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5
童两只眼睛亮晶晶的,非常兴奋地拉了拉他爹的衣角,昂着脑袋,一副想要夸赞的模样。
他爹也丝毫不吝表扬,立即就大笑着摸了摸他的脑袋,用着十分笃定的语气告诉他:“真厉害!有些大人都未必做的出来,你可要将你观看天幕时的认真,投入到每一节课程的学习中去呀。你要是学的好,爹就给你做一匹和真马一样大小的木马!”
孩童一听,双眼更加闪亮了,飞快地点着头应声。
【最后是正确选项D。
第一个《桃花源记》,嗯,还是东晋的陶渊明。
第二个《捕蛇者说》,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还有宝子记得主播之前说他有篇什么神文不?】
还是刚刚那个孩童,在天幕尾音落下的瞬间,他就高高地举起了手,唯恐被别人抢先回答了一般,高声大喊:“是辨伏神文!”
“哟,你家这孩子,真聪明啊!”
“看不出来啊,你家孩子记性怎么这么好?”
“这是第一次天幕的内容了吧?他看起来才五六岁的模样,居然能一直记得?”
边上的人不禁将视线都投向了这个孩童,带着艳羡、不可思议、震惊,直把孩童看的小脑袋瓜越扬越高,都快要飘飘然了。
幸好,他的爹爹及时拉了他一把:“这才哪到哪啊,连一个月的时间都还没到,瞧瞧天幕,她连小时候学的东西,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呢!”
孩童一听,立即就垂下了脑袋,但他也没有被打击地气馁,而是扬起了拳头,依旧双眼闪亮地喊道:“爹,这是不是就和村口刘家大兄说的那样,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哟,这孩子是真了不得。”
又是一阵夸赞的声音。
但这一回,孩童并没有把自己的脑袋高高扬起,而是用力地点了点头,心想,他要先做到和刘家大兄一样,把所有的字都认全了。然后再做到和天幕中的那些大诗人一样,能够写下不错的文章,若是能考中状元,当官为国效力就更好了。
最后的最后,他想和天幕那样,能够通读所有的知识,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还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OK,辨伏神文。
厉害了啊宝子们。
第三个《醉翁亭记》,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这题我排除了B、C,可能是做题的时候有点紧张,当时怎么都想不起来《捕蛇者说》是谁写的了,就瞎蒙了一个A。
只能说运气不是很好,因为复盘的时候,我就记得《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的了。】
弹幕:就好比你找一样东西,找的时候哪哪都找不到,不找的时候走哪都能看见。
弹幕:太形象了吧,楼上!
弹幕:睡太晚是会这样的,大脑供血不足,有的时候就会突然一片空白。就算不是为了考编,也建议主播早睡早起,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
东晋。
颜延之还在为天幕对陶渊明的态度而想不通。
于是第一时间,何夏夏这边就收到了颜延之的问候。
【有位晋某人问主播,五柳先生明明就表里如一啊,你为什么说不要因为诗文而对他产生滤镜?
啊这……
换做以前,我也觉得五柳先生表里如一,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官场,悠然南山下隐居。
但是他真的不用折腰吗?
是,是不用在官场上给了折腰了,但种地要不要折腰?
他种的地都草盛豆苗稀了,晋某人你有没有想过,陶渊明平日里都在吃什么?那些吃的又是哪来的?喝得酒又是哪来的?】
被问到的颜延之皱了下眉,贤兄有一位贤惠能干的妻子,操持着家中的一切,还会给贤兄酿酒。
难不成这之中,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难道贤兄家其实早就已经揭不开锅?只是贤兄与嫂子伉俪情深,两人生扛着?
【陶渊明有三位妻子。
第一位妻子,怀孕之时,陶渊明在外教书,古代嘛,我理解,婆婆一般都会以不让儿子分心为由,不将这个消息告知儿子的。这种形象有多深入人心?直至今时今日,一些文学作品里面,也还是会有这样的桥段存在。
最后,陶渊明是直到回家后才得知妻子怀孕的,而可悲可叹的是,妻子难产,大的小的都没活下来。
过了几年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位妻子。
短短几年间就生了四个孩子,但陶渊明依旧时常在外,于是在家的妻子,既要服侍老人,又要照顾小孩,还要耕种好田地。没多久就得了痨病,吐着血离开了人世。
首先排除第二位妻子是身体不好才导致的患病。
那么她患病的理由是什么呢?
再然后,为了照顾家中老小,陶渊明迎娶了第三位妻子。
这个迎娶的理由就已经很清楚了,于是第三位妻子重复着第二位妻子做过的一切,甚至更多。因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辞职了。
第三位妻子只好种更多的地,甚至还要用多余的粮食给陶渊明酿酒。
主播光是想想那种,天不亮就起床劳作,天已黑可能还未曾歇息的日子,就觉得窒息。
陶渊明有句诗,叫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但都这样了,他的成果还只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不过没关系,他觉得“但使愿无违”就足够了。[1]
啧啧啧,瞧瞧这淡泊悠然的心态,如果抛开他妻子的艰苦付出不谈的话。
所以陶渊明归耕田园,“但使愿无违”的心意是什么呢?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是根本就不会种地,还是意思意思种下地,差不多就可以了?】
颜延之听得目瞪口呆。
他本能地想要反驳,贤兄他并非这个意思:“贤兄是个读书人,他放下笔拿起锄头,能够种出豆苗已经实属不易,这实是他对于能实现隐逸生活的感叹罢了。再者,天幕自身又何尝不是呢?天幕所种下的花草与菜蔬,难道就全部长的郁郁葱葱吗?”
被质疑的何夏夏忍不住冷笑了一声。
【哈。
笑发财了。
晋某人你就没理解我的意思。
首先!你这话的前提,就是陶渊明一家老小生活无忧,那他随便豆苗稀,随便感叹。但是在温饱全靠妻子种地的情况下,他是不是应该更有担当些,隐逸不只是态度,更是生活!
其次,我种下的花草与菜蔬,即便一棵都长不出来,那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无关我的生计温饱。
最后,别鼓吹隐逸了。
古代男子读书,有几个是为了隐逸的?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隐逸的吗?尤其是寒门子弟,家里一堆女的养着你,供你读书,是为了让你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