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6


压了这么多年的汉家百姓终于也找到了机会,对这些恶人张开了獠牙——百姓们组成的义军,如星星之火,转瞬就掀起了燎原大火,而且有越烧越烈的趋势。义军们在金军腹地横冲直撞,把这么多年的怒火都发泄了出来。”

“而辛弃疾,这一年正二十二岁。”她道,“二十二岁的辛弃疾鲜衣怒马,他有祖父辛赞多年的谋划,又有自身的才能,振臂一呼,就轻轻松松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义军队伍。他带着这支队伍投靠了当时相对最大的义军势力、十万人数的耿京阵营。读过书、有文化的辛弃疾在耿京阵营中掌管着文书工作,而即便如此,他也在不断地为耿京招揽贤才,抓紧一切机会壮大着义军的实力,为了之后给金人带来致命的打击。”

“但现实最先带来的,是给辛弃疾的打击——他为耿京招揽来的义端和尚,不仅投奔了金人,还偷走了耿京的印信。这义端和尚是辛弃疾的旧相识,印信也是辛弃疾保管的,耿京大怒,当时就要杀了辛弃疾。这事确实是辛弃疾的失察,他难辞其咎,但这不代表辛弃疾就甘心这样。所以,他向耿京承诺,给他二天时间,他一定会把义端和尚的脑袋和印信带回来,耿京答应了。”

辛弃疾眸光闪了闪,一丝怀念涌上。

是啊……他是这样做的。

耿京不是个坏人,也很欣赏他的。不然,哪里会这样就答应了?换个人来,总该担心这是不是辛弃疾想要逃命而编出来的谎话。

原来,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啊。

李晓诗还在说:“一腔怒火的辛弃疾当时就提起长槊,上马离去,他要去追义端和尚。”

“这中原的地貌形势,有谁能比辛弃疾熟的?更何况他虽然担任文书工作,但这不能改变他是个勇武难当将才的事实。辛弃疾自小学的就是战场杀人术,他会读书,不代表他只会读书——很快,辛弃疾就追上了义端和尚。义端和尚临死前悔恨万分,他说:辛弃疾是人中青兕,力能杀人,悔不该背信弃义。但一切都晚了,辛弃疾如约把人头和印信带给了耿京。”

“如此文武全才,是世之英杰!”

李世民赞道。

二十多岁,又能读书考科举,还能记下山川地势图,更可以言出必诺,是大人才啊!

他的那位、孙女——太平的评价没有错。

祖上在汉唐也做过官?那要不要去查查看呢?

正当大家为辛弃疾“快意恩仇”、对背叛者毫不留情的潇洒而感慨时,李晓诗话锋一转。

“后来,南下的金国完颜亮,因为种种原因,性情越发暴虐,被自己的属下杀死了,金军内部兵变,打宋也打不下,后方还有义军等人在给他们找麻烦,金国一时大乱。”

赵匡胤眼一亮:“这是机会!”

但随即,他就想到了什么,有点尴尬地闭上了嘴。

机会有什么用?

皇帝可是赵构啊。

果不其然,李晓诗道:“于是宋金议和了。”

赵构,还是那个赵构。

那个除了自己,谁也对不起的赵构。!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五课

听到这次的“议和”,没有任何人觉得奇怪。

毕竟宋的历史也听了这么几次了,月余来全都是宋的事,宋朝皇帝们能做出什么荒唐事都不会再让人觉得奇怪——更别说这个皇帝还是赵构了。

就问现在的华夏上下五千年,无论纵向横向,谁还不知道赵构是个什么人的?

所以啊,大家都清楚,对于身在临安,一心偏安的赵构来说,能好好当他的皇帝享他的清福已经够他高兴的了估计。

宋金停战,对他而言可谓是“万幸”,他根本不会有任何借助金国此时内乱、金国境内起义军气势凶猛的绝佳时机,给金国来个致命打击的想法。

他可是赵构啊。

能把祖宗基业和脸面都抛在一边,为了独自享清福、甘心向外敌称臣的“完颜氏最大功臣”啊。

连宗泽那样忠心耿耿肝胆一片的臣子前后二十四道情真意切的奏疏都能被他无视、连岳飞岳家军花费十余年光阴种植的唾手可摘的果子都能被他弃如敝屣,他是如此凉薄、如此自私,又怎么会去想、在宋金议和后,中原那些想用生命来铺就一条回家道路的起义军和百姓们呢?

他既然已经抛弃过一次,当然也能抛弃第二次。

反正南方一片安逸,反正战火不至过河。

江南春光旖旎,南宋的君臣仍旧沉溺温床,仍旧声色犬马、仍旧……不闻血泪。

“终于,在金国新皇帝安定内乱登基后,开始着手清算镇压境内的起义军了——耿京的队伍最为庞大,声势也最为高昂,所以就像标杆一样,成为了金国主要针对的目标。”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在哪里都说得通。

李晓诗说道:“起义军再怎么勇猛,毕竟是在金人的地盘上,而且面对的又是训练有素的女真铁骑,之前金人的主力在南侵宋朝,现在全军回调,起义军就像是误入了蜘蛛地盘被丝网缠住的蛾子,就算一时还没被吞掉,但总会被慢慢消灭的。在这种势如水火的情况下,辛弃疾对局势判断得十分准确,他向首领耿京提议,说,现在起义军如果想存活延续下去,只有投靠南边的宋朝政权,接受朝廷的收编,才能保住自己。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建议。”

“公元1162年正月,辛弃疾南下和朝廷交涉,皇帝和大臣们都见了辛弃疾,接受了他们的‘归降’,分别授予了官职。在辛弃疾的努力下,这趟南下十分顺利,但是,他们这边顺利,北边却出了事。”

“起义军内部突然发生了变故,由于种种原因,本来已经决定归附宋朝的张安国叛变,杀掉了耿京,投了金人。”

“首领耿京死亡,起义军顿时溃散,辛弃疾带人回程,一直到了海州,才知道耿京被杀、张安国叛变的消息。这个时候张安国已经被金国派到有重兵驻守的地方做官了,驻扎在那里的,有五万女真精兵——虽然辛弃疾一行已经和南方朝廷签订了协议,但,那都是建立在耿京还活着、起义军能够一起投靠的份上,现在起义军逃的逃散的散叛的叛,南方的宋朝会怎么看待他们?这看起来已经是一个无解的局面了。”

岳飞蹙眉。

叛徒这种人,是最让人厌恶的。

尤其是叛军又叛国的。

辛弃疾会怎么做?

——他带着人调返回到宋朝了吗?

“辛弃疾二十出头的年纪,正血气方刚,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

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用这样的口气评价一个青年人“血气方刚”,听起来会是多么的怪异啊。

但此时,并没有人真的会觉得奇怪,他们那颗被这大宋朝廷搞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