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6


除了外貌,他们和汉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异了。”

刘彻暗自点头。

大家来原本汉人居住的地方居住,和汉人一起生活,再加上通婚等等,那慢慢就会说汉话,穿汉衣,识汉礼……有更多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用再风餐露宿逐水草而居、来到了中原自然也是要种地的——那农耕文明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有人。

一旦被农耕文明影响,习惯安逸,就会丢失野性。毕竟过了好日子,谁愿意继续吃苦?

详见辽人和金人。

这就是杂居同化的典范。

只不过这次的“同化”主导者是少数民族而已。

那也没办法,毕竟完成一统的是蒙元,现在么……刘彻斟茶。还是让他来好好招待这些“邻居”们吧。

“接下来要说的这一点,也是一直到我学了这节课才知道的!”李晓诗压了压课本中间鼓起的合封处,“我们都知道,唐朝其实也是有很多民族的,而且也是对多民族的融合是有巨大帮助的朝代,只不过在后来因为统治者的不恰当操作导致大家又开始排斥外族人而已,本质上唐朝还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那个时候就有很多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唐朝生活,到了蒙元,这么多年的累积,他们跟汉族人、蒙古人、畏兀儿,也就是维吾尔等民族的人通婚杂居,慢慢交融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回族。”

“回族在此之前的华夏历史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一直到了元朝,这个民族才逐渐形成,然后一直到如今,成为了华夏大地上除了汉族人以外人数最多的五个民族之一。”

李晓诗很感慨地说道:“我们班都还有回族的同学呢,他也是从这节课才知道祖上是怎么出现的!”

“不过元朝的民族交融当然不仅体现在境内人口种族数量多这一点上,据说当时定都元大都,对大都的规划,忽必烈是交给了一个汉人的,后来的修建又是一个阿拉伯人负责的;还有之后,这个——”李晓诗把课本上白塔寺的插图给镜头展示了一下,“这个叫做白塔寺,是妙应寺的俗称,也是元朝时候建立的,它是忽必烈为一个藏传佛教的藏族人修建的,但修建这个的塔的,是一个尼泊尔人。”

“这还没完呢,当时元朝的财政权,忽必烈直接交给了一个回族人——他都不怕汉族人阿拉伯人设计修建宫城会把图纸什么藏起来然后密谋造反,也不怕这回族人会借着财政大权暗中搞一些什么不利于蒙古人的事情,他就这么放开手给别人去干了!由此可见呀,元朝的统治也是有多种多样民族的人来参与的,就连忽必烈的雕像旁边都有来自各个民族官员的雕像呢,这完全证明了元朝、最起码忽必烈统治的这个元朝,一定是个各民族交融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完全相容的朝代。”

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念,在这里根本行不通。

毕竟皇帝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的人,也根本不在意这些。

李世民挑眉。

真的吗?

胡人会有这么“中正”?那五胡乱华和辽金多次屠杀汉人以及蒙元屠城怎么解释?

清。

乾隆嗤笑一声。

蒙古人统治,能让蒙古人和其他人一样吗,真的是,做什么梦呢?

恰好李晓诗也话锋一转,“不过呢,在元朝,虽然各族交融,但大家的待遇却不是一样的。”

她把课后“知识拓展”版块的内容插到了这里。

“元朝的统治者之所以支持大家杂居,其实也就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已,并不是真正地打心眼里对各民族的人一视同仁的。又因为维护对其他民族的统治,他们在政策上其实是实行了民族歧视政策的。”

“所以啊,在元朝时候,社会上形成了‘四等人制’,也就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四个等级。”

“这里边蒙古人是第一等级,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特权,是社会上第一尊贵的人。色目人是指原先西夏的那些党项人以及畏兀儿人还有其他西边出身的少数民族们,这是第二等级,特权上比蒙古人低,但比境内其他所有民族的人身份都要高。然后是第三等级,汉人。不过这个‘汉人’可不是指我们说的汉族人,而是指的淮河北边、也就是原来生活在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包括四川云南两地的人,这些人无论民族,统统称为汉人,在社会地位上,这些人很‘低贱’,会受到欺负,但是这还算好的,因为在他们下边还有一个最低等级的人,第四等级的人们才是被所有人欺压的、食物链底层歧视链底层的人,那就是‘南人’——南人,大概就是指原本被南宋统治的汉族人,他们是在蒙元最受歧视的人。”

“四等人在政治经济包括法律上都是不平等的,越靠上等级的人在元朝生活得就越好,越靠下的就越被欺负,过得越凄惨,这是元朝统治中各族人民的真实情况。”

听到这儿,原本还在热火朝天发弹幕的观众们陡然沉默了许多。

这段话里头,槽点太多、重点太多……

那个“汉人”,是原本金朝境内的百姓,那岂不是就是说,之前的辽人金人,那些契丹人、女真人也在这里边?

杀了汉人那么多年,到了元朝,他们也是“汉人”了,不知道滋味如何。

还有,还有——

这个“南人”……

这个比“汉人”都还要低一等级、成为社会最底层的南人——是原南宋境内的汉族人啊……

那意思不就是,他们、这些在南宋时,最尊贵的群体们,到了元朝,就成为了比饱受他们歧视的“归正人”“汉奸”“卖国贼”们还要再低一等级的人?

不知道他们听到了这些之后有什么感想。

但,其他朝代的观众们却都觉得有点牙酸。

……好讽刺啊。!

第140章 第一百四十课

“四等人制大家了解了一下,那这节课的第一部 分——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到第二个部分啦。”

李晓诗拿着黑色的粗字记号笔站了起来,后退两步到白板边上,拔下笔帽,她开始在没被地图占住的空白地方写字。

“——那就是行省制度啦。”

听这个陌生制度,好些个皇帝都集中了精神——也不算很陌生,毕竟“省”这个字在李晓诗提到她们“现代”的内容时候就会经常不经意地提到,比如说什么殷墟在河南省什么什么的,河南、省,这个省,跟元朝这个行省制度会有什么关系吗?

不管怎么样,这个什么行省制度就是元朝怎么管理全国超大疆域的政策制度了,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错的。

那听一听,有用了就改改拿来用,没用了就当听了闲话,反正没什么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