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7
不进去就不进去呗,又不是只有这一条路。
江澜正转身往回走,就看到迎面走来一个身型高大,眉眼冷峻的男生。
这个人,看着好眼熟啊。
江澜努力回忆了一下,总算是想起来这人是谁了。
难怪看着眼熟,这家伙不就是江甜上辈子的老公嘛。
这家伙来花国科学院干什么?
难道这家人还有科研的背景?
本来江澜都打算回去了,现在他又不准备走了,他就想看看这厮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孙师傅,我找太阳能发电项目组的齐研究员,这是我的通行证。”
门卫师傅看了一眼,就放他进去了。
太阳能发电项目组……齐研究员……
江甜的老公名字叫齐思源,那大概率这两人是一家了。
太阳能光伏发电,这倒是一个不错的课题。
江澜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可惜是遇到他了。
这个课题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无用的垃圾课题了。
跟江姐比科研,那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纯纯的找死吗?
以江澜如今在学术圈的地位,了解个把人的信息,完全不在话下,很快他就掌握了相关的信息。
齐研究员全名齐思翰,是花国科学院的助理研究员,暂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
但是几个专家对他的评价还不错,做课题的时候都愿意带着他。
正常情况下他只要混几年资历熬够了,就能混到研究员的级别。
研究员可是正高级别,算是特殊人才了,都有资格带研究生和博士生了。
原主记忆里的齐家尊贵显赫,是不可撼动的大树。
然而真实情况就是,齐家跟普通人比起来那是庞然大物,但在京都连三流的世家都算不上。
齐家早年是做生意的,后来因为捐款捐物得到了一些好名声,才慢慢做大做强起来。
齐家老爷子也是个头脑清醒的,知道做商人没什么前途。
于是让儿子娶了书香门第的出身的媳妇,希望改善门庭。
这个年代研究人才很稀缺,很受尊重,齐家能出一个正高的研究员,对家族的帮助极大。
齐家老爷子其实还有更大的野心,商门的人从政很难,但是以学术圈作为跳板,脱下商人这层皮,那就非常的合适了。
上辈子这个路线也确实成功了,齐思翰在太阳能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再加上他情商极高很会做人,获取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好感,借此掌握了不少的人脉资源。
后来他从政,得到了不少的支持,他的科研成果也变成了他的政绩。
可惜这辈子,齐思翰的青云之路就要断绝了。
上辈子他们庇护江甜,断了原主的青云之路,风水轮流转,这次可要轮到他们了。
江澜回到清大之后,把冷链车的相关资料,直接就交还给了校方。
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他连专利都懒得申请了,校方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好了。
他内心也知道,学校不会贪墨他这点东西。
毕竟他本人的价值,可比这一个小小的冷链车专利要值钱多了,学校可不会做出自砸招牌的事情。
刘教授的小要求,江澜算是完成了。
后面他打算做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课题了,这次他决定按正常的顺序来立,而不是搞突击发明了。
他不仅向校方申请了成立项目组,还特地写了相关的论文,投稿到了知名的国际期刊上。
这篇论文漂洋过海2个月之后,成功刊登在了能源类最顶级的期刊之上,该篇论文作者的国籍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这个江,肯定是从A国留学回去的学者。”
“花国本土不可能有这么前沿的科学家,江肯定A国教育出来的。”
“快看看,现在A国里面有几个江,我们要把他找出来,他非常有才华……”
这群A国学者,直接把江澜写的地址忽略了。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花国本土能有这么优秀的学者。
他们更倾向于江是一个留学的爱国学者,出于情怀把地址写成了花国的清大。
清大那是什么?
不好意思,不太了解。
A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找“江”活动,连带着其他几个国家,也发出了声明,强调“江”是在他们国家留学……
这事情传到国内的时候,江澜整个人都懵逼了。
还能再离谱一点吗?
第268章 女穿男之七零八零搞科技22
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棒子国,居然表明“江”就是他们棒子国的。
江澜也是没想到,八十年代初的棒子国就有这么“优秀”的传统了啊?
该拿到的荣誉,江澜肯定也不会白送给其他人。
他个人倒是无所谓,但花国必须有荣誉。
花国的官方随之对“江”的身份进行了澄清,表明“江”是土生土长,从来没有出过国的纯正花国人。
他的科研成果也不参杂其他任何国家的教育成果,而是花国本土自主研发的。
这场听起来有些荒诞的学术闹剧,让花国在国际学术圈扬名了一次。
原本在国际上不算出名的清大,也开始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之中。
国内真的不能出科研成果吗?
好的技术真的全部是国外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国内和国外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不代表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
我国的科技事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还是很迅猛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迅猛。
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还要有足够的民族信仰。
我国每年流失的人才很多,最初离开这片国土的时候,大家都是抱着学了本事回来报效国家的心态。
等到后来,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繁华,再受到了高薪的诱惑,想法就变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的选择都没有错。
普通人和伟人,当然是不一样的。
回看那些历史上的丰碑,是他们成就了民族的脊梁,拯救了每一个花国人的未来。
别人的选择,江澜不去置喙,但他的选择一直都非常坚定。
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绝对不允许别国的人,拿着他设计的武器,来对准他的同胞。
他也不允许,他的发明被别的国家,拿来高价卖给自己的同胞,榨干他们赖以生存的血汗钱。
这次事件,江澜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术也需要强心剂。
江澜拿起笔,这一次他没有写论文,而是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名字叫做《畅想30年》。
这篇文章,他回忆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