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8


迁都南京、也就是江淮之地,有的推荐迁都成都、蜀地益州等,但宰相寇准一力主战,说如果这个时候逃跑南下,那北宋几代的积累就全没了,一切就都得重新开始了——还劝宋真宗亲临战场,给宋军将士们增添士气。”

明朝的一些读书人忍不住嗤笑了起来。

迁都好啊,迁了的话南宋就可以早点来了,说不准就不会有之后徽钦二宗被俘虏的事、赵构其人其事有没有一并另说了。

反正逃跑这种事,宋朝不是最擅长了么。

哦,错了,还有割地赔款称臣。

“宋真宗勉强同意了寇准的请求,出兵迎战,还派遣了两名大将,杨延昭和杨嗣,其中杨延昭就是我们先前说到的在雍熙北伐中只身被丢下然后绝食而亡的忠烈杨业将军的儿子——在宋真宗还未到达前线时,前线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辽军统领可能是因为知道己方人多,于是有些自大、竟然敢带着人来到宋军城墙下巡视,结果被城上守备的宋军抓住时机用弓弩齐射,直接毙于当场。”

“辽军没有了统帅,士气受挫,反观宋军这边,皇帝亲临,士气高涨,于是萧太后和辽国皇帝就萌生了退意。他们先后派了数次使者来宋营和谈。”

西汉。

刘彻忍不住抚掌。

这个萧太后,真的是好厉害。

先来侵略人家的是她,眼看对方皇帝也到场,己方大将折损,对峙时日多了己方粮草也亟需补充,对方却士气高涨援军将至,要和谈的也是她——没有拖到无可转圜的时候被迫求和,而是立刻写信要求和谈,由此就能看出其眼光和果断了。

再加上宋那个皇帝本来就不想打,没准还真能成。

“当时寇准一力主战、将领们也都支持继续打下去,因为宋军占优,真要打下去的话,辽可以说是必败的局面,杨延昭也曾建议,说要趁着辽军大军南下后方空虚时去截断他们的后路,让萧太后和辽国的皇帝还有将军们一起折在大宋,这样的话辽国必定大乱,休养生息了数年,宋军能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也说不定,或许还能直接北上、吞并辽国也说不定。”

是啊,是这个道理啊!

观众们都点头。

连赵匡胤也忍不住微微有点动容。

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啊,不是谁都有机会能撞见辽军主将把自己的脑袋送到己方城墙下给射的,而且辽军势弱、这不趁机拿下?

就算不彻底杀死对方,好歹给狠狠咬下一口肉来,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总可以吧?

李晓诗:“但宋真宗这次没听寇准的,也没理会杨延昭和将士们,他或许是觉得辽人怕了他,他面子很足,所以答应了议和。”

赵匡胤:……

原来澶渊之盟是这么来的。

也……行吧,虽然按理来说这种局势下不把对方这些重要人物歼灭在这里是很亏的,但如果实在是害怕打仗、是个仁义之君不想让兵士送死,那和谈也行,宋底气这么足,可以兵不血刃地在谈判时重创对方。

李晓诗:“宋真宗派出使节前去议和,并出发前告诉对方,宋可以给出岁币百万的价码。”

“但寇准告诉使节最多三十万,不然回来就杀了他。使节按照寇准命令行事,最终定下了三十万的岁币。”

赵匡胤:……?

啊?

谁给谁?!

第116章 第一百一十六课

“耶耶,我……”难道理解错了吗?

这个是谁给谁“岁币”三十万?

辽给宋吗,那怎么感觉句子说得有问题呀,是李晓诗说错了还是他听错了?

李承乾脸上满满当当的疑惑,有点迟疑地开口,把祈盼的目光转向了他家亲爱的耶耶。

李世民:“……”

不好意思啊儿子,你家耶耶我也感觉我的理解出了问题。

要不然怎么会以为是宋朝要给辽国三十万呢?

明明再打下去九成是宋要赢的局面。

听过输了割地赔款的,没听过赢了还要赔款的。

一定是听错了。

是不是错了,对李晓诗是没有影响的,她用平静的口吻阐述着事实:“宋朝和辽国的澶渊之盟自此签订。”

“条约内容有许多项,首先是宋辽双方都要撤军。

赵匡胤点头。

和谈嘛,撤军是应该的。

然后呢?

李晓诗:“然后有约定,宋朝和辽国从此成为兄弟国,谁兄谁弟按照两边继承人的年纪论。也就是说,现在宋真宗比小皇帝年纪大,那就宋是哥哥,要是等宋真宗去世了辽国还是小皇帝在位,宋朝新的皇帝是宋真宗的儿子侄子之类的年纪小的,那宋朝就变成了弟弟。”

嬴政微垂着眼在徐福申请出海准备物资的经费条子上打了个对钩,这是跟着李晓诗学会的简单便捷的批阅公文的方式,只用一笔,顺便盖个他的私章,这种程度的“文件”就能直接批下去了,省时又省力——然后摇了摇头。

兄弟国。

这也纯粹就只是说得好听了,这三个字给朝廷带来的是什么呢?

李晓诗曾言道,自秦汉之后,华夏大地只有一个正统已经成为了深入人心的观念——但,天下政权四立,宋这个所谓的“汉人政权”,不趁这时候想方设法地证明、确立、以及坐稳自己的唯一“正统性”,不想着完成“大一统”也就罢了,反而要去上赶着跟“少数民族”成为并立的“合理共存”政权……简直是没出息到一种地步了。

想跟他们称兄道弟,把国家灭了,吞并进来,成为自己的子民,再随便地对他们好,到时候无论是想拨款还是想给额外的支持,不也更合理一些?还没人会说闲话——都成自家人了,关照一点,让他们早点融入我们的大一统国家,不是更有底气和说服性?

天下一片混乱群雄并起时还总有英雄想着统一呢,怎么到了这时候,明明有这个条件,却不愿意去做?

看不透。

始皇帝:和这些不上进的皇帝们有代沟。

“不上进的皇帝”定下的澶渊之盟还没说完,李晓诗还在继续补充:“除此之外,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三十万、其中包含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总共三十,这也开了宋朝‘岁币’的先河——其实宋真宗一开始的心理预期是百万多岁币,所以在听到只有三十万的时候还高兴不已,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情,并且在他当时看来,这简直是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辽国这个大麻烦的邻居,是件大功德大好事。”

赵匡胤:……

嗯,真的是天大的功德。

这功德大到你伯伯现在就想把你小子叫进宫打一顿。

给辽国岁币是吧?跟辽国称兄道弟是吧?能耐了哈?怎么不去跟西夏也称兄道弟呢?:)

李晓诗:“然后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