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


面前的儿子朱祁镇!

哈!没想到啊,真是没有想到,他竟然生出了一个叫门天子!

朱瞻基气吗?气的。然而在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朱瞻基能就凭那么几句话弄死自己儿子吗?

因而,朱瞻基相当盼着沈悠细细的论论那位叫门天子何以成了叫门天子。

【之前说了,叫门天子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全军覆没,更令大明无数官员惨死于土木堡中。自此,大明由盛转衰。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朝臣被杀,武脉断绝之事,在大明并不是第一回 。咱们洪武帝啊,那可是几乎把所有跟他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全都干掉了!因此,叫门天子这波操作,方式虽不同,也算承以祖宗的风格。】

朱元璋时期,一干开国功臣们!!!

【也就是说,从洪武帝开始,大明就已经埋下了重文轻武的种子。不,不对,应该是从宋朝开始,虽然中间有个元朝过渡,架不住元朝人家是崇武的,对于文化方面真没多少兴趣。也是因为这样,才会把汉人视为最低等的人,就因为人家看不上汉人,认为汉人都是软骨子,没用的东西。毕竟,谁让宋朝是别管打输了或打赢了仗,都一味送钱保平安?人要是连自己都舍弃了自己的骨气,这是指望谁能把你们当人看?大宋,怂啊!】

沈悠是每每说起宋朝就怨念无比,无比怨念。

各朝各代的人已经感受到了!打输打赢了仗都送钱的操作,谁也都为之不耻,也能体会到沈悠的怨念了。

【大抵洪武帝虽然开局一个碗,打下整个天下,但从心底里,洪武帝是极度不自信,也极度不安的。因此,洪武帝费尽心思想要控制整个王朝,企图把天下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唉,虽然无数人嫌弃洪武帝的控制欲,但也不能否认,洪武帝那是相当勤政的。】

【有人统计,洪武帝曾在8天中处理1160件奏章。如果保守的算,一件奏章是1000字,那么1160件奏章就是116万字,平均每天阅览奏章的字数就是15万字。另外,一件奏章不可能只写一件事,这8天当中奏章所涉及的事情是3391件事情,所以,得出结论,洪武帝平均每天要处理423件事。】

【唉,皇帝啊,确实不好当,洪武帝不容易。对于洪武帝这个人,其实大家都挺复杂的,说他心里没有百姓吧,他这一生都在致力于杀贪官,至死不歇。但是,因为他的不自信,以至于他对百官极其苛责,所以他就想出了好些个奇葩的操作。比如成立了第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派锦衣卫监察百官,设诏狱,有随意擒拿大臣审问之权。大明朝惨死于锦衣卫之手的大臣数之不胜。哪怕最后洪武帝迫于压力废除锦衣卫,但不好意思,他儿子永乐帝重启了!甚至发扬光大。东厂什么的,再有后面成化帝所设的西厂,都是跟洪武帝学的。】

【洪武年间,大明臣子在锦衣卫的压迫下,都已经是视死如归,每日早朝都得先跟家人道别再上朝。洪武帝设立锦衣卫就是想把所有人都控制在手里。最后,为了保证他的皇位能够顺顺利利的传到建文帝手里,他更是把所有的开国武将杀光!】

【以至于到了建文一朝,竟然无将可用。当然,也不可否认永乐帝是打仗的一把好手。毕竟他可是第一个封狼居胥的帝王。建文帝没本事,削藩不成反被永乐帝发起靖难之役,夺去江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抵如此。不过我觉得,对于洪武帝来说,他把功臣们杀了,是他清楚建文帝没本事镇得住各开国功臣,至于后续建文帝和他儿子争,天下只要不是叫别人夺了去,还是姓朱,他是不会在意最后究竟谁稳坐江山。】

朱元璋!!!天幕,你懂得太多了。

第9章 权利和义务

【洪武帝屠戮功臣的同时,其实心里早就已经开始重文轻武。毕竟比起文人只有一张嘴,武将们手里可都是有兵有枪的,谁更让人安心?不言而喻。洪武帝弄出来的锦衣卫在一定程度上极具震慑,加上他屠戮功臣,别管什么样的臣子在他面前不得服服帖帖?】

【没了会打仗的人,永乐帝作为洪武帝的儿子中数一数二会打仗的人,面对建文帝削藩,逼死自家弟弟湘王一事,永乐帝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登上皇位。】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永乐帝是篡位上去的,却是古往今来第一个封狼居胥的皇帝。封狼居胥始于汉朝霍去病,是武将的最高荣誉。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永乐帝以皇帝的身份做到,更是绝无仅有。他把北元退居北地之后的各部收拾得服服帖帖,保证了北地安宁。】

【因永乐帝崇尚武力以定北境,从永乐帝开始,经洪熙、宣德三朝好不容易才养出来的武将们啊,没有想到全都折在了叫门天子手里。所幸大明朝有一个于谦于少保。】

【皇帝被擒,二十万大军被灭,瓦剌直逼北京时,无数人喊着南迁。南迁啊,上回南迁的宋朝什么结果,也不知道那些一个个也算饱读诗书的人,他们是否记得。嗯,不对,洪武帝都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没准朝中这些剩下的臣子未必读过史书,只一心扑于四书五经上。所以,做不到以史为鉴。】

朱元璋表示,有被内涵到。可是无可反驳。

于汉武帝时期来说,刘彻听到霍去病的名字,耳朵动了动。霍去病,是他的霍将军没有错是不是?

【要说于少保,还得说说这位叫门天子,想必我喊了这么久的叫门天子,大家肯定好奇,为什么这一位我一直称呼的都是叫门天子。】

【这一位叫门天子,作为宣德帝唯二的两个儿子,他是宣德帝真爱孙皇后所生,自小被册立为太子。宣德帝驾崩后,顺理成章继位,因他登基时年幼,朝中大事由自永乐帝始的便得以重用的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一道共理朝事。三杨与太皇太后张氏在时,大明朝依然国力鼎盛。】

【只是人寿有限,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相续离世,渐渐长成的皇帝开始想要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跟在叫门天子身边有一个宦官也起到一个推动某位皇帝成为叫门天子的作用。】

【此人名为王振。宦官专权,终大明一朝真就是甩都甩不掉。不过这事怪不得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头上,他可是一直主张内廷不得干政。甚至在宫中重任女官,不许内侍识字。要说明朝宦官专权之始,那是永乐帝的错。可要说错吧,郑和也是内侍,几下西洋扬大明国威,得称为三保太/监,更成为无数大明宦官的榜样。无数人想成为郑和那样的人,包括王振,可惜,郑和只有一个。】

【说到这里,插多几句题外话,关于内侍方面。内侍是什么,是太/监。也不对,毕竟太/监从一开始并不是专门指被处以宫刑的人。嗯,别怪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