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2
,想趁势直接攻辽,拿下幽云十六州。但因为北汉的军队虽然少但强,宋军虽然胜了,可士兵们状态也不好,都继续休息,加上辎重军备也需要补充,所以当时满朝堂的将领几乎都不赞同,只有一位赞同,赵光义就执意要出战,让枢密院直接调兵,并且亲率大军,阵前指挥。”
“这一战一开始确实是打了个辽军措手不及的,还连下了辽军许多城池,但是由于这位宋太宗坚持自己指挥,而且指挥失误,疲军追击、导致大败,自己弃军逃跑,找了辆驴车,在大腿中箭的情况下,赵光义驾驶驴车硬生生从辽军骑兵的手下狂跑一百余里顺利逃生,因为这一战的地点是高粱河、所以史称高梁河之战,又因为赵光义这样的操作,所以被称为高粱河车神、以及驴车漂移王。”
赵光义:……
赵匡胤:…………
恩怨先不说,你自己听听,这称号好听么?
光彩么?
“其实……”李晓诗停顿了一下,还是决定说出来,“其实当时这一战,宋军的败并不是一开始就败的很惨的。他们当时有胜迹、但疲军追击逃跑的辽军,结果辽军杀了个回马枪,于是赵光义连忙调正在围攻幽州城的军队来救援,然后在围攻幽州城的宋军来的时候,他们身后、幽州城的大门轰然打开了——”
前方有敌、身后有敌人,那时本就疲惫不堪的宋朝军队,正在面临的,那时四面受敌的艰难困境。
“但宋军仍然坚持住了。大家不要忘了啊,现在的宋军不是之后以及南宋时期那些甚至于、几乎是,从来就没打赢过的军队——这可是从后周时期、周世宗手底下一步步过来的将士啊!这是从那时候起就没怎么吃过败仗、一路高歌凯进的、又被赵匡胤花十几年养出来的,整个华夏中原地区最精英军队啊!他们在这时发挥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训练成果,坚持不懈、顽强地应对着辽军。从夜晚拖到了白天,让辽军始终难以攻下。”
“天亮之后,宋朝皇帝的车辇被显露出来,同样奔波已久的辽军大将疯了一样冲入宋军阵营,他也是强撑着一口气,他一定要拿下宋的皇帝。他如有神助,顶着重重伤口,竟然真的杀入了宋军之中,但就在这时,铁桶一样的宋军突然开始溃败了——”
随着天亮,辽军能发现的,宋军同样也能发现。
他们顽强地反击着、坚持着,度过了整整一夜,谁知却发现自家皇帝……逃了。
如果他没有逃呢?
那么都是强弩之末的宋辽双方,这场战争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果么?
……所有的可能都已经消散,历史已定。
“据记载,赵光义被发现时,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任何其他人,随行的都没有,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什么呢?
明人冷笑:这位皇帝逃跑时,连一个人都没有带、孤身逃命的啊。
“总之,赵光义的这一系列操作,让他在后世口碑极差,就连我们现代最伟大的领袖、最厉害的军事家都评价,宋太宗,不通军事、无能之辈而已——喔,在宋朝没有,宋朝的文人和史官对他们的皇帝可是褒赞有加的。”
“宋太宗不服天可汗、不服他哥哥。从灭北汉到撕毁赵匡胤和辽国定下的和平条约北上攻辽、初心是好的,雄心是大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算仗着周世宗和宋太.祖留下的精兵和猛将,那也还是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区别了。”
李晓诗摊摊手:“等到真正面对万人厮杀时,他还是怕了。”
“按理来说,经过这些,他应该认识到了打仗的不容易、好好把打仗的权利交给将士们才对,毕竟他的打败辽国统一天下的雄心还需要将军们替他完成。但……呃。”
“但他在跟其他地方驻扎的将领们汇合后、撤离前,还是留下了阵图,让这些人按照阵图行事。”
赵匡胤额头突突地跳,从听到李晓诗详解“弃军逃跑”到底是怎么弃的之后,他就觉得一直没什么毛病的身体突然开始哪哪都是毛病了。
心脏也抽抽地疼。
他就是想破头也想不到,为什么会有大军的核心弃军逃跑——就算你怕了,你想撤,那你也下令大家一起撤、或者让人护着你撤啊?
这样跑了是什么意思?
这些士兵以后还打不打仗了?!
第113章 第一百一十三课
打当然还是要打的,不是说了么,不仅要打,还得按照宋太宗给出的阵图去打、规规整整地打。
只不过就是宋太宗本人估计不太愿意再御驾亲征就是了。
“宋太宗这个人,还很小心眼。小心眼到连他自己立下的太子被百姓夸了一句都嫉妒到不行,可以说是毫无度量可言。太离谱了……要是别人夸我,我爸爸听到,那肯定是会很高兴很高兴的呀。与有荣焉、骄傲自豪——之前我老师夸了我一下,我爸爸高兴得逢人就吹,不管怎么说,听到自家孩子被夸奖,做父亲和爸爸的,怎么也不该是嫉妒啊!”
杨坚:是啊,是啊。
来个出门一趟都能被百姓夸奖的儿子吧,行不?
李世民:哈哈……
有没有一种可能,也可能是忌惮呢?
也不管赵匡胤兄弟俩是什么心情,李晓诗这边又转向了下一个关键词:“迁都”。
她道:“其实当时宋太.祖想要迁都,从开封迁到洛阳,这个举措和眼光都是很正确的。毕竟从后晋那个认契丹为爹的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出去以后,开封这个城市就不再适合做都城,因为这个地方几乎就是四面开阔的,如果辽人打下来,只要过了黄河,那就将是长驱直入——而洛阳虽然也在平原地带,四周却有些险要的山岭,无疑是要比开封更适合做都城的。而且都城在洛阳的话,城防国防都可以依托险要地形来构建,会省很多的军费和军力支出,也能更好地震慑地方军权和外部的敌人,这确实是个很完美的提议。”
“但、如果迁都洛阳,那就意味着身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经营这么久的势力大多都白费了,他当然不愿意呀!并且他还加入到了朝廷中反对宋太.祖迁都的大部队里,成了很强的那一股。最终,宋太.祖还是没有迁都。当时他曾感慨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疲矣——而这个感慨,在百年后再看,则又一次印证了赵匡胤的眼光。宋朝呀……那可不就是民力疲矣么?”
“远的不说,什么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这些因为民力疲矣而不得不尝试变法的都先搁到一边,就说不迁都、都城就在开封,这个京畿防卫的事情——每年要在周围设置的兵力和支出的军费,就要比在洛阳多出多少,这相信生活在古代的大家都比我要清楚得多呀!”
“宋朝是有钱,毕竟把人