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8
从写下天幕提及的这首词,直至现如今,这个朝廷没有过一丁点的变化。权贵们皆沉浸在歌舞升平里面,偏安成风,不思收复旧土,只能一点点死于安乐。
辛弃疾想到这里,不禁又想到了陆游。
【答对了,也是元宵节。
弹幕里有人提起王国维,他的《人间词话》里面,是引用了辛弃疾的这首词,不要记混哈!
这是辛弃疾写的。
咳咳。
跑个题,要是还有人没听说过二十三岁的辛弃疾50人打5万人的故事,我都会很伤心的!
但更伤心的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热血少年,明明一心报国,却因为出生在北边而被朝廷不停地猜忌。
南宋真的很会恶心人,拜托,中原的地是谁丢的?你们怎么有脸把从北边过来的人称为归正人的?
南宋真的,配不上辛弃疾。
据说辛弃疾的爷爷为他取名弃疾,是希望他能像霍去病一样,可他只能“梦回吹角连营”[6]。
这种SSR,要是给别的皇帝,还不乐开了花!】
西汉。
刘彻乐开了花:天幕这是在说朕吧?是在夸朕吧?
“虽然同南宋的皇帝作比,有些辱朕了,但想来会给孙儿取名弃疾,定也是打从心底里尊崇我大汉啊!二十三岁便能以一敌千,确实也是少年英才啊!”
刘彻感叹着感叹着,竟真就可惜了起来。
如此将才却活在南宋,一辈子被猜忌,定然只能郁郁无为,这对于有才之士,是最大的不幸。
唐朝。
李世民在听天幕说起辛弃疾后,眉心就没舒展过。
“归正人?”李世民有些嗤笑地念出这三个字来,不看才干,只看出身?
北宋。
赵匡胤今日早已做好了心里准备,他在听前面的讲述时,还能保持心境的平和,却在听说辛弃疾不得重用之时,捂着砰砰直跳的脑门,暴跳如雷起来。
他赵匡胤怎么会有这样的血脉,这样的后嗣?
“蠢货!”赵匡胤用力地拍着桌子。
“愚蠢至极!”
【只能说,大宋不幸文坛幸了。
让我们带着对大宋不幸的感叹,进入到第三题,开始对大唐不幸的感叹。
没错,这题又是我们的老朋友。】
李世民:看来是李隆基。
李治:以如此方式留名史册,真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啊。
武则天:……
李隆基:又是我?
【题目是,下面与绘画作品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A、《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张萱——杨玉环踏青出游图。
B、《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江边的初秋景色。
C、《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汴河两岸风光。
D、《百骏图》——清代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画中|共100匹骏马。
选错误的哦。】
唐朝。
李隆基全神贯注地听着天幕所念的题目。
“虢国夫人?”李隆基不禁咋舌。
国夫人乃是文武官一品以及国公之母、妻才有的封号,从后面的杨玉环不难看出,这位虢国夫人应当是杨玉环的亲眷。
且“虢”这个字,有徒手搏虎的意思。
李隆基难免有些好奇起来,他会以虢国夫人赐封的,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清朝。
康熙颇有些意外,他看过郎士宁的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但没有想到,竟能够在后世留名?
雍正倒是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这《百骏图》他虽尚未看到过,但仅是郎世宁的其他画作,就已经足够绝妙。
只要郎世宁好好地当他的西洋画师,好好教授宫廷画师,不做些不该做的,倒也可以一直留在宫中。
乾隆当即就是抚掌一笑,想当初,他在汗阿玛处看到《骏马图》的第一眼时,就被彻彻底底地惊艳住了。
可惜,画现在在圆明园。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我常识看看,能不能把更新时间提前……拖延症不能给自己设置成23:30更新……[1]清·符曾《上元竹枝词》[2]宋·王安石《元日》[3]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5]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6]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38章 常识判断
【这题我错的有点不好意思,说出来显得我极其没有常识。
我选了B,正确答案是A。
但事实上A却是我最先排除的,因为我之前查苏轼资料的时候,看到他写过一首有关虢国夫人的题画诗。
不过刚刚重新搜了下,发现和A项的不太一样,苏轼题的是《虢国夫人夜游图》,并且那副画目前也已经失传,看不到了。
然后我仔细查了下《夜游图》和《游春图》的介绍,发现二者的描述其实差不多,都是再现了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同她的一干眷从高调出游的场面。
是的,杨玉环的三姊!我终于看清了,上次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眼瘸,粗粗扫了一眼,结果看成了杨玉环三姊妹!
所以就以为A是对的。】
唐朝。
李隆基才听到“杨玉环的三姊高调出游”,就知道事情要糟。
虽然李隆基对天幕和弹幕既感到好奇,又深感惧怕,但他前几日还是强撑着看了些的,结果不出所料。
但凡是有关于他的弹幕,不是盼着他早点死,就是说他晚年的时候,色字当头,荒淫无道,一日杀三子。
李隆基当时一看到这五个字,就指间惊颤,匆匆关掉了回放。
他没有再点开的勇气,也幸好宋璟等人不敢堂而皇之地拿此事来说话,李隆基渐渐地也快要忘了这件事。
没想到今日,天幕突然说起了“三姊妹”。
以李隆基对天幕的了解,怕是“三子”也近在眼前了。
这个时候,李隆基终于一改此前听之任之的态度,开始迫不及待地打开小屏,拖拽着进度条,满世界寻找起有关于自己一日杀三子的信息来。
秘而不宣的“人尽皆知”,与宣之于众的“皇家隐秘”。
这二者是全然不同的。
宋璟现下就在门外。
李隆基知道自己必须在天幕结束这一道题的讲解前,找到应对百姓、重新稳固皇威之法。
但他又转念一想,这是苏轼所写的题画诗啊!
这不就,新仇旧恨一起来了吗。
北宋。
提前结束了贬谪生涯的苏轼,此时正与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三人互相瞪眼。
“你在那诗中,写了什么?”赵顼没忍住问道。
他已经见识过白居易的风采了,生怕苏轼也同那白居易一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