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5


机行动?”

李昌烨叹了口气:“就让她先得意一会儿,朕...待她们露出马脚朕定会一网打尽。”

祝英抬眸看向周围众人,上前一步道:“陛下,有个好消息,驿站那边传来消息,岭北王已经即将抵达京城,明日便可入宫。”

徐青芜闻言抬起头,这可真她妈是好消息!

岭北王入京,对李昌烨而言百利无一害,有他在背后擎天撑着,才能真正同言太后一争。

然而李昌烨本人脸上却没有太多情绪起伏,他像是根本没听到一般,抬眸看向地上跪了许久的谢礽,阴冷冷的开口问道:“当年的事,朕还想听谢侍郎好生说上一说,若是有半分欺瞒,别怪朕不念旧情。”

谢礽叹了口气,却又觉得难得的轻松,终究还是到了这一天……

李昌烨登基后不久,皇后谢朝云因病薨逝。

朝中对这位皇后死因的猜测五花八门,有人说这位新帝冷血至极,他甚是厌恶皇后谢氏,不仅大婚之日叫她一人独守空房,登基之后也从来不去看望她,甚至彰显身份地位的坤宁宫都没有让给谢氏居住。

还有人说皇后谢朝云的地位威胁了太后的势力,挡了自家侄女的荣华富贵路。可怜谢皇后年纪轻轻,成了皇家、谢家、言家之间利益的牺牲品。

没了谢朝云,谢家在朝中的地位比起以往更是一落千丈。李昌烨出手狠辣,短短几年便拔除了永宁侯在朝野中的一切党羽,而后更是借钟太傅自戕之事严惩各大世家,尤其是世家之首的谢氏一族。

谢家三房为了避风头举家搬去了西北常州,永宁侯夫人因为心疼女儿在宫中受苦,歇斯底里的闹过几回,最终永宁侯怕她胡乱生事火上浇油,连夜派人将她送回了老家。

而永宁侯谢淮,不知是不是受了太大刺激,在经历这场闹剧后不久便中风无法行走。

一夜之间,陈郡谢氏百年世家,贬的贬,流放的流放。

想来在朝中叱咤风云数十载的永宁侯,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他要亲眼看着谢家基业毁在自己手中,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

支撑谢家的偌大担子便落到了谢礽身上,谢礽自小在永宁侯夫人刘氏的身边长大,受母亲影响对嫡庶尊卑看得重。耳濡目染了多年,他对自己那个占着长子位置的庶出大伯多有不满,连同着也不是跟喜欢家中的四妹妹。

慈母多败儿,他被永宁侯夫人捧在手心里那么多年,又因被世人刻意讨好侯府时的奉承蒙蔽了双眼,以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后来他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便搬离了侯府,整日跟随朝中众翰林学士同吃同住。

那时的他逐渐发现了自己和各位先生同僚之间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为人处世上的不足之处,所幸为时未晚。

时至今日谢礽回想起那一天时仍旧觉得胆战心惊,那日他乘马车回府时本意是取一些自己常用的笔墨纸砚,经过侯府侧门时,他看见自己的母亲正在同一个身穿宫装的人低声谈话。

那人长着一张秀气阴柔的脸,也正是这张具有记忆性的脸让谢礽一眼认出了他,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福公公身边的小路子。

朝中大臣私联宦官是为重罪,更何况是其家中女眷。谢礽迈出门的脚步顿了顿,最终收了回来。

刘氏将一方手帕包裹的东西塞给了小路子,谢礽悄悄走进了些,听到了她们之间见不得人的秘密。

彼时他入宫为官已有一段时日,对他的那位四妹妹与乐阳公主和三皇子之间的事有一些了解。但他毕竟是个七尺男儿,对女儿家之间的闺中秘事并不怎么在意。

虽是听闻谢朝云要嫁入东宫感到有些意外,但转念一想兴许是隆德帝顾虑玉柔姑母的临终遗言,才赐婚于谢朝云。

他也知道他的这个嫡亲妹妹谢朝云自幼被母亲细心呵护如同花朵一般娇养,他不止一次的听母亲说起她生妹妹时月份不足,导致妹妹打娘胎里出来后身体便一直羸弱。

母亲一直以来都以玉柔姑母为目标,想要培养她的女儿成为第二个元敬皇后,嫁入天家,享受数不尽的荣华富贵。

谢礽以为她最多只会为谢朝云嫁给太子之事谋划铺路,但他没想到,这条路是踩着四妹谢禾宁终身幸福前行的。

那晚,谢礽孤身一人在书房中坐了一夜。

夫子传授于他的道理在他脑海中一遍一遍的闪过,“一家子人,无分大小高低贵贱,都该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次日一早,谢礽站在礼部办差大院门前徘徊了许久,最终借口到礼部送户籍册,趁着四下无人时潜入偏房内,在给隆德帝选秀的秀女庚帖中将谢禾宁的那一份偷了出来,扔在火炉中,亲眼看着它一点点烧成灰烬。

第81章 血脉

入秋后, 京城的清晨凉爽起来,皇城宫檐上经常看得见迁徙鸟雀。

从边境西巡回来以后,言太后忙于照看小王爷李昌焕的课业, 整日在慈宁宫鲜少走动。

一年前,小王爷李昌焕的生母, 惠太妃突然因病去世, 言太后顾念他小小年纪失了母亲,亲自接到自己身边照顾。

有人说, 太后娘娘慈悲心肠,此生虽膝下无子, 却待隆德帝的孩子如同亲生子一般。从前是三皇子李昌烨, 如今又是小王爷李昌焕。

也有人说,当今天子自登基后同太后娘娘时常政见不合,屡有矛盾。太后收养小王爷也是多一份筹码在手,不至于落得晚节不保。

李昌焕虽年纪小, 贪玩了些。但自从他母亲去世后整个人安静了许多,被言太后接进慈宁宫的这一年, 除了读书写字没有其他不良嗜好, 整个人往书房椅凳上一坐就是一整天, 每日晨昏定省也从来不曾遗漏过。

他进步飞快,小小年纪已经能对政事有所见解,就连素来严苛的翰林院大学士们也挑不出毛病。

天子尚无子嗣,太后如此有意栽培亲王不禁让朝中众人感到担忧。结合着之前谢家女入宫一事,如今朝堂之上的言官们管不了什么世家利益牵扯,左右永宁侯中风瘫痪在床多年, 没办法再兴风作浪。此时他们再也按捺不住, 纷纷递折子上去请求皇帝早日册立中宫, 以稳固朝纲。

言太后自回宫后,麻烦事接踵而至,她夜里总是辗转反侧的睡不着。入了秋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但她还是觉得烦躁胸闷。一早身边的宫人伺候她梳洗时,对着铜镜,她看到自己鬓角处的几根白发。一晃入宫这么多年,虽是坐在了这等高位,麻烦事却也只多不少。

她常常替自己家中那群纨绔小辈感到忧心,他们只知道享受挥霍着百年世家带来的风光荣耀,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个家族又是怎样在风雨中谨小慎微,摇摇欲坠。

“昨日内阁的几位大臣联合上奏,还是请求皇帝能出面接言阁老回京,重理朝政,但皇帝那边,似乎是并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