,哪里由得他们说了算?
【极尽哀荣的魏徵,身死之后想必也觉得此生无憾了。按理来说,魏徵的内容就该到此结束了,然而并没有!】
各朝代?
/人都没了,追谥也都有了,怎么就没完?天幕确定不是在逗着人玩吗?他们不信。
【这事说起来魏徵也挺冤的,说是无妄之灾毫不为过。前面说过,太子李承乾之位不稳,李世民以魏徵为太子太师,确实达到了震慑于朝廷内外的作用,可随着魏徵一死,李承乾走向了谋反之路,帮着太子谋反的人中有侯君集和杜正伦,和魏徵有关的不过是因为魏徵曾向李世民举荐,道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怀疑魏徵结党营私,李世民即取消新城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更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
??谁人不傻眼了,包括正伤心难过的李世民!!!
魏徵此刻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刚刚他还为自己能遇上李世民这样的明君而以为喜,结果天幕这就告诉他,他不用高兴太早,他以为自己死后极尽哀荣就不用愁了,他举荐的人谋了反,他死了也休想逃过一劫。
所以,没有人在意太子李承乾为什么造反的吗?
李世民:作为一个造反的过来人,跟我说造反,有可能成吗?不重要,不重要。秦始皇没能忍住的道:这李世民也太率性而为了。
因为魏徵举荐的人谋反,怀疑人结党营私,就把人的墓碑都给推了,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都说人死为大,死都死了的人,还不让人安宁。
刘邦倒是不甚在意的道:推墓碑而已,又不是推墓。
吕雉已经无话可说,死后鞭尸这个事也不是没有人干过,李世民一番作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有不当之处,却也不算毫无下限。
杨坚是听着天幕夸了李世民太久,久得让他都想问问,李世民难道一辈子就没干过错事,就是一个完美的君王了?
得,这回杨坚心下稍松,李世民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也会犯错误,他的太子也学得跟他一样,也会因为不安谋反。他自己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迁怒,做出叫人诟病的事来。
李世民此时已经尴尬得头都不知道怎么放了,一旁已经有大臣出面道:“陛下此举不妥。”
“又不是我干的。”李世民马上反驳。
对,大家都是李世民不错,他这会儿可是什么都没有干。
下方想谏一谏的臣子听着这话也觉得没毛病,确实不是李世民干的,把事情归到在他们眼前的
李世民身上,也确实不太妥当。
李世民尴尬归尴尬,立刻同魏徵道:魏爱卿,你听见了,没有你直言进谏,看看这皇帝变成什么样了。他下令推翻你墓碑的诏令,我们都知道不妥,竟然没有人劝阻,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可见那个时候朝中已无像你们这样的诤臣。诸位爱卿,朕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但朕很高兴你们都能劝谏于朕,不至于让朕犯下大错。朕也希望你们都能长命百岁,千万不要英年早逝,让朕身边连个拦着朕的人都没有。
自知自己性子的李世民知道,天幕说的这种事,他能做得出来,毕竟儿子造他的反,这个事对李世民的打击是相当大的,李世民未必不会迁怒。再加上没有人拦着,他就只能对不起魏徵。
一干臣子听着李世民的话,怎么有种皇帝耍无赖的感觉。
魏徵却认真无比的道:“陛下所言甚是,臣一定要长命百岁。毕竟,陛下只是让人推臣的墓碑而已,没有让人推墓,算是手下留情了。但臣还是希望这样的事情别发生的好。
李世民…
气弱得不敢吱声了。
怪,魏徵是没有怪李世民的意思,但引以为戒又是必须的。他一定要活长一点,再长一点。
【李世民把魏徵的墓碑都给推了,明晃晃的就是迁怒。按理来说也该到此结束了,可是这有些事,真是只有你想不到的,在二凤这儿没有任何的不可能。猜猜看李世民又对死去的魏徵做了什么?】
!!!李世民已然傻了眼,这还有下文的吗?
魏徵:我都死了还能一波三折?
第99章 大唐战神
沈悠目光变得幽深,唐之前各朝代的人耳朵都已经竖起来了,好奇极了李世民还能弄出什么妖蛾子。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句丽而后悔。回师之后,看着浩浩荡荡的大军疲惫不堪的样子,唐太/宗感慨叹息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行也。”即召魏徵的家人到行营,赏赐、慰劳裴氏,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并重新给魏徵立起墓碑。】
真,听完这一系列,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怎么觉得李世民是爱欲其生,恨欲其死的人呢?这高兴就给人写碑文,不高兴就把人墓碑都给推了,是正常皇帝会干的事?
【其实二凤出征高句丽这个事不是没有人劝过他的,只是诚如魏徵在《十渐不克终疏》中所写,到了晚年的二凤不可避免的犯了一个君王最常犯的错过,听不进别人的劝。再有理的话,不是如魏徵那样有理有据,常年劝他的人,他听不进去。】
【正因如此,贞观之治在后世不少人看来,随着魏徵去世后,也渐渐衰败。魏徵是大唐的标杆,他在那儿,能让李世民的皇权有所约束。其实,不仅是魏徵,那些在李世民身边能够向李世民进言劝谏的人,如长孙皇后,王珪,随着他们一个个的离去,失去这些人对李世民来说不仅是精神上的伤害,也是对大唐实质上的伤害。】
【从李世民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拥有一个明君所有的特质,胸襟宽广,有胆有识,目光长远,善纳谏言。可同样,他也具备一个普通人的缺点,暴怒,爱憎分明的同时,也时常以一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