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7
怎么了?地契都到手了,自然要收地了!”
众人也望向桂二爷爷,倒是对老爷子激动的反应并无多少意外。
只因之前桂五送回来五十五亩地契时,桂二爷爷也很激动。或许在老人家眼中,家里有了地才有了根基。
桂二爷爷指着地契道:“南坨子这六百亩地中有六十亩地、有六十亩地,就是当年那六十亩!”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桂二奶奶一拍大腿,“哈哈”笑道:“老天爷开眼啊,叫老杜头买了咱们桂家六十亩地,如今如何?卖了六百亩回来,哈哈,真是老天爷开眼啊!”
杨氏与梅氏对视一眼,也都带了激动。
庄户人的根基就是土地,这些年“西桂”两房人日子艰难,就是因为失了土地;如今有了这么多地,桂家的日子只有越来越好的。这其中还有桂家祖产,自然更是锦上添花。
就是桂春与梅朵两人,也忍不住添了欢喜。
桂重阳已经说了,这六百亩地收回来,就交给桂春打理。
只有桂秋,做了两个月买卖人,凡事都要算一算账,并不觉得自己占了什么便宜。
要知道当年杜家买桂家的地,可是“趁火打劫”,压成了半价买入,为此桂家才凑不齐丁银,才有后来的九丁遇难;可今天桂家买的六百亩地,却是市价,半分银子没少花。
不过眼见着长辈们如此激动欢喜,桂秋也就咽下这些算账的话,只看了眼桂重阳,见他眼神晦暗就放了心。自己堂弟是个明白人,不会因买了这六百亩地就放下对杜家的戒备的。
*
一夜无话,次日桂秋也没有回西集,而是留下来收地。
这是昨晚就商量好了的,趁着杜里正心中还有顾忌,早日将那六百亩地收回来,也省的以后麻烦扯皮。
桂重阳即便认识县令,可那毕竟是县令,人情岂是那么好欠的?
桂二爷爷精神矍铄,脱下平日穿的粗布衣裳,换上了簇新的夹衣,这还是之前江氏孝顺公婆的,看着十分规整体面。
倒是桂春、桂秋、桂重阳几个,还是平素装扮。
桂二爷爷看着眼前这堂兄弟三人,不由皱眉。
倒不是老爷子嗔怪三个孩子不换新衣裳,不将收田当成大事,而是他发现人手太单薄。
不说桂家那边会不会扯皮,就是佃户那里耍起无赖来,也需要人手壮胆气。
“还是要劳烦你们张爷爷家!”最后,老爷子做主道。
至于与“西桂”交好的杨金柱父子,就不方便这个时候出面,因为那六百亩地的佃户中有杨氏族人。
张家在木家村是小姓,没有族人佃杜家的地,倒是少些顾忌。
昨天桂家来客人的前前后后,都在张家人眼中。
对于桂家这个长房孤子桂重阳,张家几房差不多生了与张大娘一样的念头,那就是这孩子虽命硬些,可保不齐就是“贵婿”一枚。
听闻是桂重阳买了六百亩地,桂家要人手去收地,张家老老少少都跟着动了。
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意思。
张爷爷领着三个儿子、六个成丁的孙子,浩浩荡荡地跟在桂家人身后,就去了南坨子。
现下秋收完毕,各家各户正是整地肥田的时候,田间地头就有各家各户的男人在干活。
眼见着桂、张两家一行十几口人浩浩荡荡而来,就有人放下手中的活儿询问。
“换界石!”桂二爷爷脚步缓了缓,嗓音洪亮:“我这侄孙儿好运气,买了杜家六百亩地。”说罢,又领着一行人浩浩荡荡走了。
“听错了吧!”刚才问话的村民有些迷糊,自言自语道:“杜家卖地?还是六百亩,怎么可能?”
桂、张两家抬着的界石,都是有几十年前的老物件,直到十三年前桂家卖地时才起出来。之前在桂家长房仓库里,一直留着,倒是正好派上了用场。
*
桂、张两家浩浩荡荡,穿村而过时,就有人报到了杜家。
杜里正直觉得心中憋闷,却也没有节外生枝的意思,摆摆手打发报信的人下去。
这田产买卖本就是本地知县做主,说不得桂家黑心,正趁机等着杜家去闹,好借此抓杜家的把柄。
杜里正素来谨慎,自然不会犯这个毛病。
红契已立,换不换界石,那都是桂家的土地,与杜家再不相干。
*
南坨子,杜家的界石已经挖出来,丢在一边。
写着“桂”字的界石埋在旧坑中,桂二爷爷回头,道:“重阳,你过来,与我一起填土!”
桂重阳听话上前,拿了铁锹,跟着桂二爷爷一起将界碑埋好。
早有跟着过来看热闹的村民,才发现桂家是来真格的,立时议论纷纷,生出各种揣测。
“这不是杜家的地吗?”有人道。
“桂家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吧?”又有人道。
有老一辈记得旧事的,感叹道:“这本来就是桂家的地,这界石的地方都没变!”
有一知半解的,道:“你们没听说吗?杜家卖地了,就是卖给昨儿桂家来的客呢。桂家是不是当庄头了?”
第160章 红眼病
杜家的人始终没有露面,桂家的界碑也一个一个换上,有佃了杜家田的人家不免心焦,凑上前来探问。
桂二爷爷还是那句话:“我这侄孙好运气,买了杜家六百亩地。”
等到桂家爷孙与张家一干人,将几处界碑都换了,桂重阳成了大地主的消息立时传遍了木家村。
不过别人如何反应,“东桂”老太爷立时坐不住,拄着拐杖,带了儿孙,走到南坨子。
直到眼前看到写着“桂”的界碑,老爷子才老泪纵横道:“咱们桂家,这是要翻身了啊。”
“东桂”一干男丁,望着眼前看不到边的地,都是眼睛冒光。他们可都听说了,这是六百亩地,不是六亩,也不是六十亩。
众人围观的村民见了“东桂”老太爷的反应,不免腹诽。
什么“咱们桂家”,真是够厚面皮的,早在十几年前就分了“东桂”、“西桂”,真要论起来,两家十多年不相往来,比寻常乡亲还不如。
桂二爷爷眉心一个“川”字。
桂重阳则是挑起了嘴角,“东桂”什么意思?想要贴上来,也要看他愿意不愿意。
桂春素来老实,眼下也觉得憋闷。
桂秋却是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张爷爷也忍不住跟着笑了。
东桂“老太爷”被笑的不自在,一干儿孙对桂秋与张爷爷怒目而视。
桂重阳扫了一眼,只觉得无趣,上前扶了桂二爷爷:“二爷爷,咱们回吧。”
剩下佃户的续约与变更之事,也不是田边地头能解决,没必要看着“东桂”诸人在这里做戏。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