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4
西风凋碧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九年义务教育出
来的大家伙,谁还能不会背上那么一两首宴殊的词呢?】
词啊,比起好词,或许沈悠所说的九年义务教育更引人注意。
“这后世倒真是越发让人好奇了,是什么样的环境下,能让一个姑娘对历史如数家珍。”秦始皇盯着沈悠,听到现在,但凡不是读过那么多的书,断不可能对历史知之如此之多。
沈悠:始皇大大,百度请了解一下啊!
可惜,脑电波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注定秦始皇是不可能得到答案。
【宋朝注重教育,为此才会养出那样多的文人才子,就如同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只为开明智,为国家孕育更多的人才。范文正公当初受邀请出任应天书院教席时,存的也是这样的一颗心吧。所以,在此期间,范文正公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论及天下大事,慷慨陈词,无不敢言。他以一己之力,带动士大夫修身养性,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更令应天书院学风焕然一新。至此,范文正公的声誉为天下传扬。】
【宋仁宗天圣六年,范文正公上万言《上执政书》,请宋仁宗改革吏治,书中直言朝中官员过多,理当裁汰,针对边境将士,亦当安抚。当时的宰相王曾对范文正公的万言书极是赞许。正好那个时候的晏殊也得以重任,王曾极力推荐范文正公,因而晏殊向宋仁宗举荐范文正公,道范文正公既往的功绩,唯盼宋仁宗重用之。】
【这一年,宋仁宗召范文正公,以其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的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啊,对了,宋仁宗也是年少登基,因此,在他年少时,以真宗之后刘蛾为皇太后,真宗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因而,这一位刘太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嗯,太后专政啊!不少人听到这句话心情都会变得十分复杂。
女人,不是所有女人都是一个好母亲,也会是一个好太后。
【刘太后执政十一年,至死不归权于宋仁宗,算是她最大的诟病。然在她临朝称制的时间里,她也算是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百姓。至少人家不像赵家的男人那样,没有半分自知之明。】
大宋朝的老赵家的男人们表示,有被内涵到。
【正直敢言的范文正公啊,就为了刘太后在仁宗十九岁时,依然把持朝政的事上书请太后归政于仁宗。这个事,大家都知道该请,毕竟早年皇帝年
幼,太后可以代理国事,如今皇帝都长大了,理当归政于帝王。啊,对了,关于刘太后和宋仁宗的故事,最流传久矣的莫过于《狸猫换太子》。】
已然临朝称制的刘太后听着所谓的狸猫换太子,第一眼落在宋仁宗身上,问:“我瞒过你的身世吗?
宋仁宗刚成年,当听着天幕所说的话,宋仁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刘太后此问,宋仁宗道:“并不曾。
“我曾苛待于你?”刘太后相对满意,却又继续问,宋仁宗更坚定的否认道:不曾。
所以,你说这些所谓的故事是怎么传出去的,传得更是沸沸扬扬。我竟然成了一个恶人,一个夺他人之子以求荣华的恶人?”刘太后半眯起眼睛询问,宋仁宗额头尽是冷汗,想解释,一时又不知该如何解释才好。
刘太后于此时已然挥手道:“罢了,我既敢做,也不在意你们怎么说。”总算让宋仁宗松了一口气。
【不错,宋仁宗非刘太后亲子,而是刘太后身边宫女李氏所出。只是当时的李氏出身低微,生下儿子之后,刘氏与另外一位宫妃杨氏一道抚养。但是《狸猫换太子》却直指刘太后早年与人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氏所生的婴儿,致使李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继位,包拯奉旨赴陈州查案,闻李氏之事,查实之后为之平冤,后仁宗迎李氏还朝的故事。】
【故事何时开始流传的暂时不知,可这样流传的故事背后,于国有功的太后成了一个奸恶之人,夺人亲子,诬于人母。这算是什么呢?宋真宗共立了三位皇后,刘蛾是最后一个,更是他不顾前朝臣子反对执意要立的皇后。】
【刘蛾不过是一介孤女出身,更是曾经嫁过人的女子,得见他人献上的刘蛾,彼时只是韩王的宋真宗大为喜爱,饶是后来赵光义听闻宋真宗喜于这样一个出身来历不明的女子,命宋真宗将人赶出王府,宋真宗那是不敢有违赵光义的吩咐,私下却将人偷偷安置在手下的府邸。待宋真宗继位,立刻在
第一时间将刘蛾接入宫中。】
【此后,宋真宗步步为刘蛾谋划,只为让她成为皇后。试问,宋仁宗若非刘蛾抚养,他能顺顺利利继位为帝?然而,狸猫换太子却一味抹黑刘太后,将一个安国定江山的女子刻画成一个恶人。】
【以宋真宗对刘蛾的宠爱,加之刘蛾自入宫后与宫中妃嫔皆交好,又
能帮着宋真宗处理政事,在临朝称制时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桩桩件件,哪一样不是利于大宋利于百姓?这样的人,怎么就成了一个恶人?编故事的人,编的究竟是故事,或是有什么人要借机抹去世人对有功之人的印象?】
第34章 又见议和
【啊,还漏了一点,是对有功的女人的抹黑。】沈悠顿了顿,又补上一句,这个,让人想起了什么呢?
宋朝之前的各王朝人都没什么太大的想法,可是宋朝之后,比如老朱家的人,那就瞬间悟了。无非是一踩一捧,目的在于加固男人的位置,拉低女人的地位。
一正一负,效果必然是极好!
【范文正公的上书如同石沉大海,刘太后依然主持朝政,直至明道二年,刘太后薨,宋仁宗才开始亲政。而在这四年里,范文正公请求离京为官,得以出任河中府通判,次年又为陈州通判。期间,范文正公多次上书陈明大宋的利弊,请求消减郡县,精管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蹲,廉者复浊,何以致化”。然而可惜,他的上书并没有得到朝廷采纳,好在,宋仁宗感其一片忠心。】
【是以,在宋仁宗亲政后,即召范文正公入京,拜为右司谏。也是在这一年,宋仁宗皇后郭氏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不和,遂主力废后。范文正公以为废后不妥,便与丞相吕夷简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然而第二日,宋仁宗即下诏贬范文正公知睦州,这是范文正公第一次贬,却不是最后一次。】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无定志”这三个字对宋仁宗的评价实在再恰当不过。是的啊,宋仁宗一朝,两府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说到屡进屡退,大家肯定想到一个人了,苏轼,苏东坡啊!网络上不是流传了这样一句戏说,其弟苏辙不是在升官就是在捞哥的路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