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
是置地,可到底来钱慢,五叔可有什么来钱的出路?”
江五爷闻言,不由又看了桂重阳两眼,原本见桂重阳小动作不断,以为是个有心机的,没想到这回又实诚上了。到底是没将他当外人,江五爷心中微微感动。
江五爷道:“做买卖虽比地里来钱快,可没有不担风险的。越是来钱快的买卖,损本的风险越大。你既是要走举业,还是置上几亩田,安心读书为要。不过这几年木家村周边的地不好买,实在不行我托人打听一下铺子,要是够一个铺子的钱,收租也是一条出路。”
这两种方法自然是桂重阳心里都否了的,不过土地不着急买,要是做生意的话,自然有个铺子为好,便点头道:“我懂得少,那就多劳烦五叔了。”
过去江五爷总是惦记两个侄子,不乏各种照顾,可两个侄儿都是战战兢兢,虽说晓得他们是不想让自己为难,可到底让人心里难过;如今这个新侄儿却是个大方的,这般信赖自己。
早年江五爷也恨过盗银出走的堂兄,可这些年经历各种人情冷暖,恨意已经淡了。当年叔伯兄弟五哥,前三位兄长年纪相仿,比老四、老五大好几岁,因此最小的两个虽差了五岁,可还是相处最多的兄弟。
如今逝者已矣,江五爷便也只念桂远的好,倒是真的将桂重阳当成了侄儿。
等到了县衙,自然是走的侧门,江五爷一路畅通的带着桂重阳到了户房书吏所在。
办事的小吏是个三十七八的儒生,与江五爷见了,称兄道弟。听说来的是江五爷的侄子,小吏摸摸腰间,眼见没有其他东西,便直接给了一串铜钱做见面礼,道:“好孩子,师伯手上也没什么见面礼,拿去买糖吃。”
桂重阳心中惊奇不已,这江五爷不是赘婿身份的商人吗?有句俗话,老百姓都知道,那就是“衙门两张口,没银子莫见来”,不是当江五爷掏钱买人情,给自己落户;怎么成为师兄弟见面寒暄,这是从哪里论的?
江五爷道:“钟大哥,当不得。”
钟小吏做生气状:“难道你我不是都出自袁先生门下,我怎地当不得你一声师兄?”
江五爷涨红了脸,喃喃道:“师兄。”
“这就对了,你打小是个有主意的,怎么大了反而婆婆妈妈起来。你当年没有下场,先生念叨至今。你那老泰山既是想要外孙做嗣孙,你也为自己想想,别一心做牛做马不落好。不说别的,归宗下场考个童生,当时难不住你,到时候想谋个差事养家糊口也容易。”钟小吏显然与江五爷极熟,知晓他处境不堪,苦口婆心劝道。
江五爷点头道:“劳烦师兄操心了,我也正有此意。”
虽说江五爷是读书识字,可有功名没有功名到底不同。加上他之前是赘婿,即便离开江家,历史也无法抹去,唯一能增加资历与身份的就是县试了。
桂重阳在旁听了,却是意外之喜。
江五爷与桂春、桂秋兄弟不同,是正经上了六年私塾,既是能让私塾先生主动免除学费,又在辍学后十几年还念叨,显然读书资质出众。
不过到底生疏,与那些一直寒窗苦读的学子无法相比,所以两人说的都是童生试,没有提及院试。
可是一个童生也不错了,总比寻常农人与商人社会地位高。
桂重阳还在思量,江五爷与钟小吏说完话,向他要户帖。
两份户帖验看无误,又是熟人经办,自然是顺顺当当落户成功。
等到叔侄两个从县衙出来,桂重阳怀里的户帖依旧是两份,可他的名字已经从旧帖注销,迁移到木家村桂家户帖上,从今天开始就是木家村的村民了。
黄昏时分,木家村村口就来了几辆马车,立时引得不少村民探看。
待看到来人里有桂春叔侄,少不得有人指指点点,却也无人上前。江五爷虽被他们私下里谩骂是“买身买姓”低贱赘婿,可却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说,没看到他身后带着几个健仆,出入是老爷派头。
村人原本猜测是江五在江家掌权,才这样买了几马车东西过来贴补父母,却没想到马车往桂家老宅去了。
等看到是桂重阳指挥人卸车分配,远处眺望的村人就知晓,这桂远家的小崽子是带了行李回来,真的要在木家村住下了。
可是杜村长那边,就点头他落户吗?
村人不知桂家叔侄已经先行一步,还等着看杜家与桂家对上。
村里最阔气的一处三进青砖四合院里,杜村长慢悠悠道:“回来住也不代表就是木家村人,现在哪里是那么好落户的,如今口粮地有限,我也没法子……”
第16章 父母爱子
杜村长面前坐着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少妇,穿着细绸衣裳,脸上涂着细粉,看着不过二十七、八岁模样,正是杜村长的填房李氏。
李氏是桂大原配之妻,本是三十四、五岁,“九丁之难”后改嫁,因这些年日子富足安逸,不像寻常农妇那样操劳,看着比实际年岁年轻许多。
李氏却没有杜村长那样淡定,眉头轻蹙:“可江五是什么意思?亲自送了回来,这是要给堂侄儿撑腰?”
杜村长年过半百,与李氏老夫少妻,加上李氏生了杜家唯一的男丁,向来最是疼李氏不过,不过眼下听她这般关注桂家,也耷拉下脸,斜着眼瞅她,道:“你怎么老惦记桂家,是不是好日子过腻了,又想那些有的没的?”
李氏闻言,立时竖起眉毛骂道:“放你娘的屁!老娘为了哪个,还不是怕他们记了仇,算计到七郎身上?你倒是有脸来疑我,上个月杏花楼的老鸨巴巴打发人过来,要见的是哪个?”
李氏口中“七郎”就是杜家独生子,杜村长没继娶李氏之前,娶妻纳妾好几房,外头也养了相好的,却是一连生了六个姑娘,直到李氏进门,才落地一个男丁,本应该是排行“杜大郎”,又怕金贵养不住,就起了个乳名,叫“七姑”,糊弄着勾魂小鬼,养到五、六岁站住改了小名叫“七郎”。
提及儿子,杜村长再大的心火也散了,立时道:“天热了,也不知道七郎在学上好不好,让六娘再收拾两身针线给七郎。”
李氏应了,暗中看杜村长神色,眼见他不将桂家放在心上,一时不知该轻松还是该担忧,纠结不已。
不怪李氏忌惮桂家,谁让她改嫁前是桂家媳。
当年的“九丁之难”,村人骂的是桂远,李氏死了丈夫与兄弟,当初与他们一样,恨死了自己照看大的小叔子;可是被父母强行改嫁到杜家,知晓了些当年隐情,李氏便明白了,这其中有杜家的手脚。
旁人或许会想不到什么,可桂家人这些年还没反应过来?还有李氏的娘家,趁乱霸占了桂家新宅,如今一家三代可还是住的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