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


康熙末年。

已经斗的水深火热的皇子们纷纷苦笑,开弓没有回头箭,天幕此时说起,已经晚矣!

能被天幕特地说起,想必,最终的结局定是惨烈至极。

秦朝。

嬴政虽然在看天幕,心里却为“多看看其他孩子,良性竞争”而微动。

【明某人不说话了,是已经离开了吗?

那我们就赶紧复盘下一题吧。

下列诗句中,乐器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箜篌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4]——琵琶

C、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5]——古筝

D、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6]——笛子

这题你选啥?我看到A的时候不要太自信,刷到过电视剧热梗的,这个其实描写的是箜篌,而不是电视剧中所说的古筝!】

作者有话要说:

[1]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广东电白县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是为纪念林怀兰和守隘关将而建。《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陈益古墓号称“中国第一块番薯地”。[2]《郭琰的重下西洋之梦》:根据正史的记载,明廷早在正统元年(1436)便明确颁诏停造下西洋海船:《明史》卷八二《食货志》云:“英宗立,罢诸处采买及造下西洋船木,诸费多敕省。”而至正统八年,又重启这一造船工程,其事正史未书,其录弥足珍贵。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为《郭琰墓志》中记载的承造海船数量之大——“上命……督造下番海船一百二十只,委公为八府提调官”,动用的力量多达“八府”,参预的军民吏员多至“万计”。关于此次海船的数量,可以郑和七下西洋的船数作为参照:郑和于宣德六年(1431)在福建长乐所立《天妃灵应之志》碑中自称:“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馀艘,赍币往赉之。”又《西山杂志》云:“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舶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人……从苏州刘家港入海。”据郑鹤声先生的研究:郑和出使船队数量最多的一次为二百零八艘,其他各次也在百艘上下。而本次由郭琰修造的海船,数量一次便多达一百二十艘,几与郑和使船规模相当,称得上是一支大型远洋船队。这点足以说明,正统八年修造“下番海船”,不会是日常的造船事务,而很可能是一次明廷出使西洋的准备工程。不过,正统八年的“下番”拟议,不仅发之廷堂,而是已付诸实施——据《郭琰墓志》所载:“不囗(数)月,海船囗(工)完。”可谓下番之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这次远航何以戛然中止?再者,对这一次工程浩大的“下番海船”之修造,《明实录》等官方史籍为何无一字载录——如《郭琰墓志》中提到的“上命工部侍郎焦宏督造下番海船”一事,在各史中只述及焦宏以户部侍郎往沿海备倭,未言造船使命。《明英宗实录》卷一八虽载焦宏奏言“浙江及苏松沿海卫所修造备倭船”事,却也无只字道及同期修造于福建的下番海船。种种疑点,令人迷惑。据我揣测:正统间的这次海外远航之议,由于外患(负责造船的焦宏同时负责备倭,可见局面的紧张)与内忧(据《郭琰墓志》船工数年之后,便有福建“延平贼寇二万馀人以叛,河道不通”,可见境内局势也不平稳)而最终偃旗息鼓。此后数年间,禁海派得势,明英宗思想也转向保守,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其因福建巡海按察司佥事董应轸奏报,濒海“居民往往嗜利忘禁”,“私通外夷”,英宗即“命刑部申明禁之”(《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九)。因而史官在纂修实录、国史时,便有意芟除了这次大造“下番海船”欲重航西洋的记录。[3]《李凭箜篌引》唐·李贺[4]《琵琶行》唐·白居易[5]《鸣筝曲》 元·杨维桢[6]《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唐·岑参·

第25章 常识判断

【这是诗鬼李贺的作品《李凭箜篌引》,主打的就是一个空灵之感。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尤其是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是一句我看过、背过之后,就再也忘不掉的诗句。

不过李贺多少是有点惨在身上的。

我以前只知道新帝登基后,如果和新帝撞了名字,就需要避讳,改名。

就比如北宋的大冤种赵匡美。

他大哥黄袍加身后,他需要避讳,于是改名成赵光美。

后来烛影斧声,赵匡胤在见过赵光义后离奇驾崩,赵光义又凭借太后生前与赵匡胤定下的“金匮之盟”而兄终弟及之后,赵光美只得再次改名为赵廷美。】

北宋。

此时的气愤有些凝滞。

“烛影斧声、兄终弟及。”赵匡胤每讲一个字,就往前迈一步,极具压迫感地站定在赵光义的面前。

被几十双眼睛齐溜溜盯着的赵光义,此时有种快要喘不过来气的感觉,脑门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挂。

他正要拜倒,就叫赵匡胤一把拽住了胳膊,顿时是站也不是,跪也跪不下去了。

“所以,天幕此前讲过的那些大宋皇帝,其实都是你的后嗣。”赵匡胤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朕就说,朕怎会有那般愚蠢的子孙。”

赵光义:……

唐朝。

重病在床的李贺强撑在,半倚在门边,眯着眼静静地看着天幕,已然猜到天幕会说些什么。

天幕这是要替他鸣不平啊!

【这种避皇帝讳的,我还能理解,就连姮娥也改命叫嫦娥了嘛!

但是唐朝为什么连科举都要避讳?

就因为李贺他爹名叫“晋肃”,与“进士”同音,所以就不能考进士。听听,离谱吗?

不管是二名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