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1


只会点头。

没过多久温二妞在院子里喊粽子好了,一掀开锅盖,浓浓的米香飘满院落,连大旺和二旺都仰着头嗅来嗅去。

温野菜本来给孔麦芽装了五个,但糯米做的东西孔意不能多吃,粽子又没法放过夜。

最后在孔麦芽的坚持下,只装走了三个。

但温野菜又给她塞了两个用粽叶煮的鸡蛋,吃起来也有粽香。

沉甸甸热腾腾的糯米粽和鸡蛋被孔麦芽提在手里,她出门后还一步三回头,随即飞奔起来。

等到了家,她直接冲进门里,把靠在床头揪着几根草梗锻炼手指的孔意吓了一跳。

“丫头,这是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孔麦芽气喘吁吁地跨过门槛,把粽子和鸡蛋放在桌子上,好不容易缓过气才道:“爹,喻郎中说要收我当徒弟,以后跟他一起做郎中!”

要么说孔意和孔麦芽是父女,孔意得知这件事后的反应,也是傻在了当场,和孔麦芽如出一辙。

待到回过神来,若不是行动不便,他简直想去给喻商枝磕三个响头。

需知这可不是简单的拜师收徒,这是给他们家指了一条活路!

喻商枝的本事他再清楚不过,这样的郎中就算是县城坐堂,恐怕也会被奉为上宾,而如今这样的人,竟愿意收个村户家的野丫头当徒弟。

孔意短短的几息内想了很多,最后才对着孔麦芽郑重道:“麦芽,我以前教过你,天地君亲师,这师父和天地是排在一起的,你以后拜了喻郎中为师,就要像孝敬你爹我一样,孝敬喻郎中和温哥儿,你可明白?”

孔麦芽用力地点头。

“爹,你放心,我肯定跟着喻郎中好好学,以后当郎中,把你的病治好!”

孔意觉得鼻子发酸,用手背擦了擦眼眶,只觉得自己越来越没出息了,动不动就流马尿,还不如他闺女来得坚强。

“好。”

他说出这一个字,实则感慨万千。

孔意不觉得姐儿不能学医,他去过县城,知道城里有女子和哥儿当郎中。

想到以后孔麦芽可以跟着喻商枝学到一身本事,还有机会走出这个村子,去别的地方看诊,他就觉得自己便是此刻闭眼都值了。

但他不能,他得好好活着,活到孔麦芽长大、出师的那一天。

***

孔麦芽的拜师礼定在夏收之后,在此之前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则是晒麦子的晒场。

连续三日的暴晒,麦子已经蒸去了部分水分,可以开始脱粒了。

首先需要一人一个梿枷,抡起膀子把麦子打一遍。

村人排成一列,此起彼伏,还会有人带头喊号子。

随后再让牲口拉着碌碡一圈圈地滚,这样能保证麦粒脱得干净。

由于喻商枝不太会用梿枷,看起来力气也不够,所以就被派去驱使家里的大黄牛拉碌碡。

这件事他学得很快,因为不用花力气,但要动脑子。

地上的麦秆怎么摆,牲口怎么走才能保证把麦秆全都压上一遍,都是有讲究的。

他跟着村里的老庄稼把式学了两圈,自己就差不多会了,果然完全接手后没出过什么差错。

而在汉子们忙着打麦粒时,各家的女子与哥儿也没有闲着。

他们或是拿着扫帚拂去上头的一层麦糠,或是低头掐麦秆,麦秆上有一节韧度刚好,可以拿去编东西。

孩子们则端着簸箕,捡地上牛粪和驴粪。

当然这还不算完,等到麦粒都打下来之后,还要扬场。

也就是趁风来的时候把麦粒高高扬起来,让风带走上面的土灰和糠皮。

这道工序是最难的,村里只有老庄稼把式才能上手。

因为若是扬错了方向,把麦粒和麦糠混在一起,那还不如不干。

扬场最难的是等风,风是时有时无的,风来的时候就要火急火燎地赶紧忙起来,风停的时候就得撂下先去干别的。

这个时代没有鼓风机,就连最原始的手摇风扇也没有,所以种地这件事真是从头到尾,都是“看天吃饭”。

扬场这件事喻商枝和温野菜都没参与,他们不够熟练,加入也是帮倒忙,所以一早就被赶到一旁去堆麦垛。

堆麦垛要用到一种木头做的叉子,把地上的麦秸叉起来,再堆垛到一起。

喻商枝仔细观察了一番别家是怎么干的,得出结论——这东西有点像戳羊毛毡,越戳越结实。

且各家习惯不同,堆出来的形状也不一样,有些像一个圆筒,有些像一个圆球,有些上头是尖的,有些则像一个大蘑菇。

他们家地少,麦秸也少,堆不成那么壮观的大麦垛,但垒一个小的倒是绰绰有余。

喻商枝一边跟着温野菜有样学样,一边听他讲有关麦垛的故事。

“每年麦子收完,都有因为麦垛吵架的,今天怕是也不例外,到时候村长有得忙了。”

有人爱占小便宜,趁人不注意抽别家的麦秸回去用,被人发现了少不得一顿吵。

还有家里的鸡鸭走丢,钻到麦垛里下蛋的,有些人见麦垛里多了蛋,也不会去问是谁家鸡鸭生的,而是直接昧下。

更别提还有村里的年轻人,夜里借着高大的麦垛打掩护互诉衷情的。

“村里人就这样,农忙的时候精力都在地里,反而没空干别的,等到农闲的时候,才叫一个鸡飞狗跳。”

这些小事被温野菜说得活灵活现,听得喻商枝不住勾唇。

最后夫夫两个合力堆出一个不那么好看的麦垛,但温野菜拍了拍表示够用了。

家里马上要盖新屋,垒猪圈什么的,加上鸡窝和鸭窝时不时也要换垫料,到时候这些麦秸都用得上。

夏收收尾已经过了初十,麦子留出要缴粮税的那部分,其余的可以留下自家吃,也可以推去镇上卖给粮行。

这两天就陆陆续续有人来借温家的牛车往镇上运麦子,因为想着自家也用不上,温野菜也就借了几家人,一来一回收十文钱。

定下后,各家就排着队用牛车,大多是早上借走,午后还回来。

如今村里没有人敢怠慢温家,因而送回来时都把车拾掇地干干净净,还会顺手给大黄牛割几把草料。

粮食重,压得牛车走不快,所以也没人着急赶路。

看起来大黄牛也没累着,每日悠哉悠哉地去,悠哉悠哉地回,晚上在家吃饱喝足,第二天再出去拉车赚钱。

数日下来,温野菜数了数大黄牛赚来的几十文,喜滋滋地穿成钱串子,揣着去水磨村割猪肉,回来用新磨的白面做包子。

喻商枝也跟着他一道去,除了买肉,还要再去找一次张木匠。

盖新屋缺一根梁木,除此之外的木门、木窗也要定做。

时隔好久再来水磨村,两人都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