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0
。
被贺兰进明支援救下的张巡此刻看着天幕,看着天幕上太原城那一幕幕熟悉的画面,泪流满面。
李晓诗:“潼关陷落,西北军彻底被堵死,无法救援开封,金人合兵,把开封城团团围住、围死了。”
天幕上,宋朝皇宫中,赵桓终于第一次开始后悔。
后悔把太原给了金。
后悔没有听从种师道的建议。
——在收到金人南下的消息时,种师道曾建议皇帝,要么上下齐心严阵以待、力抗金人;要么让皇帝迁往长安、暂避金人锋芒。
可皇帝他只想着证明自己,并没有采纳建议,且执意召种师道速速回京。
种师道恨铁不成钢,急火攻心,无奈病死。
赵桓悔啊。
但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什么也改变不了。
画面上,赵桓依旧日日会登上城楼和军民一起吃最普通的粮食,依旧会日日亲临鼓舞士气,但他却改变不了朝中越来越大的声音。
之前被压下去的主和派,声音一日比一日大。
“女真人不就是要钱吗?给他们!”
“投降求和才是上策啊陛下!”
“金人来势凶猛,我们怎么可能打得过呢,如果不投降,等他们打进来……”
“这怎么能打赢,会激怒对方的!”
“……”
尉迟敬德啐出一口:“这种要是放在军队里,就该拉去砍了——!”
大敌当前,还要在这里动摇军心,就是该死。
该死吗?
该死。但死了吗?
没有。
赵匡胤闭了闭眼,一种难以言喻的苦涩之感逐渐在心上蔓延开来,缓缓吐出几个字,艰难、沙哑:“……不杀,言官。”
不知道是说给谁听,也可能只是说给他自己听。
是,这是他自己定下的政策。
多可笑啊。
自己定下的政策,后代不仅仅没有违背,而且履行落实的一代比一代好,但结果呢?
结果是自食恶果。
李晓诗道:“宋朝初期定下的不杀言官的政策,在这种时候依然有效。加上皇帝也从来不限制官员们发表意见,于是随着情况越发艰难,朝中主和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压都压不住,搅得人心惶惶,完全没有了正常情况下大敌当前时该有的团结一心——而且文官嘴巴多厉害呀,当时的朝廷上下,被越来越多他们的声音占据,大家似乎都真的认为,投降是最为合适的选择、最好的结果。”
赵桓无疑是不想降的。
一开始就说了,他想证明自己,想让朝廷大臣们认可他、而不是那个关键时候逃跑禅位的爹,他还想建功立业、守住江山,让祖宗们也认可他。
所以画面之上显示出的,是他每天每天都在催促。
在催促,在疑问:西北的大军被堵住,过不来,那南方各地的呢?为什么还不来开封勤王保驾?
“唉。”李晓诗摇头,“开封是注定等不到这些勤王军的。因为在开战前,那些南边的各路军队,就已经接到了来自朝中、受到宋钦宗重用的主和派官员们的命令——命令他们不许前进,留守当地。”
“这是这些官员们假借皇帝名义发出的命令,他们担心勤王军的到来会激怒金人、会影响和谈的顺利,会让金人觉得、宋没有诚意。”
张飞一拳砸到案桌上,怒道:“这是想叛国?!”
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和想让皇帝去死、想送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
他们真的不是金人的奸细吗?
“这他娘的,听他们的?这不直接砍了来下诏的带军去清君侧??”
关羽捋着胡子,没有说话,看了眼刘备。
刘备忧虑满面,只缓缓摇头:“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要知道,那个朝代,和以往的……都不大一样啊……”
是啊,不一样。
“面对这样匪夷所思的命令,将领们不是没有怀疑的,但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是真的的话呢?他们贸然前去,皇帝会不会认为他们想要造反?诸如此类。所以他们综合考量之后,没有人愿意冒这份风险……他们都按照旨意行事了,停在了当地,就地驻军。”
李晓诗说着:“这件事,是宋钦宗、以及身在开封的将士们,是所有等着勤王军到达、等待被解救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
很匪夷所思吧?
但这就是真实。
因为这是宋朝自开国时期,百余年来对武将们压制和驯化的具现。
是这个重文轻武、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朝代,一代又一代皇帝努力而来终于得到的结果。
是无可避免出现的、原本来说该让他们终于满意的结果。
被皇帝所倚重的文官、言官,用来压制造反可能极大的武将的文弱的读书人,终于凌驾在了一切之上。
——因为他们做到了,仅仅凭借虚假的一道旨意就轻飘飘地把所有拥有真枪实刀的武将们给压在了原地,丝毫不敢动弹。
一张嘴动乱局、一根笔扭黑白、一封旨定社稷。
而武将们也终于从桀骜的虎变成了听话的猫,而且对中央极度胆小谨慎、仿似惊弓之鸟。
他们对一切命令照本全收,哪怕它们看起来是那样的“不合理”、因为他们乖巧,所以他们不敢抗命。
那么宋朝的皇帝们呢?
在看到这种“驯服”的成果后,会感到开心和满足吗?
——赵匡胤一口血喷了出来。
什么降压药,什么参茶,此刻于他而言已经全然没有了意义。
他大脑昏沉,来来回回都是几句少女清脆的言语。
——“他们不敢呀。”
在赵光美和内侍太医等人的惊慌失措中,赵匡胤直接用袖子把唇边的血擦掉,目光冷然,喘息着望向天幕。
“我没事,继续看。”
他要看着。
他要看下去。
要看完,才能知道究竟该怎么选。“女真人这一次南下,带来了国内几乎全部的兵力,没有全部也有十之八九了。所以他们其实也耗不起,只要消耗下去,只要开封据城不出、哪怕没有援军,也能把金人耗到自己撤军。”
宋朝这个朝代,听到目前为止,虽然总是暮气沉沉,但又似乎处处都有生机。
每一次看似穷途末路,实际上都有好转的余地。
只不过它的统治者一次又一次选择的都是那个错误的道路而已——可即便如此,它依旧能够活着。
由此可见它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
那么这一次的生机,它的统治者,能够抓住机会吗?
宋朝的皇帝,能够做出哪怕仅有一次的、正确选择吗?
众人心情不一,李晓诗的声音还在继续。
“宋徽宗信奉道教,所以当时宋朝很多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